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伦特家族 瑞典瓦伦堡家族百年家族专当幕后老板(独家报道)
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章念生 爱立信、ABB、沃尔沃、斯堪尼亚重型汽车公司、SAS航空公司……知道这些著名跨国公司的人不少,但恐怕没有人想到,这些公司的最大股东竟是同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瑞典瓦伦堡家族。
瑞典瓦伦堡家族的力量太强大了。90年代中后期,瓦伦堡家族控股的公司在斯德哥尔摩股市所占份额超过了40%。
到1999年2月,该家族仅在上述几家企业拥有的股票市值就达1.382万亿瑞典克朗以上,合1730多亿美元。 家族元勋水手出身 瓦伦堡家族的创始人名叫安德·奥斯卡·瓦伦堡(1816—1886年),生于瑞典中部林雪平市一个上流社会家庭。
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对他宠爱有加,经常将他抱到桌上听他“发表演讲”。他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不是块念书的料,中学成绩不佳,13岁时就嚷嚷着要去当水手,15岁时如愿以偿,登上了一条去美国的船。
此后,他在海上漂泊了多年,但事业并不成功,最终只混上一个小小的海军军官。 航海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意识到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呆着,就会思想保守,眼界不开阔。
安德·奥斯卡有一个特长:很会理财。父亲去世后,他就帮母亲管理遗产,将手里的钱借给朋友或同事,短期放贷,每月收取5.5%的利息,利息所得大部分交给母亲,小部分归自己。他的“借贷”生意后来越做越红火,手头也越来越阔。
1846年,安德·奥斯卡当上了瑞典第一条蒸汽船的船长,专门在约塔运河从事航运,他还继承了父亲在约塔运河的股份,于是,又挣了一笔钱。他将挣来的钱再投资到造船、航运和批发业。此时,他虽然已不缺钱,但还是喜欢远航。
他去了美国新奥尔良,亲眼目睹了当时美国的金融危机。后来,他通过竞选进了州议会,成了那里最活跃的议员。他对金融、证券业情有独钟,还悟出了一条道理:控制一家公司,不必拥有其大部分股票,只要是主要股东就行。
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至今仍是瓦伦堡财团的一条金科玉律。航海、冒险、丰富的国际阅历则成了瓦伦堡家族接班人的必修课。 后来,他回到瑞典。当时,瑞典的金融业只有国家才能经营。但他运用自己的影响,说服议会允许私人银行开业。
1852年,他在北部松兹瓦尔开起了私人银行,1856年,又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后者是现在瓦伦堡家族的象征———SEB银行的前身。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的出现更新了银行的概念。
安德·奥斯卡的做法与众不同,他采取的策略是尽可能多地吸收存款,然后毫不犹豫地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债券市场,以便获得较高的资金回报率。它被称作是瑞典第一家现代银行。 他还将银行吸收的存款投到了当时很超前、很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如造纸业、机电业等,他还投资修建从瑞典北部一直到挪威北部那尔维克的铁路。
1878年,由于在铁路上投入太大,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控股的铁路发不出工资,安德·奥斯卡的银行一下子出现了信用危机,发生了连续3天的挤兑现象。
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个险招,雇一名保安,穿着便衣,扛了一麻袋钱,向人们显示银行是有钱的。实际上这个麻袋里装的全是1奥尔、2奥尔(100奥尔等于1克朗)的硬币,总共才不过1000克朗。
另一招是让瑞典国王以个人的名义在银行存进了1万克朗,这才暂时平息了这场挤兑。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政府出资修铁路,他得以及时撤资,才避免了破产。 债务重组救了家族产业 如果说安德·奥斯卡为家族圈了地,那么,他的两个儿子纳特(1853—1938年)和马库斯(1864—1943年)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大楼。
兄弟俩和他们的父亲一样,都在国外积累了工作经验。
1886年父亲去世,纳特接任掌门。他接任的时候,父亲投资的许多工厂都是亏损的。苦苦撑了4年之后,他感觉非常孤独,决定召回在法律界已小有名气的弟弟马库斯,让他过来帮忙,从此开始了家族两兄弟共同支撑家业的传统。
马库斯处理的第一件事是重组家族控股的矿用车生产商阿特拉斯公司。这家公司曾让他的父亲和哥哥头痛了好多年,马库斯接管的时候,公司总债务400万克朗,资产才100万克朗,而且亏损额还在以每年50万克朗的速度递增。
马库斯决定进行资产重组。他的做法非常聪明,将它以100万克朗的价钱直接卖给他们自己开的一家新公司,改名叫新阿特拉斯股份公司,新公司为旧的阿特拉斯接收了近300万克朗的债务,这样就盘活了这家企业。
马库斯的另一重大举措是果断地换掉了公司总经理,让一位年仅40岁的犹太矿业工程师取而代之。新的总经理上台之后,马上关掉了两家亏损的分厂,将钱集中投入到斯德哥尔摩分厂,购买新的设备。这家公司后来成为著名跨国企业阿特拉斯科普科公司,近百年来一直是世界领先的工具生产商,现在仍是瓦伦堡家族最重要的企业之一。
救活阿特拉斯以后,瓦伦堡家族拥有的一家铁矿公司也出现了问题,马库斯将该公司卖给了规模大得多的SKF轴承公司,但换回的不是现金,而是SKF的股票。
瓦伦堡家族成了SKF的最大股东。马库斯的这些成功经验让瓦伦堡家族的后人受益匪浅。用瓦伦堡家族第四代掌门人彼特·瓦伦堡的话说:“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暂时出现问题的企业。
” 正当马库斯对企业进行重组和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大哥纳特在政界也成了风云人物,后来还当上了瑞典外长。但是,1903年,瓦伦堡家族的电力设备公司ASEA(后与瑞士一家公司合并成为现在的ABB)也出现了问题,连在瑞典市场都受到了德国同行的威胁。
马库斯找到德国两家公司,想跟他们谈判,进行合作,没想到受到了奚落,其中一个老总趾高气扬地对马库斯说:“瑞典的ASEA公司完蛋了,谈都不用谈。
”马库斯听后愤然离席,临走时扔下一句话:“我们会给你信儿的。”回到国内,马库斯兄弟开始游说瑞典议会,获得成功。瑞典议会决定将瑞典的电力设备进口税从原先的10%提高到15%,一下子挤掉了德国公司。
兄弟搭档吞了“火柴大王” 1927年,马库斯的两个儿子雅各布和小马库斯(昵称“多迪”)接掌家业。在此之前,两人早已参与家族业务。20年代的时候,三分之一的瑞典公司倒闭了,瓦伦堡家族应瑞典政府的要求收购一批亏损企业,雅各布独具慧眼,决定收购一家国有的制药企业。
那时的价钱“很便宜”,只要1克朗,但得背债100万克朗。这家公司后来成为瑞典著名的跨国制药公司,1998年与英国赞卡公司合并后跻身全球500家最大企业之列。
瓦伦堡家族现在仍是该公司大股东。这件事是雅各布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30年代,控制全球火柴市场70%的瑞典“火柴大王”克努格是瓦伦堡家族的最大竞争对手,他悄悄收购了瓦伦堡家族名下企业的股票,一度成了STORA造纸公司的最大股东,还控股爱立信。
在大萧条期间,由于胃口太大,克努格因财务出现巨大漏洞而破产,瓦伦堡趁此良机,收购了克努格的大部分股票,使得麾下的企业越来越多,在瑞典乃至北欧成了无人匹敌的家族财团。
二次大战爆发后,瑞典再次躲过了战火,而且雅各布和多迪担任瑞典贸易代表,分别与德国和英国进行贸易谈判,为家族事业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契机。瓦伦堡家族发了大财。另外,就在二战期间,瑞典为了加强国防,鼓励发展军工,支持了瓦伦堡家族的军工企业萨伯(SAAB)公司的崛起。
萨伯公司现在制造的JAS39战斗机可与美国的F—16性能相媲美。多迪还于1960年收购了爱立信。 家大业大压力也大 多迪执掌瓦伦堡家族长达50多年。
1982年他去世后,他的小儿子彼特继位,担任家族核心机构(INVESTOR公司)的董事长,成为第四代掌门。他接手以后,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改造传统企业,对下属企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二是1986年使瑞典ASEA与瑞士勃朗·博威力公司合并成立了今天的ABB公司,增加了国际竞争力,今天ABB是全球100家最大企业之一;三是将绅宝轿车公司卖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人们评论他是在最好的时机卖了这一亏损企业,出手一周之后,绅宝的股票大跌。
1996年彼特退休,由他的侄子马库斯(昵称“赫斯基”)和儿子小雅各布逐渐接手,第五代掌门与他们的前辈一样,继承了财富也继承了责任。所以,执掌瓦伦堡家业,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压力。
1971年,赫斯基的父亲本来是家业的接棒人,但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瓦伦堡家族至今无法抹去的一道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