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韬下辖5个军了 五大战区十八个集团军驻地曝光 中部战区实力最强下辖5个集团军

2017-10-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五大战区十八集团军驻地,五大战区集团军划分,五大战区所辖集团军,五大战区集团军分布图,随着五大战区组建成立,原先各个军区的陆军集团军,对应各

五大战区十八集团军驻地,五大战区集团军划分,五大战区所辖集团军,五大战区集团军分布图,随着五大战区组建成立,原先各个军区的陆军集团军,对应各个战区的隶属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这些集团军。

对比2013年《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披露的信息,这次五大战区集团军的隶属划转,动静不可谓不大。综合《解放军报》近期的报道,目前已经确定的战区—集团军隶属关系是: 东部战区下辖第1、12、31集团军,南部战区下辖第14、41、42集团军,西部战区下辖第13、21、47集团军,北部战区下辖第16、26、39、40集团军,中部战区则下辖第20、27、38、54、65集团军。

五个战区中,集团军隶属关系变动最小的当属东部战区。原先由南京军区下辖的3个集团军,原封不动由东部战区接棒。南部战区的3个集团军,由原先成都军区的第13集团军加原先广州军区的第41、42两个集团军组成。西部战区的3个集团军,第21、47两个集团军原属兰州军区,第14集团军原属成都军区。北部战区的集团军,由原先济南军区的第26集团军加原先沈阳军区的16、39、40集团军构成。

五大战区中,中部战区的集团军数量最多,除了原先隶属北京军区的第27、38、65军之外,还加上了原先济南军区的第20、54两个军。其中,第27集团军的领导机关和直属部队横跨两省三市,把驻地从河北移防到了山西。

各个集团军,王牌部队云集

各个战区的集团军中,不乏堪称“王牌劲旅”的部队。

东部战区的第12集团军,解放战争时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952年,这支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上甘岭战役中和第15军并肩作战,闻名世界。

西部战区的第13集团军,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曾经先后取得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据报道,这支部队也是陆军中出动率最高的军级作战单位。

南部战区的第41集团军,曾经是东北野战军的4纵,辽沈战役中死守塔山,锁定胜局。1998年,41军还奔赴在湖北、湖南等地参加抗洪抢险。

北部战区的第39集团军,曾经是东北野战军的2纵,在辽沈战役中占领锦州。平津战役中率先攻破天津。1950年10月入朝参战后,曾与美军骑兵第1师在云山交手,重创其第8团和第5团。

中部战区,更是劲旅云集。第27集团军曾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之一的9纵,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是主攻部队之一。朝鲜战争爆发后,第27军在长津湖与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交战,歼灭了美步兵第7师1个加强团4000余人。

至于名闻天下的 第38集团军,红军时期是红三军团主力,抗战时期是八路军115师主力,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入朝作战后,38军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并在松骨峰阻击战表现突出,彭德怀总司令电报嘉奖“第三十八军万岁!”

历次整编 部队规模变小越来越精干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军曾多次整编。从职级上说,现在的集团军是正军级单位,集团军军长则一般来说是正军职少将。

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区普遍以“纵队”为主要战役编制。每个纵队下辖2至3个师或旅。1948年11月,中央军委颁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指出:“番号排列数目为70个军210个师”。至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共使用了51个军番号,后来又陆续使用了16个军番号。

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先后有30多个军番号被撤销。到1961年,陆军总共还有31个军的编制。此后,北京军区的27军和38军两支部队,率先升级为摩托化军。到1984年,38军和39军又开始机械化编制。

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后,陆军作战部队保留24个军,与此同时,在原先基础上,编入了装甲师、炮兵旅、工兵团、通信团及防化、运输、陆航、电子部队。这么一来,原先步兵为主的军,升级成为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

上世纪90年代,我军又撤并了3个集团军,并将一批师缩编为旅。2003年,我军再次撤销3个集团军。至此,我军的集团军个数变为目前的18个。

2006年7月,我军陆军集团军开始执行新的编制表。各集团军逐步推进部队编成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并且加快扩大陆军航空兵、轻型机械化部队和信息对抗部队的规模,提高空地一体、远程机动、快速突击和特种作战能力。

—科普帖:“甲种”“乙种”集团军————

最后要说明一点,有些网友们提到我军的集团军,常常会区分“甲种”“乙种”或“甲等”“乙等”。但国内媒体公开报道中,极少这样区分部队。倒是外媒对此的有些报道,看上去颇为有趣。比方2013年1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就提到,“第38、第27、第39、第54是甲类集团军”,第二天这段话又被《南华早报》原封不动转载了。

在2013年第五期的《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中,国防大学教授徐焰是这样介绍的: “所谓甲种部队,就是在装备、人员上比较完整,可以随时投入作战的部队。所谓乙种部队,就是兵员相对少,装备比较差,战争爆发后需要进行补充才能投入作战的部队。和平时期的军队都是这样分,是一个国际惯例。”

其实,看一下各个集团军的资料就可以明白,“甲种”和“乙种”的分别,主要并不是战斗力层面的,更不像有的网友说的,这个军战斗力值是10,那个军只有5.5。比如第13集团军,在不少网友排的榜单上,就不是“甲种”集团军。

可这个集团军部署在西南,极其擅长山地、高原、热带丛林作战,而且在全军参与作战任务也是最多的。再比如驻地在广东的第42集团军,两栖作战能力很强,它的机械化步兵师配备两栖装甲输送车、两栖步兵战车,以及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还经常与第15空降军合作空降训练。据说第42军一演习登陆作战,台湾方面就万分关注。这样的部队,齐装满员与否和战斗力强弱就不是那么关系紧密了。

其实和平时期,常备军不能没有,但并不需要维持太过庞大的规模,而且依靠人数和重复低效能的武器配备作战,也不是未来军队发展的方向。看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也不能只看人数和装备的数量。比方山地作战部队就不需要太多的重型装甲“撑场面”,两栖机械化步兵师倒是需要加强渡海作战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