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生书记辞职 怎样让“书记辞职”不被过度解读
5月9日,媒体证实了江苏扬州仪征市委书记程希的辞职传言,引出各种议论。有的认为是工作出了问题,辞职以避风头;有的认为可能存在贪腐,“捞足了不跑等死啊”;有的说“官员辞职,说明当官的油水的确不好捞了,还不如趁早下海,抓紧洗钱”……总之认为地方党委书记居然辞职,很不正常。
细数起来,近几年官员辞职已有不少前例。比如湖南益阳市政协副主席陈延武下海当医生;安徽铜陵一位副区长唐兴旺到私企就业;浙江温州平阳县副县长周慧辞职前还写了一份感言,声称“我想要的是能够自我掌控的生活”,流传一时。
就在程希所在的江苏,去年已有一位县处级正职、常州溧阳市市长苏江华,辞职从商。不过作为地方“一把手”的党委书记辞职,确实比较少见。此前有湖南岳阳平江市委书记田自力辞职的例子,但那是因当地发生群体事件,书记主动担责。所以程希的辞职,不可避免会引发更多联想和解读,尽管其他官员的辞职,各种议论和猜测也不算少。
认为官员辞职不正常,书记辞职更不可思议,其实是对官员社会角色的看法和社会心态很不正常。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为自由选择职业提供了更大空间,不想干就辞职已不足为奇。辞职动因,无非个人兴趣、现实待遇、发展前景、社会角色认可度和满足感等等。一旦现有职业与个人期待不相吻合,任何人都有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付诸实践的可能。
但为什么对官员来说就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当官员一是门槛高。公务员打破脑袋都难进,进去以后就是铁饭碗,没有理由自己放弃。二是“收益大”。自古“当官发财”连在一起,当官了手里有权,能以权换钱凭什么不干?三是标准严。我们总喜欢说党员干部要有很高思想境界,不免给人以应当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境界都这么高了,怎么可以工作不满意就撂挑子,何况还是党委书记?
这种种看法本来就不正确,也不符合实际。当公务员门槛高,有“官本位”传统影响因素,也因为社会管理本身就需要高素质人才。但当了官就是铁饭碗,却是一种误解。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人事制度,是我们改革不到位造成的,并非应有的常态。
随着改革日益深化,当官也不再是铁饭碗。当官发财,更是一种错误观念。在权力行使不规范情况下,确有个别人以权谋私,发不义之财,许多被抓的贪官动辄财产千万上亿,加深了人们认为当官必然有钱的错误印象。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务员靠工资薪酬养家糊口,经济地位不上不下。说到底,所谓当官,就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需要一定职业精神、职业追求,但不能说即使不符合职业期待,也要死守到底,不能辞职另谋高就。
所以要容许党政干部回归职业本位,好处显而易见。一是有利于依法行政。以往我们赋予党政干部太多道德内涵,比如把县级干部称为“父母官”之类,个别人就在道德大旗下为所欲为,真成了“大家长”。如果回归职业角度,讲求的就是职业规范、职业标准。
首先要遵纪守法,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平等相待,一切按法律法规办事,其次得治理有方,工作没业绩,就应被淘汰。二是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把官员拔高为思想境界高人一等的“圣人”,提升了人们对官员的评价标准与心理期待,一旦个别人犯案,整个干部队伍形象都受牵连。
如果回归职业本位,任何职业都有“害群之马”,谁出事就把谁交给党纪国法惩治,人们也会用平常心看待。三是有利于维护公务人员正常权益。
在党员干部中,不乏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优秀分子,我们也要积极引导更多干部有事业追求。但不可否认,也有人把这当作一种职业,也不失其职业选择的正当性。从更广视野来看,在党长期执政情况下,任何人所做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事业,都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区别只在于岗位不同,职业选择有异。对任何自愿辞职的干部,只要没有发现问题,都不应歧视和非议,真正让干部辞职成为常态。
今后我们努力要做的,应是更好地完善干部能进能出、保障接轨的机制。让喜爱这一职业的做事有平台,退出的权益有保障。即使是县市委书记辞职,也不会招致种种猜疑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