焦裕禄纪念馆解说词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同志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爷爷焦念礼特地请人给他起了“裕禄”这么一个名字,期盼将来不受苦,不受罪,过上太平、富裕的日子,但在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焦裕禄一家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焦裕禄断断续续地上了5年小学,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文化基础。
1942年秋,焦裕禄同志20岁那年被日伪抓去关进博山监狱,受尽毒打和折磨。(画)
后来,焦裕禄同志被押送到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矿做苦工。焦裕禄同志在阴暗的矿井下终日忍受饥饿,终日不停的挖煤,稍有怠慢就遭到毒打和工头的喝斥和辱骂,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短短的三个月里,与焦裕禄同住一个工棚的23人中,就有17人被活活地折磨而死。(画)
焦裕禄同志亲眼目睹一个个同胞残死、饿死在井下。他再也不能忍受这非人折磨,与工友们团结起来和日寇进行勇敢、巧妙的抗争。1943年秋天,终于逃出虎口。
焦裕禄同志历尽艰难,逃回家乡。在家也没法呆,焦裕禄同志只好又南逃安徽,来到宿迁县园上村,给一家胡姓地主家当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焦裕禄回到了家乡。他积极要求参加民兵,保卫家乡、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画)
焦裕禄同志和民兵一起苦炼杀敌本领,并多次带领民兵参加战斗。在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中、他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立功受奖。
焦裕禄同志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培育下,于1946年1月在家乡加入中国***,成为一名光荣的***员。(画)
1947年春,由于焦裕禄同志团结群众、工作积极,党安排他在博山县人民武装部担任副大队长、干事。(画)
1948年冬,焦裕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家乡、随军南下、参加淮海战役。因条件艰苦,他曾赤脚行军100多里。他发动群众组成运粮队、担架队支援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9年春,焦裕禄同志在杞县、尉氏县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这是焦裕禄同志当时在尉氏县贫苦农民家中调查研究宣传党的土改政策。(画)
焦裕禄同志在担任尉氏县大营区委副***、区长期间,为群众撑腰做主,依靠党和贫苦农民,对横行乡里的土匪、恶霸进行坚决的斗争,觉得群众的拥护和欢迎。这是焦裕禄同志处决土匪恶霸黄老三的情景。(画)
焦裕禄同志依靠党和群众,土地改革运动顺利开展起来了。受压迫剥削的贫苦百姓扬眉吐气。这是焦裕禄同志与群众一起欢欣鼓舞庆祝解放和土地改革胜利的情景。(画)
全国解放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党组织抽派大批干部参加工业建设。1953年7月,焦焦禄同志来到洛阳矿山机械厂。这是他20世纪50年代初在洛矿大门口留影。(主题照片)
面对崭新的工作岗位,他刻苦钻研技术,积极主动地向是事们学习,努力掌握工业管理知识。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重型工业设备运抵洛阳,厂里急需修建一条临时公路。焦裕禄同志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工程师修改施工方案,减去了一层石子、节约了一大项开支。焦裕禄同志深情的说,这一改就是几个县农民的公粮钱啊……,焦裕禄同志勤俭建国和群众心连心的高贵品质得到工程师的交口称赞。(新增创作油画)
焦裕禄同志一贯乐于助人,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期间,把自己家省下的大米送给上海工人,给同志送钱、物,为工人寻医问药的事例举不胜举。当时得知一对上海籍夫妇生孩子,正为小孩无衣穿犯愁时。立即让爱人徐俊雅连夜做了四、五件送去。这位工程师很受感动,从此安心工作,打消了调回上海工作的念头。这位工程师将这些衣物保留至今。(实物)
焦裕禄同志为解决卷扬机的一个技术难题,和工人们一起夜以继日,每天工作至深夜。他裹着棉大衣,就躺在这个大板凳上睡觉,二十多天没回家,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
焦裕禄同志在担任调度科长期间,发扬民主,团结同志,这是他在研究工作,制定生产计划。被同志们称为“工业管理的内行”。(油画)
这是他和外国专家在一起的合影(图片)。
1954年6月,厂党委派焦裕禄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焦裕禄同志刻苦学习,成绩优秀。这是当时哈工大校园的图片。
同年8月,焦裕禄同志来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车间实习。他努力掌握工业生产的各种技术和精度要求,这是他在大连起重机厂与老工人在车间攀谈求教。(主题油画)
焦裕禄同志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也善于做群众工作。一直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情感。工人们十分信任他,把这位来实习的焦裕禄,推选为车间主任。这是焦裕禄同志与车间工人的合影。(图片)
这是焦裕禄同志在给先进工作者发奖品。(图片)
这是当时焦裕禄同志总结工作方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河南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沙荒、内涝、盐碱肆虐豫东的重灾区兰考县,六十万庄稼绝收,三十六万兰考人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1962年12月6日,党派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担任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共渡难关。【焦裕禄纪念馆解说词】焦裕禄纪念馆解说词。(题画)
临行前,上级领导知道焦裕禄同志有病,嘱咐他休息几天。焦裕禄却说:“那里会有很多工作,我明天就去报到,请领导放心,苦战三、五年,带领群众改变兰考面貌。”(画)
当群众知道兰考又来一位新的县委***时,他已经下乡三天了。焦裕禄同志来到群众中间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人民的呼声,向群众请教治理“三害”改变兰考面貌的办法。(画)
焦裕禄同志来到老韩陵村饲养室,与70多岁的饲养员肖位芬老大爷交上朋友。和他打通铺连续三天彻夜畅谈。他收集到和很多治理“三害”的土办法,并发现群众中蕴藏着改变落后面貌巨大的力量。(大画)
这是焦裕禄同志下乡使用过的提兜和笔记本。
焦裕禄运用***同志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已思索出一套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的工作思路。当时,兰考连年受灾,县委的工作几乎全被发放救济粮款所淹没。同志们对改变兰考面貌失去了信心。焦裕禄认为:工作重点是尽快转变县委核心领导班子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必须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一个北风呼啸,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请大家跟我到火车站看看。”
兰考火车站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外逃的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拥挤在候车室里,正等着登上开往丰收地区的列车……
看到这些背井离乡的灾民,焦裕禄的眼睛湿润了。他沉重地对县委委员们说:“同志们,他们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到外面去的,这不能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党把这个县的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耻辱和痛心……”
焦裕禄没有再讲下去,同志们都要低下了头,这时大家才明白了,焦裕禄深更夜领着大家来到火车站的意图,无不为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所折服。
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县委会继续召开。
焦裕禄和大家回忆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焦裕禄语重心长的话:“兰考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领导群众战胜自然灾害吗?”他说,困难不可怕、关键在县委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焦裕禄又说:“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干部不领,水牛掉井。”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同志的心,使大家树立了自力更生战胜灾害的决心。从此县委一班人精神振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根治“三害”,改变兰考落后面貌。(油画)
在随后召开的全县干部大会上,焦裕禄同志说:“我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有革命的胆略,决心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焦裕禄的发言使与会干部心情振奋,信心倍增。(画)
全县干部的思想得到很大的转变,机关干部按照县委部署、为抗灾自救战胜困难献计献策,纷纷要求下乡驻队、蹲点。(画)
1963年2月,兰考县除“三害”工作全面铺开。焦裕禄正患着慢性肝病,同志们劝他不要再下去搞调查,要他呆在家里听汇报。可是焦裕禄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要把兰考县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他拿着雨伞,背着干粮,和同志们一起出发。
在黄沙滚滚的黄河故道里,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在倾盆大雨中,焦裕禄忍着肝病和同志们一道搞调查。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和种类和含量。
三个月的时间,焦裕禄不顾重病缠身,带领大家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余里,终于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每当大雨滂沱、阴雨连绵的时候,就是焦裕禄外出查探水源、流向的时候。(画)
每当狂风呼啸的时候,也是焦裕禄外出查看风口风向的时候。(画)
焦裕禄骑着自行车,走到哪里,调查研究就到哪里,他和农民一样用手指醮土口尝盐碱的浓度,走访探求治理办法。(画)
调查结果:全县共有耕地面积90万亩,其中沙荒地24万亩,风口84个,沙丘沙岗近1600个,盐碱地26万亩,重碱地寸草不长,已成碱荒低洼易涝地近24万亩,阻水工程160多处。
这是焦裕禄亲自参与绘制的兰考县“三害”分布图。
焦裕禄同志指示文化部门组织开展《新旧社会对比巡回展览》,大大激发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一场根治三害的人展战场在全县范围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