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明农大 余华、戴锦华、赵德明热议波拉尼奥大作《2666》(图)
《2666》译者赵德明称翻译此书让他感觉在照镜子。
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本报讯(记者姜妍)号称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波拉尼奥著作《2666》昨日在京举行了首发沙龙。余华、戴锦华、牟森等几位跨界的《2666》爱好者各抒己见。戴锦华认为波拉尼奥打了我们一巴掌,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真正状态。
到底波拉尼奥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到底孰优孰劣?余华打了个比喻,他说波拉尼奥是世界公民,到什么地方都能扎根,马尔克斯还是小镇局面,和福克纳一样。但文学像森林一样,树与树之间不存在超越而是相互依存。
戴锦华对比了波拉尼奥《2666》和《荒野侦探》两部作品,她认为后者中出版的一些东西在前者中变得很清晰。波拉尼奥的笔下有种在路上的感觉,但那是没有目标的旅途,徘徊的状态。在《2666》中作家关注墨西哥连环杀人案,里面近乎疯狂和狂放,与今天面对恐怖的漠然形成对比。
“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他笔下的那个虚构的德国文学家就是他自己,而我们在座的人就像《2666》第一部分的那几个评论家。我们在他的镜子里照见自己,我们还有救。”
本书的译者赵德明在听了余华和戴锦华的发言后,称自己得到了启发。他一直在想为什么《2666》是这个名字,书中又没有给出解释。直到后来看了波拉尼奥另一本书《护身符》后才明白,2666指的是死亡之年,这一年整个墨西哥将变为公墓。
“但是为何在《2666》里他不做解释?我认为第一章的前4位教师不是摆设,其实是通过他们表现出英、法、意、西几个所谓的知识分子在面对这个惨烈的暴力时的无动于衷,从中隐含欧洲知识分子状态,还有全球性教授们的状态。翻译这本书,常常让我觉得是在照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