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林彪的四野 你从没见过的照片

2018-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这首歌叫<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是四野的军歌.林彪缔造了四野,四野的战士,从白山黑水一路向南,解放了东北.平津,过长江经中南一路打到广西的镇南关和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文:刘浪 图片提供:华辰影像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是八路军 115 师师长,打下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抗战胜利后,为了与蒋介石抢占东北,林彪率 11 万八路军和新四军出关进入东北大地,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图为八路军 115 师师长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我们是杀敌的好汉。”这首歌叫《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是四野的军歌。林彪缔造了四野,四野的战士,从白山黑水一路向南,解放了东北、平津,过长江经中南一路打到广西的镇南关和海南岛的天涯海角。

文:刘浪 图片提供:华辰影像

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是八路军 115 师师长,打下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抗战胜利后,为了与蒋介石抢占东北,林彪率 11 万八路军和新四军出关进入东北大地,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图为八路军 115 师师长林彪,后面是副师长聂荣臻。供图:华辰影像

从 1946 年到 1947 年,林彪率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喋血四平”。1948 年 1 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其中野战部队 46 万人,编为东北野战军。图为 1948 年 10 月 14 日 ,东北野战军总攻锦州。供图:CFP

此前,从 1948 年 3 月开始,国民党军就被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和锦州。其中,沈阳的 20 多万国民党军队只有靠空运补给,长春的 10 万守军连机场都没有了,只靠空投补给。先打哪一个?林彪和毛泽东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毛泽东主张先打锦州,以关上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但林彪在前线致电中共中央,提出挥师攻打长春的建议,让毛泽东大为恼火。后来,在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建议下,林彪才决定先打锦州。图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右)、参谋长刘亚楼(中)在锦州前线。 供图:CFP

锦州的失守,对于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命运来讲是致命的。被围已久的长春粮弹已绝,兵力空虚的沈阳人心惶惶。至此,东北地区的“大门”已经被人民解放军完全关闭。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1948 年 6 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东北野战军决定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政治攻势、经济斗争”的策略,随即组成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围困长春的解放军部队十万,被围困的国民党守军也是十万。图为站在缴获坦克上的东北野战军军人。供图:华辰影像

守长春城的是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郑洞国,郑洞国在抗战时参加过古北口、台儿庄、昆仑关等战役,更赴缅北等征战。早在 3 月间,他就认为:“蒋、卫之间在东北撤与守这个战略决策问题上僵持不下,拖延时日,势必要将在东北的这几十万军队葬送掉。”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长春守军主力是新七军和第六十军。新七军是蒋介石中央军嫡系部队,六十军是一支老牌滇军部队。新七军与第六十军之间隔膜很深。自从到达东北战场,第六十军永远被部署在第一线,不断地受到林彪部的打击,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屡屡见死不救。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空运补给断绝之后,蒋介石只得派飞机给长春守军空投粮食和物资,但常遭到城外解放军的袭击。长春守军开始忍饥挨饿。苦难最为深重的是长春平民。围困长春三个月后,林彪向毛报告:“市内严重粮荒居民多赖树叶青草充饥,饿毙甚多。”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1948 年 10 月 17 日,长春守军第六十军起义,10 月 19 日,新七军放下武器,10 月 21 日,长春解放。林彪的长春围城战,共计 150 多天,因围城饿死的平民,国民党《中央日报》报道称城外“尸骨不下十五万具”。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当林彪部攻打锦州的时候,蒋介石不愿意锦州失守,命令沈阳附近的廖耀湘兵团西进,驰援锦州。林彪于 10 月 19 日致电军委,建议待机行事,等其开始行动再分割包围加以歼灭,使廖耀湘兵团不能退至沈阳或营口。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1948 年 10 月 26 日,东野展开了对廖耀湘兵团的围歼。至 10 月 28 日拂晓,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 1 军、新 6 军、新 3 军、第 71 军和第 49 军共计 5 个军 12 个师 10 万余人全部被东北野战军歼灭。廖耀湘在广西昆仑关战役中威名远扬,后率 22 师远征滇缅。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1946 年 1 月,廖耀湘率新六军于秦皇岛登陆,进入东北。廖耀湘的 22 师原属新一军。新一军也曾是浴血滇缅的部队,军长先是郑洞国,后为孙立人。1946 年 3 月下旬,新一军乘美舰在秦皇岛登陆。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沈阳是辽沈战役的最后中心。当时坐镇沈阳的是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1948 年 10 月 30 日,卫立煌自知沈阳不保,借口向蒋介石“面陈机宜”,乘机逃离沈阳。11 月 1 日拂晓,东北野战军对沈阳发动了总攻击。图为林彪大军进入沈阳。供图:华辰影像

卫立煌在抗战中曾保证以后再也不打共产党。坐镇东北之时,他常对周围的人说:“共军目前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图为东北野战军接收国民党军备设施。供图:华辰影像

守卫沈阳的国民党军已无心再战,一些部队排列得整整齐齐等候接收。一个解放军战士冲进市中心“剿总”战车团院里,喊一声“不许动”,守战车的国民党兵说:“我们早就不动了,武器车辆完好无损。我们一炮没放,不信请验炮口。”图为东北野战军接收国民党军备设施。供图:华辰影像

整个辽沈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 47 万,其中俘虏和改编 30 多万。图为东北野战军占领沈阳机场。供图:华辰影像

参加辽沈战役的四野名将有: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肖华、梁兴初、韩先楚等。图为东北战场。供图:华辰影像

辽沈大战后,林彪率大部队挥师入关,与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军团 12 个军 50 余万人再次展开决战。长城两边的百姓看到,当年出关时穿得破破烂烂的共军,如今坦克装甲车开道,后面跟着拖着重炮的车辆,和一望无际的步兵,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图为大军入关时情景。供图:华辰影像

1948 年 11 月 29 日,平津战役开始。1949 年 1 月 10 日,林彪、罗荣恒、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以林彪为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作战。这是林彪(左二)、罗荣恒(左三)、聂荣臻(左一)在部署平津战役。

1949 年 1 月,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指挥 22 个师、34 万大军,担负了解放天津的任务。毛泽东要林彪罗荣桓在 30 天之内拿下,林罗二人要求刘亚楼在两天内解决。结果天津在 29 个小时内解放。图为解放军各部在金汤桥会师。供图:华辰影像

天津解放次日,北平和谈终于有了突破,傅作义同意全军出城接受和平改编。1949 年 1 月 31 日,解放军进入北平。2 月 3 日举行了入城式,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彭真、叶剑英等,在前门箭楼上检阅了参加入城式的部队。图为入城式上人民解放军经过北平前门大街。供图:华辰影像

1949 年 3 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此后,四野开始了渡江南征的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四野担负了解放中南、华南、歼灭白崇禧军的任务。图为四野官兵在南征动员大会上。供图:华辰影像

从 1949 年 5 月到 8 月,四野以凌厉攻势发起了汉浔渡江、宜沙和湘赣战役,攻占了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从 1949 年 9 月 13 日至 10 月 16 日,四野在湘西发动衡宝战役,歼灭了白崇禧的桂系部队精锐。图为第四野战军抢渡湘江向衡阳前进。供图:CFP

随后四野进入广西,12 月抵达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将桂系白崇禧、李宗仁经营了二十几年的 20 万军队全部歼灭。白崇禧在国民党军号称“小诸葛”。他所组建的第七军清一色美械装备,战斗力很强、善打山地战,号称“钢七军”。图为剿匪的四野战士。供图:华辰影像

广西战役后,四野又以 80% 的兵力在湘、桂、粤境内清剿土匪,先后歼灭土匪 115 万余人。图为在在湘、桂、粤境内剿匪的四野战士。同时,四野还拨出炮兵和装甲兵加强华北部队和一野,参加解放太原和进军新疆。图为剿匪的四野战士与群众在一起。供图:华辰影像

四野第 40 军和第 43 军直插雷州半岛,在此进行了海上大练兵,用木船改造成土炮艇,打败了国民党第三舰队,解放了海南岛。1950 年,四野下属的 38 军、39 军和 40 军出兵朝鲜。1955 年,四野番号取消,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图为 1950 年,四野水上练兵。

强强对决:从林彪与白崇禧两战看四野气质

刘浪

引子:因林彪而四野

时至今日,林彪仍是共和国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但如果仅仅视林彪为一位职业军人,则其面相会清晰很多。家里老爷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入伍的,就军队系统而言,那是林彪声望最盛的时候,他本人也是国防部长。小时候常听他讲起:“林彪的四野不得了,解放战争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所向无敌。”和很多人一样,林彪的神秘,让我对他的四野产生了兴趣。

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的年代,要寻找一部类似“四野战史”的文献并非什么难事。但面对四野辉煌的军史,往往是“征尘无际,气势如虹”的文学化记载;讲四野的著名战役,总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喋血四平”的战报;再讲到四野名将,又难免陷入“十大虎将”、“海、空军司令”等“萝卜坑”式的窠臼。但四野究竟是支什么样的部队?其官兵有着怎样的形象和性格?为何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如此重要?似乎仍是一头雾水。

我老是想,有没有一场战役能够解答以上疑问!也许,恰好有这么一战。

在湖南中部,有一个小镇叫青树坪。往南再走80余公里,还有一个山村叫灵官殿。1949 年,四野曾在这两个地方同白崇禧的部队各打了一仗。头一仗,白崇禧占了点小便宜;第二仗,白崇禧把他的王牌第七军输个精光。

林彪、白崇禧:天生的对手

白崇禧在国民党军号称“小诸葛”。他所组建的第七军清一色美械装备,战斗力很强,号称“钢七军”。而林彪的四野此时情况如何?

此前还叫“东北野战军”的四野,在完成了 1947 年的冬季战役之后,林彪按兵不动,军委要求东野尽快南下北宁线封闭东北国军,可林拒不执行,致使李弥军团从关外转到关内加入了中原战场。这时候,四野的兵力大约一百万。

林彪抗命开始养兵,比较同时期华野粟裕的抗命,颇可玩味。身为华野副司令的粟裕抗命反对带三个纵队先期过江,后来证实其判断的准确性,江北国军就歼于淮海大地,统治基础覆灭。

但林彪真的是畏缩不前吗?从战争的发展来看,林彪的这次养兵对于四野的发展关系巨大。当时还“蜗居”于东北的林彪,想必已经有了更深远的战略部署,解放东北、配合平津战役都不过是“小菜一碟”,四野更大的“胃口”是广大的中原腹地。在中原,对手会是谁?

白崇禧不仅有实战经验,而且勤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曾撰写《游击战纲要》等军事论著。同样,林彪带兵,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对部队进行战术教育。因此,四野的部队战术意识普遍较强,这为部队的成长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49 年 3 月 11 日,东野改称“第四野战军”,从 5 月到 8 月,四野以凌厉攻势发起了汉浔渡江、宜沙和湘赣战役。虽然攻占了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争取了张轸、陈明仁两个兵团起义,但始终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与之决战。为此,林彪怅惘不已……

毛泽东一语点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报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所以紧紧地盯住“小诸葛”的一举一动,追求“先敌制动、料在敌先”的兵家境界,他越是想一鼓而下越不能如愿,因为他遇到的对手也是以机变著称的白崇禧。在林彪与白崇禧像斗鸡一样对峙的时候,毛泽东发现了他们共同的毛病,即明于微而昧于巨,专心于战术较量而忽略了战略制胜,端的是一语中的。

青树坪失利,四野溃败?

回到 1949 年 8 月的湖南战场,骄悍的四野席卷千里,他们像追兔子一样追击着国民党军队。追击敌人应“掩杀而来”,四野的前锋 49 军在林彪爱将钟伟的率领下连“掩”都不顾了,其 146 师前出兄弟部队百里闯入了湘中要地青树坪。不想,在这里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口袋。于是一场恶战开始了。

看看交战双方的将帅兵。林、白这对冤家不说了,49 军军长钟伟因作战狂放精细、勇猛敏捷,人称“中国的巴顿”,此人要多说几句,建国后授少将衔,系四野“十大虎将”之一,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的主要原型。桂军前线总指挥是白的爱将兵团司令张淦。

至于士兵,146 师兵力为万人左右,桂系是其精锐 7 军、46 军的 3 个师,兵力 3 万左右。四野的兵多是北方兵,不服南方水土,长途追击而来,乃“疲兵”。而且从东北一路打到湘中连战连胜,“骄兵”也。而对手自成军以来经过北伐、蒋桂战争、围剿红军、抗战,败绩不多,善打山地战;能打恶仗的广西兵此时也明白,这是一场在外省保卫家乡的战斗,退无可退。

于是战斗未开,局势已明了大半,在双方如此优劣的对比下,146 师被歼灭的结局数时可待了。但要说四野溃败,似乎还证据不足,因为白的目的没有达到,何况四野进军速度没有减缓停止,146 师建制仍在,并如期发动衡宝战役并趁胜占领广西全省,全歼桂系部队。

当然,青树坪一战,对于双方战局的影响则可称微妙。从中共方面说,它使军中轻敌麻痹情绪一扫而空。从国民党方面说,他们把这次战斗看成是一种转机。白崇禧也受到鼓舞,认为对解放军可以一战。双方心态的变化已经预示了下一次战斗的结果。

而对于四野自身而言,青树坪的失利,至少说明在现实中不存在百战百胜的部队,而且更有看点的是,以林彪为首的四野统帅部,如何吸取教训,并扭转战局?

灵官殿大捷,“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确,整个四野从东北到湖南,全歼了蒋介石嫡系五大主力中的王牌新一军和新六军,29 小时攻克天津,全军上下傲气、轻敌,部队在行进中很多时候竟然连前卫侦察兵都不派!

青树坪失利,的确给四野的触动很大。而到了衡宝战役(1949.10.2--10.12)时,四野方面精心策划,准备了近十倍于对手的绝对优势兵力大迂回大穿插。而这次,轮到白崇禧犯骄兵自大的毛病——竟以弱势兵力主动进攻,四野判断白崇禧想在衡宝线上决战后,于十月四日深夜和五日上午两次电令各穿插和迂回部队“即在原地停止待命”、“等候我兵力集结”,诱敌深入之计昭然若揭。

战局是瞬息万变的。林彪等白崇禧部后撤后,才发现根本没上自己的圈套,但直到七日晨才下令全线追击,并庆幸 45 军 135 师没有按原计划停止前进(一说 135 师因电台损坏未接到野司和兵团电报,竟然前进 160 多里)。整个战役就此定局!“小诸葛”空有满腹妙计,也没想到这着!战场上的胜利有时候需要一点运气,这对于四野来说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第7军指挥所属 171、172 师和第 48 军的 176、138 师努力突围,在四面被围,没有粮弹补给,建制全乱,失去联络的情况下,依然战斗得很顽强,只至弹尽粮绝!毫无疑问,这在我军和国民党军的交锋史上,已不足以用罕见来形容,简直可以称为“唯一”。

衡宝战役,林彪真的要感谢 135 师,当林彪从北京参加完开国大典回到四野司令部作战室后,得知 135 师所处的位置后,十分担心会暴露作战意图,立即下令该部隐蔽东撤。电令还未发出,135 师在七日晨已开始了阻击。而林彪的主力只到八日拂晓才赶到,要是没有这一天一夜,白崇禧的部队早就不知撤到哪里呢。

从作战层面来讲,战术水平高、战斗力强等硬指标,保证了四野是一支常战常胜,几乎战无不胜的军队。但更重要的,它还是一支有着超强统帅意志、内部团结(并有竞争)、人尽其用,并在战争中不断总结和成长的部队。说它是我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支英雄的、为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将永载青史的部队,也毫不为过!

也许敌人的评价更有说服力。杜聿明是先后在东北的林彪和华东的粟裕两个对手打过仗的国民党统帅,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当时既是东北剿总又是徐州剿总副司令的杜聿明到了北平,傅作义请杜吃饭,席间,傅问杜对东北和全国时局的看法。杜对傅说:“东北共军近百万,不久将南下关内作战,其武器装备和战术水平,远远超过关内共军,共产党将在一年内统一中国。”

诚如斯言,回头看林彪在 1948 年上半年的养兵,更有重大的战略价值。至少在那时候,林彪和他的四野,就宁愿这么蛰伏着,为以后更大的胜利养精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