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 刘文典陈寅恪之间的关系
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的原因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各类奇才。就如民国时期的文坛一样,民国是中西方文化、中国古典文化与新文化相碰撞的年代,那个年代迸现出了一个个文学怪才,其中比较耀眼的就是代表古典文学的典型代表—刘文典。为什么说刘文典代表的是古典文学呢,因为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
刘文典画像
说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是有依据的,因为刘文典一直研究的就是古典文学,他曾口出狂言“古今真正懂《庄子》的,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就是我刘文典,其他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一共半个!”,虽说这句话似疯人疯语,但是就连陈恪寅教授都赞叹他对《庄子》的认识之深。
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是因为他对古典文学的狂热,让他心里只能装得下古风古韵。那刘文典是怎样瞧不起新文学的呢?他不仅很抵触新文化运动,排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且瞧不起以白话文成就而出名的沈从文,他从不掩饰自己瞧不起新文学。沈从文还曾遭到刘文典的公开侮辱,并且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一次跑空袭警报时,刘文典遇到同样跑警报的沈从文,就正言厉色地对沈从文说:“你跑什么?我跑,是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讲《庄子》了。”沈从文尴尬不已,但是并未计较,后转头走了。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刘文典瞧不起新文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朴实随性,狂狷耿直倒也不失可爱。
刘文典陈寅恪之间的关系
刘文典陈寅恪,二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著名的文史大师,从1929年陈寅恪与刘文典相识于水木清华,到西南联大的五年,到历经家国之难,一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二人一直保持着学术上的交流与深厚的友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陈寅恪照片
1929年刘文典到清华大学任教,陈寅恪是清华大学中文、历史两系的教授,1929年12月7日,刘文典与朱自清、杨振声等人发起成立了清华中国文学会,并决定出版《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陈寅恪与刘文典二人在此学术期刊上共同发表文章,并从此相识。此后二人在清华大学时期共同参与了“驱吴运动”,共同指导了多位清华大学中国文学部的研究生,同为《清华学报》担任编委。在对对子风波中,陈寅恪表达了与刘文典在学术见解的相同。
七七事变后,二人先后一起被清华大学派往长沙、蒙自、昆明执教,在家国之难,流离失所的执教生涯中,二人相互扶持,保持着友谊。
1941年,日寇攻陷香港,陈寅恪困滞于绝岛,一时下落不明。对此,刘文典极为关注与关心。他曾在授课中提到友人:“陈先生如遭不幸,中国在五十年内,不可能再有这种人才。” 1943年,刘文典因受人污蔑被西南联大解聘,听闻此事的,在广西桂林的陈寅恪非常担忧。陈寅恪致函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文史系主任姜亮夫,推荐刘文典前往执教,半年后,刘文典返昆明。从1944年起,刘文典被云南大学文史系聘为教授。此后,他执教于此,直至1958年去世。
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行,很多往事都已烟消云散,只有在经历家国之难中,刘文典陈寅恪这样的中国近现代学者的治学精神、深厚情谊、不屈的民族气节会永远被人们传颂。
刘文典怒踹蒋介石的原因
一副金丝框圆眼镜,一撇随性小胡子,一袭青灰色长布衫,这就是文史天才刘文典,敢怒踹蒋介石的刘文典。刘文典是民国时期最恃才傲物的一位大师,虽然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民国时期,刘文典那是大名鼎鼎的一位人物,不仅是因为刘文典看不起沈从文,闻一多等具有声望的大师,而且因为刘文典怒踹蒋介石。
刘文典看书照
相传刘文典怒踹蒋介石是在在他任安徽大学校长的时候,那时正值学生风潮势头比较强劲,1928年11月,安徽大学也爆发了学潮。为镇压学潮,蒋介石亲临安庆,于是就要召见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的刘文典。但刘文典是何许狂人也,怎能让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呢,哪怕是你蒋介石。于是当下他便高呼“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不仅如此,在与蒋介石见面之后,刘文典在气势上也一分不退让,对蒋介石竟以“先生”相称,而且在蒋介石向刘文典要学生运动敏感党员名单时,刘文典以强硬的态度拒绝给出,还骂蒋介石是“新军阀”。一直压抑愤怒的蒋介石终于爆发,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响亮的耳光。刘文典当然不甘被打,当众跳起一脚踢在了蒋介石的肚子上。蒋介盛怒之下要枪毙他,并当场羁押,不过最后也只是关了他7天,然后就给释放了。
之后刘文典怒踹蒋介石就在坊间流传开来,不同的人便有了不同的评价,但是无论世人如何评价,刘文典始终是一个被人崇敬的人物,因为他为人坦荡,敢于开口,这就是真君子吧。
刘文典生平资料
刘文典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国学大师,他具有传统士大夫的傲骨与近代文人的气节,显现出“狷狂”模样,他内心追求的却是独立与尊严。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国学大师刘文典生平。
刘文典画照
在刘文典幼年时,家里就请了私塾先生与美国基督教会院士,教他经书、古文与英文,所以刘文典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国古典和西洋文化。后来刘文典就读于芜湖安徽公学,受教于陈独秀、刘师培等名师。在此学习时,刘文典接触到了当时的进步思潮,后来,他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章太炎先生,成为章门弟子。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文典回国担任当时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民立报》编辑和英文翻译。时隔不久,刘文典与范鸿仙等人赴安徽芜湖,决议成立讨袁第一军、第二军,酝酿讨袁行动。后来 “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通缉革命党人,刘文典不得已再度赴日本。
1914 年7 月,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在东京召开,孙中山任总理。刘文典经人介绍,任中华革命党党部秘书,主要负责孙中山英文电报的起草工作。袁世凯倒台后,刘文典回国,经陈独秀引荐,在北京大学担任预科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教员。
1926 年,刘文典在安徽致力于筹建安徽大学,安徽大学成立后,刘文典被推举为文学院筹备主任,并代行校长之职,主持校务。后来因在维护学生利益时顶撞了蒋介石,于 1928 年辞去了安徽大学职务,重回北京大学任教。
1942 年,有西南联大的学生请刘文典到普洱的磨黑讲学。后来因小人诬陷,西南联大解聘了刘文典,但不久刘文典就在友人的推荐下到云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刘文典选择留在云南大学任教,与家人留在了云南,一直到去世。以上是刘文典生平介绍。
对刘文典的评价如何
刘文典,是安徽合肥人,曾在北京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文史大师,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刘文典善于狂言妙论、见解独到,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副“狂生”模样。那么世人对刘文典的评价又如何呢?
刘文典照片
刘文典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时,不把朱自清、沈从文这些“才子”出身的教授放在眼里。
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他内心追逐的永远是独立与尊严,坚守的是对社会命运的思考与悲鸣。
对刘文典的评价的重要一部分便是刘文典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刘文典一生治学严谨“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便是刘文典的治学格言。刘文典学识渊博,一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讲授的课程有《淮南子研究》、《庄子研究》、《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论衡研究》、《杜甫研究》、《史通研究》、《校勘学》、《文选学》等,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并且做出了重要贡献。刘文典的主要著作包括《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斠补》、《三余札记》、《群书校补》、《杜甫年谱》等,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文史大师刘文典怎么死的
刘文典,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人称怪杰国粹,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1958年逝世。他在有生之年潜心研究古典文学,为人狂傲不羁,不受世俗约束,他可以活在纷乱的民国,却熬不过红歌嘹亮的年代,那么清高孤傲的刘文典怎么死的呢?
刘文典墓碑
那时,刘文典老先生在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全国上下各大高校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的序幕拉开,刘文典老先生就成为了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之一,他的古体诗也遭到莫须有的污蔑,被视做反动诗。1957年,刘文典先生被视为右派,遭到批斗,直至1958年的交心运动。但是刘文典的性格是绝不允许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1958年云大贴出他的大字报,但是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做法被刘文典嗤之以鼻,刘文典总是用轻蔑和不屑的态度对待这些侮辱,这就致使刘文典成为被批斗的中心,当时云大的党委书记还在大会上公开强调,刘文典是中文系难以攻克的堡垒。虽说刘文典放纵傲然的性格会让他无视这些污蔑,但是一次次的批斗让这位近7旬的老人在精神上受到了创伤。
关于刘文典怎么死的,除了精神上受到摧残之外,刘文典之死还有其他原因。众所周知,刘文典先生是一位无烟不欢的老烟枪,早在西南联大任教授的时候就嗜烟如命,烟杆和烟袋是他的标配,讲到兴奋之处,就“吧嗒、吧嗒”吸上两口,有他在的课堂上每每都是烟雾缭绕,但是谁教他博学广识,狂妄又不失幽默,很多学生偏偏爱听他的课。不过常年累月这样下来,他的身体就受到了伤害。在受批判期间他被查出肺癌晚期,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刘文典并没有公开病情,逃避批判,面对那些污蔑他依然昂首挺胸。最终在1958年7月15日刘文典先生病逝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