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长征 纪念长征80周年读王树增《长征》有感

2017-09-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语:王树增的纪实文学<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长征>读后

导语:王树增的纪实文学《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王树增《长征》读后感范文:

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与精神的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来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

他来了,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3万多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几万国民党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

布热津斯基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外国人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

我想外国青年肯定不是对中共党史感兴趣,也不是对中国红军感兴趣。很多外国人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重走长征路的,因为在他们看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集体迁移,是人类不屈性格的象征,是任何情况下不屈不挠的象征。外国人重走这条路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他们还想知道,这群中国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巨大的潜能,克服如此大的困难?如果说一个人或一群人具有了某种信念,他们做出的事情就是惊人的。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1000年》一书由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一千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

第一个事件:1100年,火药武器的发明。由中国人发明并首先使用的火药武器,使人类战争从此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急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整整一千年过去了,无论当代科技如何发展,只要子弹和炮弹还在世界上继续被使用,火药武器依旧是战争兵器的主角,并继续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或倒退。

第二个事件:1211年,成吉思汗的帝国。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蒙古骑兵的铁蹄和尖矛打通了东西方文明的隔膜,促成了东西方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碰撞、交融和嫁接,由此产生出的奇异现象使人类生活陡然显得异彩纷呈,至今欧亚大陆上仍有众多的文明成果与这次东西方真正的交融有关。

第三个事件:1934年,长征。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在意识形态上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

长征是什么?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多人踏上长征之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8000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3.3万余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2.1万多人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1936年10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1.1万多人。红25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1934年11月踏上长征之路,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8000人,最少时兵力只有1000多人。

长征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远征。开国上将肖华同志说:我们回首历史,不要忘记那枪声炮声,更不要忘记那歌声、琴声。面对饥饿、伤病、寒冷和死亡的威胁,红军的快乐因何而生?缘于古今中外军队所罕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一路环境艰险,战斗惨烈,但是我在一些史料中看到,长征路上红军歌声不断。一些仍然健在的老红军战士因为年迈已经无法准确地回忆出当年的战斗情景,但是,他们几乎人人都可以唱出当年的红军歌曲。

无论是对一段历史还是对一段人生来讲,快乐是什么?工农红军所遭遇的艰难和危险,是今天我们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很难想象也很难面对的,如果没有乐观精神,这支队伍怎么能够在遍洒鲜血的道路上前仆后继?红军官兵没有因为个人利益产生苦恼和困惑,他们活得充实而纯净,惟一的生存目标就是战胜征途上的困难、战胜冲击而来的敌人。

他们不怕死是因为他们渴望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人更好地活着。他们信念极其坚定,他们意志格外坚强,除了对新中国的向往之外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无牵无挂。

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他的家族有66人惨遭国民党军杀害,自参加红军到跟随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征途,他先后9次负伤,敌人打进他身体里的子弹曾经因为没有麻药被硬拽出来,而他每一次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徐海东说:"只要革命还没胜利,敌人就打不死我。

"红二军团西进贵州时,在东山遭遇国民党中央军的阻击,五师师长贺炳炎迎着敌人的机枪往山上冲,红军官兵们看见他们的师长左手举着驳壳枪,右胳膊上整个衣袖血淋淋的。战斗结束后,贺龙问卫生员:"胳膊保得住吗?"卫生员说:"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

"一条大锯在开水中煮了1个小时,因为没有麻药,红军官兵按住了贺炳炎的身体。贺炳炎说:"都靠边!锯吧。"锯完了,贺龙走过去对着贺炳炎那张因剧痛而苍白如纸的脸仔细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从地上的那摊血里捡起一些东西攥在了手里。

从此,每当红二军团进行战斗动员的时候,贺龙都会打开他随身携带的布帕说:"看看,这是红军师长贺炳炎的骨头渣。

"在长征路上,红五军团一直担负着艰辛而危险的后卫任务,中央红军渡金沙江时,他们先是被要求在阻击阵地上坚守三天三夜,然后是六天六夜,最后是九天九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为此来到红五军团三十七团的前沿阵地,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李富春听到那些还活着的红军官兵在阵地上唱道:"金沙江流水响叮咚,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当红五军团完成阻击任务撤往金沙江的时候,最后一个到达江边的三十七团的官兵看见刘伯承正站在渡口等着他们。

长征是高度的团队精神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官兵平等的军队,是一支没有私人财产概念的军队,是每一个人都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的军队。

中央红军到达会理的时候,官兵们得到了一些用以购买物品的银元。所有的人都把分给自己的银元塞在了伤员的担架上,无论是二十几岁的指挥员还是年仅十五六岁的战士。红军官兵普遍认为,自己只要不负伤不掉队,留着银元没有用;而那些担架上的伤员万一被留下,这些银元可以救他们的命。

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那些倒下的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索性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一动不动,希望走过他们身边的同志以为他们已经死了。红军干部知道以后,一个一个地扒开他们脸上的草,只要发现还有一口气就要抬到担架上。

出生仅4个月就跟随红军长征的贺捷生将军的回忆更加令人动容,她说,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下去的红军,牺牲前把自己的衣服全部脱下来放在一边,为的是让后面走来的红军能够穿上御寒。

为了让更多的官兵走出草地,十八师师长张振坤在草地上铺上一块雨布,把自己剩的干粮倒在了上面,全师官兵都跟着他这样做了。然后张振坤拿着个小碗叫名字,全师官兵每人平均分了一点点。

张振坤向红军官兵强调的理由是:"革命不是一个人能干成功的。"而那些年轻的红军官兵一旦想及救过他们命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他们的话是:"我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当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红军都可以牺牲生命的时候,那么世间就没有这支军队不能逾越的和不可战胜的东西了。

70年后,推荐一本从人的角度看待长征的历史书。

1936年8月,毛泽东和杨尚昆号召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指战员们写出个人在长征中的经历,后来汇成一本党内著作《红军长征记》,这本书1955年公开出版,书名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里记录了很多红军普通战士和指挥员在长征中的亲身经历,那些平凡的角度展示了长征历史中许多鲜活的人和事。何辉说,如果没有这些第一手的回忆录,后人可能不会知道,在四渡赤水期间,由于红军和国民党追兵之间相互穿插、队形打乱,有的红军战士竟能跑到国民党部队里吃一顿饱饭,然后再返回部队继续战斗。

很多人知道22名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英雄夺取泸定桥的细节以及前因后果;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担任夺桥任务的红四团曾经18个小时行军240里,沿途打垮了敌军两个营,同时还不断遭到对岸敌军冷枪的攻击。而他们沿途俘虏的敌军士兵,有的马上就参加红军一起去打泸定桥。

很多人知道,红军在过草地时挖草根、煮皮带吃,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红军战士甚至从前面闹痢疾的战友拉出的粪便中找出没有消化的青稞,简单洗洗后再咽到饥饿的肚中。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军事行动,是政治理想,更是人类不朽精神的锻造。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的历史才会有向前迈进的持久动力。

整个长征就是一支几万人的队伍不断进行生死选择的过程,而他们的选择与今天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可比拟的勇敢。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的信念与理想有何等强大的力量,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首长征,认识中国工农红军中杰出的共产党人和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伟大的红军士兵。

长征不但写就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奉献给人类历史的一部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