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不开的谜杨贵妃逃往日本成山口百惠祖先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场促使大唐盛世转向衰败的政变一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一段帝王和绝世美人的不伦之恋一个千年揭不开的生死之谜.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

一场促使大唐盛世转向衰败的政变一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一段帝王和绝世美人的不伦之恋一个千年揭不开的生死之谜。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一年以后,那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大唐的皇宫内传来了此起彼伏的朝拜声,玄宗之子肃宗登上了皇位,玄宗由此退位成为太上皇。

就在这年的夏天,一个月光蒙胧的夜晚,几个神秘的人忽然出现在荒凉的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了当年草草埋葬杨贵妃的坟墓,这些人究竟在找寻什么呢。

四川大学专门研究古代史的专家王炎平教授对这段历史有很详细的了解采访:王教授:当时据记载,去的人把坟墓打开以后,肌肤已坏,就是说遗体已经坏掉了,一年多了么,一年半了,因为唐玄宗回长安是757年,12月初,回到长安,已经一年半以后了,一年半以后这个遗体不存在了,只存在一个香囊,这个香囊是(贵妃)生前佩带的,那么就把这个香囊送给了玄宗。

翻开史料,人们发现了关于当年神秘挖墓事件的记载,玄宗皇帝回到长安后,秘密的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就在这次挖墓事件之后,长安城内传出了杨贵妃遗体失踪,杨贵妃可能没死的惊天奇闻。贵妃的遗体怎么会失踪呢,人们陷入了迷惑之中。

翻开史料,人们找到了当年马嵬事变,杨贵妃遇难的多数记载:玄宗本纪里记载“命力士赐贵妃自缢” ,同样在杨太真外传里有:缢死看来多数的史料记载,贵妃确实上吊了。在当时将士叛乱的危急情况下“四军不发”“贼本尚在”。

这里的贼难道指的就是杨贵妃本人吗?叛乱的将士为何对杨贵妃有如此大的仇恨要将其至于死地呢?身为大唐的统治者唐玄宗为何愿意将自己最宠幸的贵妃赐死呢?人们对这些更是疑惑不解,马嵬坡上杨贵妃只有死才是最好的结束吗?

采访王教授:安史之乱的发生,它虽然原因复杂,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走向腐败,也就是说唐玄宗的腐败政治要对安史之乱负直接责任,马嵬之变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是对玄宗后期腐败政治的轻率,在对腐败政治的轻率时,杨玉环实际上是代玄宗受过片花。

众所周知,杨贵妃被誉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绝世佳人,唐玄宗对杨贵妃极为宠爱,杨贵妃在当时的地位上相当于皇后。

公元745年8月,本是身为唐玄宗儿媳妇的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杨贵妃,从此和唐玄宗上演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不伦之恋。

杨贵妃的美貌无疑是绝世罕有的,但是,就是那个深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能在危急关头保住爱妃的生命。

采访王教授:高力士劝唐玄宗,他讲现在的情况是杨国忠已经死了,贵妃在,诛杀杨国忠的将士心里不安,将士心里不安,陛下就不安,将士安,陛下就安,高力士以一种委婉的口吻,交代了问题的实质,就是说唐玄宗不能留下杨玉环,留下杨玉环,就有可能会对唐玄宗的安全发生影响。

七十多岁的唐玄宗无可奈何之下,将杨贵妃赐死以留全尸。根据新旧唐书里的记载,在当时情势危急的马嵬坡上,杨贵妃主动同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杨贵妃在死之前请求去驿站旁边的佛堂祭拜,于是随后被缢死于佛堂。贵妃死后用紫褥裹盖草草的埋葬在佛堂旁边的土坡上,从此这个绝世佳人,孤零零的躺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按照这样的推论,当年情势危急的马嵬坡上,杨贵妃应该是上吊死了。但是两年后改葬的人为何没有找到她的遗体呢。

民间为何传出杨贵妃可能遗体失踪,贵妃可能没死的惊天奇闻呢。

关于那段神秘的挖墓事件,人们在查找史料的时候发现了新旧唐书两种不同的记载。在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也就是说只有香囊,而不见了贵妃的遗体。

新旧唐书的记载为何有这样的差异呢,难道会是编写人的失误,疏忽了“肌肤已坏”的记载。倘若按旧唐书的说法,肌肤已坏,仍然是可以改葬的,为何去改葬的宦官只带回了贵妃携带的香囊呢。

人们又怀疑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的人,盗走了呢?但是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以成立,在当时危急的时刻下,民间的人是不会很快得知杨贵妃埋葬的地方,而且遗体只是草草的埋葬,没有任何的陪葬品。倘若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杨贵妃身上所携带的香囊。

那么新旧唐书哪一个记载才是最准确的呢?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是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应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这样的疏漏不得不让后世的人们产生疑惑。唐玄宗改葬杨贵妃的愿望确实也没有实现,这似乎又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对这段歧义的记载有这样的看法。

采访刘教授:从唐明皇本人的角度来看,他是要对外宣布贵妃确实死了,因为她不得不死,可是这就给人一个空间说她可能没死,只不过是玄宗的一个借口而已,这两段记载的关键是在这里,那么宋朝人在写新唐书的时候,觉得搞不清楚,干脆就是说,也不说有没有尸体了,就说香囊犹在就行了,就把这个事情给回避掉了。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已经不复存在,人们无法预想马嵬坡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

杨贵妃真的遇难还是被执行的高力士手下留情呢,这个问题也只有当年的高力士和随行的侍女清楚了。

采访刘教授:就是一般的记载是陈玄礼免胄失甲,把所有的行头脱下后礼拜,就没有走进去看,就是想像,因为一般的理解皇帝和皇妃一般人是不能亲近的,遗体也是不能亲近的,你一个禁军的首领,那么看了看,抬了个尸体,盖了个白布,那好像就是了,这也留下一个疑案,一般讲,高力士是否会受玄宗的暗示,留有一手,或是高力士本来就跟贵妃关系很好,下不了毒手,勒了后断了气,抬进来又可能活了等等这些话题。

倘若叛乱的将士没有在杨贵妃死后去检验杨贵妃的遗体,那是否预示一千多年前的马嵬坡上真的会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出现呢。那件神秘的挖墓事件所产生的疑惑一直困扰着人们,贵妃的遗体为何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呢,倘若她的肌肤已坏,去的宦官为何不改葬她呢,却只带回了她生前佩带的香囊。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法门寺博物馆内,见到了那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香囊。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这个有着金银色的小香囊依然完好无损,它就是杨贵妃死后留下来的香囊吗?

这种香囊在古代称做“香球”,唐代时专为贵妇人携带,大的可以挂在床头进行熏香,小的就随身携带。采访:宋馆长:这两件香囊,最大的直径是12。8厘米。小的一个是5。4厘米,它的原理就是在香囊里面有两个持平环,持平环上套一个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而里面的香料和藿香始终不会撒在外面,这种原理就和近代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是相似的在香囊里有两个持平环,里面有一个小的钵盂,无论怎样转动,这个钵盂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里面的香料始终不会洒落出来。

采访宋馆长:所以从法门寺出土的这个香囊还可以看到,当时唐玄宗要改葬杨贵妃时发现的香囊,不是当时的一种丝织品,而是一种金属制品,也就是和法门寺发现的香囊应该是一样的史料记载,体态丰满的杨贵妃身上总会发出持续不断的香味,正是因为贵妃身上携带了如此巧妙的香囊。

一千多年后的这个香囊的出现,也使人们相信那次秘密的改葬,宦官带回了香囊给唐玄宗,日夜思念杨贵妃的玄宗只能对着佳人留下的遗物哀叹。

今天的马嵬坡依旧苍凉,历史永远无法抹去贵妃的悲惨遭遇,这里的一花一草见证了一千多年前那段令人费解的历史。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夜思念杨贵妃,时常在一棵槐树下哀悼,这棵古树后来被称做“太上槐”,它见证了佳人消失后唐玄宗对贵妃的无限思念之情。

一千多年后,旧时的杨贵妃被埋葬的地方只有一个简陋的石碑,***时这个墓碑也遭到了破坏。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面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贵妃的塑像,供游人瞻仰。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宦官挖开的就是这个墓,只不过这个贵妃墓完全与昔日的墓不同了,但是它依然还是一个衣冠冢,没有了贵妃的遗体,伴随着一千多年前那个难以解答的迷雾永久的存留在这里。

现今修葺的墓有三米高,外形用青砖包砌的严严实实,自然原始的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关于这个在当地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采访宋馆长:在我们当地有一个姑娘,长的奇丑无比,她心想为何贵妃长的那么漂亮,把我长的那么丑,她在贵妃坟上哭了一夜,脸上沾上了贵妃坟上的白土,结果第二天她回家一看,脸上的斑点全都不见了,这个美容的作用顿时传遍了四周,来的人都会抓一点贵妃土,后来为了保护坟土,就用青砖砌了起来。

在今日杨贵妃墓馆的碑文上,依然记载着“墓上生白土”这样的字,这个美好的传说故事也随着这座墓而传流到现在。每当阳春三月的时候,贵妃墓馆里鲜花盛开,无数的游人相继踏来,在这位传奇的绝世美人墓前悼念。在墓馆里肃立着高达二十米的贵妃塑像,依然显示出了一代美人的风姿绰约,连同留在她身上的迷题让人留恋忘返。

人们不禁发问贵妃究竟死在马嵬坡吗?她的遗体究竟去了哪里呢?而在马嵬镇,关于贵妃的遇难,这里流传着很多的诗文也有传说贵妃没有死,在上吊之后,贵妃又复活了,被高力士和随行的侍女救了。

早已物事人非的马嵬坡上,已经看不到佳人逝去时的悲凉,留给后人的是无陷的疑惑。就在这个疑惑无法解答的情况下,四川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千年古墓的奇闻。

字幕:四川都江堰市红梅村红梅村是座落于四川天国山脚下的小村子,传说这个村子因为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而充满了神秘色彩,村子里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是一座杨贵妃墓的说法。

据村民讲,早年在这里的墓碑上刻着杨字,却没有名讳,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墓是一个暗墓,村里人世代流传着这是一座贵妃墓。

而今,那块墓碑在***时期已经不存在了,这块墓地也被种上了小麦,只有一块破陋的祭台青砖还留在这里。

采访(红梅村村长---李俊昌):贵妃的墓地就是面对青山,后对营山,所谓面对青山就是我们青城山的最高峰---京边崖,后面就是我们所称的一巴码,我们当地叫做流沙坡1997年,市里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实行挖掘,如今的墓地已经被被夷为平地,只有一个破落不堪的圆形青砖露在外面。

采访(红梅村村长---李俊昌):97年挖到这个地方以后,大约有1米5左右,发现有个棺材,只有底,四方,就是没有面,棺材里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位置,再往里走,挖1米左右,就是与棺材平面,那个棺材的长度大约有1米7,再往里走就发现了一个梯字型的木材,也就是这样,梯子型的木炭,有4公分左右,大概就是一米多长,我们怀疑这个墓在里面很深,我们就没有再进行挖掘了按当时的挖掘人员讲挖出的瘦小棺木长仅1。

7米,宽仅45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木但是当年的墓碑和挖掘的情况,都已经不存在了,仅凭村里的流传实在无法这是贵妃墓的说法。

天国山古墓可能会是杨贵妃墓吗,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任何关于墓地主人的记载呢?当时参与挖掘的都江堰市文物局局长说了这个墓的情况:

采访(都江堰市文物局局长----范拓宇):没有发现任何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材料,也没有这个墓可能早期也被盗过了,没有任何的殉葬品没有发现任何的殉葬品,所以说墓主人的身份很难判断,但是从墓葬的型子和石材加工,这个墓葬的时代,大概不会超过明代专家的分析与村民流传的传说有很大的距离,我们似乎无法把天国山的千年古墓贵妃真正联系在一起,那位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这样无声无息地的从历史中消失了。

更多地人们希望那个传说地内容是真的,他们希望那个拥有着绝世美貌的贵妃从那场浩劫中幸免于难。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如果这位绝世美人真的幸免于难,她最终又去向何方呢?

2002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正式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

这个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迅速在中国爆炸开来,人们感到无比的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当年的贵妃莫非真的逃离了大唐转道东瀛了么?

其实,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看来她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不是空穴来风的。

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日本世代流传的这些传说实在出乎国人的意料,而且所有传说都有根有据,一个中国的贵妃竟然在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她的坟墓和塑像,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难道杨贵妃真是逃去了日本?

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严绍焘教授从事研究比较文学二十多年,对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对于贵妃在日本受到的推崇,严绍砀教授作出了这样的解释。采访:严教授:我想这个最早的起源呢,是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有关系的,白居易在记述杨贵妃本事的时候呢,他有著名的长恨歌,这样一首长诗,那么在长诗的后半部分呢,他表述了对杨贵妃的一种想像,说杨贵妃虽然是她在事变中间人已经死了,但是她的灵魂还是活着的,她的灵魂飘摇到神仙山上,后来呢她和唐明皇所派去的道士在神仙上相遇了

而众所周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到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其中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人们仔细的分析这段诗文,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描写了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的遗体了。

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有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而太真恰恰是贵妃出家时的法号。这一系列相似之处让人们充满了想像,由于是浪漫风格的诗文,倘若道士真的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的仙山究竟指的是哪里,世界上存在这样的的地吗?,人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长恨歌里写到的称蓬莱的仙山又在哪里呢采访:严教授:关于蓬莱山呢,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因为呢,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采访严教授:大约在14世纪的后期和15世纪的初期,日本的能开始逐渐的发达起来,能是日本的一种古典戏剧,那么能是以许许多多的生活作为它的题材,其中有一部能是专门以中国的题材作为它的题材来进行创作,那么在文学史上,它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唐氏能,以唐来代替中国,以唐氏能创作的剧本呢,大概有十几种,其中呢有一个剧本,就叫做杨贵妃,那么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讲了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之后,她到了蓬莱山上,那么那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所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说杨贵妃,人是死了灵魂到了神仙山上,但是这个能氏剧的杨贵妃呢,它说杨贵妃没有死,杨贵妃到了蓬莱山,在蓬莱山上,她又和唐明皇派来的道士互相见面了,那么基本的情节,还是演绎了长恨歌的构思,但是其中它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就是杨贵妃并没有死,就在这个蓬莱山

随着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流传,杨贵妃在11世纪的日本就已经家喻户晓,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也是那时才传入中国的。11世纪时,日本的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的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了宫廷内女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采访严教授:那么这部小说作家在构思的时候呢,她在开宗名义的第一卷,叫做腾壶,腾壶的这一卷呢,现在研究源氏物语的中国的日本的,大部分学者,都已经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腾壶这一卷,是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片花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

这些传说和前面的逃亡联系起来似乎都是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些传说仅仅是传说,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实。

更为传奇是,根据长恨歌中描述,唐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命一名道士招魂,结果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且带回了杨贵妃给唐玄宗的信物----发簪。以近弥留之日的唐玄宗时常拿着道士带回的信物,哎情嘘叹,让人看了不免心生悲哀。

倘若道士真是在日本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按当时的原始条件,杨贵妃有可能逃到日本去吗?采访:而到了2004年,中国歌剧舞学院和日本的这个演员合作,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了一幕一个大型的歌舞剧,就叫做杨贵妃,那么在这个杨贵妃的戏中呢,它明确的表示在安史之乱马嵬事变中,杨贵妃并没有死,杨贵妃当年呢由一个日本的留学生,帮助她从事变中脱逃,而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顶替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了,杨贵妃又度过东海到了日本

在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是这样的描述,说杨贵妃是被人代替而死,或是她上吊后又恢复了元气,最后在遣唐使的帮助下,才到达了日本。倘若杨贵妃是被别人代替而死,那下葬的人又究竟是谁,史料明确记载,贵妃死后用紫色被褥将其草草埋葬,难道埋葬的是一个顶替她而死的人。

这些推断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就算有人代替贵妃去死,在唐朝海上交通好不发达的情况下,杨贵妃如何能顺利的逃到日本呢现今的人对当时的条件下如何飘洋过海是丝毫都不能想像的。

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可想而知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呢?

采访刘教授(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唐朝时候,中日之间的交往,非常频繁,据记载,包括非正式的有十六七次甚至十八九次的遣唐使,至少能够落实的也有十五次,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那么经常有日本人来,来得规模最大的盛唐时候的使团达到五百多人,将近六百人,最多一次五百九十多人,是很大的一个规模,一般它来的船,一般是三艘四艘船,所以一般的船里载的能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所以那个时候是日本的造船在唐朝也比较发达,当然,唐朝的官船可能比他们还要发达,因为在广州有驶舶使,就是对阿拉伯世界整个贸易,大量的中国瓷器出去,那个船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这个航海技术,从造船技术,从船的本身的交往的规模应该(杨贵妃出逃日本)是没有问题的

这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有记载的十多次遣唐都是乘坐这样的船来往于大唐和日本之间。日本古称倭国。在唐代时才改称“日本”,据史料记载,这样的遣唐船可载一百多人,

日本遣唐使人员会在日本博多集中起来出发,到达唐朝的明洲扬州和苏州就可以到达大唐的首都长安。日本有十几次的遣唐经历,最多的遣唐人员有五百多人,分三四艘船。

就算这样的遣唐使船能到达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大唐杨贵妃可以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中国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随后还有逃走的留学生,遣唐使等,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了武汉,经长江下流,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苏洲和明洲,可能在此三个地方登船,最后经历数日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杨贵妃到达日本的村子就是日本的山口久津县,后来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来源:北京科影厂《发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