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手外科专家顾玉东教授
一代名医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上周记者采访了中国手外科临床大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顾玉东教授,他的亲身经历和思考,也许会给医患双方和实习医生们带来一份回味。
第一次失败带来的领悟
手术最终还是失败了,患者痛苦的泪水在25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还会揪着顾玉东的心。
这是顾玉东第一次经历失败。那是1978年10月的一天,一个19岁的女孩从沈阳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求医,她把一切希望都托付给了医生。如果足趾移植手术成功,她的一只脚趾将替代被机器轧去的拇指。但,手术失败了,没有拇指的女孩又失去了一只脚趾。手术以后,女孩整日哭泣,几天不进食。尽管如此,女孩及其父母丝毫没有责怪医生。
顾玉东痛苦至极,以致直到今天讲述起这一切时,他仍然紧紧地皱着眉头。他说,因为他亲眼看着患者满怀希望而来,却获得加倍的痛苦;更因为这一家人给了医生和医学最充分的宽容。
顾玉东说,他再也无法以各种客观原因来原谅自己。他一头扎进了分析研究中。当时足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93%,这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是明确的:女孩的足趾血管直径不足1毫米。但为什么1毫米是手术的瓶颈口?有没有办法解决它?顾玉东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答案。
终于,他发现,小于1毫米的血管容易堵塞,进而造成坏死,这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多次临床实践,他大胆地提出了第二套供血系统的设计,在最初的100例足趾移植中,成功率一下子提升到了97%;到第二个100例,成功率又提高了1个百分点;第三个100例时,成功率达到了100%。
第二套供血系统的设计,使中国首创的足趾移植术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顾玉东因此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从一只脚趾的移植失败到第二套供血系统的设计,这次失败到成功的经历,使顾玉东对医患关系有了本质性的领悟,他说:“一个医生的成长和成功是病人的痛苦、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所以医生必须把病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怀着对病人的感恩之心,尽医生之职,并不断创新,造福更多的病人。”
秉承着这个领悟,在顾玉东42年的医学实践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完成的臂丛神经修复手术,创造并保持了世界臂丛神经创伤外科史上的最高纪录。他首创的膈神经移位、多组神经移位和电生理诊断三项成果,使中国在世界臂丛诊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信心来自信赖
医患间的信任是医学发展的保证。顾玉东一再强调,“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是一项极具风险的事业,需要医务工作者有强烈的爱心、责任心和信心;但医生的信心从何而来,应该说,它来自病人的信赖。”
顾教授说,大家知道,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点疏忽,哪怕是一字之错、一秒之错、一念之错,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贻误患者的生命。同时,现代医学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如何面对这些难题,面对病人的痛苦和生命,是想方设法解决难题,还是消极等待?这是好医生和差医生的分水岭。好医生就是要在与病魔的拼搏中挽救病人的生命,发展医学技术和理论。
作为一名医生,越是得到患者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越有信心去甘冒风险,战胜风险,共同去赢得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发展医学事业。对实习医生,顾玉东认为同理可证。实习医生在医学院校已经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当他们进入医院实习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素质。
数十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顾玉东带教指导了不少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新一代名医。和其他老医生一样,当实习医生动手操作时,顾教授一定在现场把关。“我只要看他拿刀的手势就基本能够判断学生的基本功,如果第一刀稍有不规范,就会叫停。”所以,给实习医生诊治的机会并不是不安全的。
顾玉东说,患者今天给未来的医生们一个真正实习的机会,明天就会得到医学不断发展进步的保证。
对临床实习机会已经大大减少的现实状况,顾玉东教授告诫医学院的学生们,要永远痛苦着病人的痛苦,以高度的责任心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动手更要动脑。
顾玉东说:“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把病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这是最基本的认识。”他说,对实习医生来说,一次用心、用脑的实践胜于十次“平常”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