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珍信阳 信阳毛尖是绿茶中的珍品 曾夺得“茶王”称号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特产之一。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绿茶中的珍品】
信阳毛尖品质优异,炒制工艺独特, 是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信阳毛尖是绿茶中的珍品。被全国茶学专业大、中专统编教材《制茶学》及众多的茶学专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茶业卷》、《中国茶经》、《中国茶学辞典》、《中国名优茶选集》、《茶业大全》、《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辞典》)收录入册。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光、直、峰苗挺秀,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浓持久,滋味醇厚,回甘生津,叶底嫩绿明亮、匀整,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板栗香。
【信阳毛尖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我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而传到祖国各地以至国外。陈椽教授所著《茶叶通史》中就这样记载着:“茶树随交通的方便而移入陕西。
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在南部生根。因气候条件限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转入东周政治经济中心—河南(东周建都河南洛阳),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信阳)生根。”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发掘的古墓中出土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
到了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
并指出:“淮南(茶)以光州(今潢川、光山一带)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香味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土贡品有茶。”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淮南茶,信阳第一” 的赞誉。
“信阳毛尖”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清光绪末年,在秀才甘以敬(字周源)、翰林陈雨人等人的影响下,信阳城乡的一些绅士、地主、商人相继集股建社种茶,先后成立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
“八大茶社”在安徽六安、麻埠和浙江杭州等地购买茶籽,并学习了六安瓜片和西湖龙井的炒制技术,由于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逐渐改进完善了信阳茶叶炒制工艺,在1913年生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后更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的产地】
信阳茶区处于高纬度地区,具有适宜茶树生长和形成优良品质茶叶的自然条件。这里四季分明,森林密布,雨量充沛,云雾弥漫;土壤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
5~6.5之间。而且茶树多分布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氨基酸、儿茶素、咖啡喊、芳香物质等含氮化合物积累较多,这正是炒制优质绿茶所不能缺少的。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现在的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以“五云(车云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云雾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山(震雷山)、一寺(灵山寺)”所产茶叶最受消费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