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性谦谨有孝行》

2017-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对<李尔王>的解读和评论中,人们普遍认为考狄利娅既不失理智又富有良知,并且个人的感情归顺于理智的指导,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关于人与

在对《李尔王》的解读和评论中,人们普遍认为考狄利娅既不失理智又富有良知,并且个人的感情归顺于理智的指导,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实事求是的言行。偶有评论也曾谈到了考狄利娅的幼稚轻率和卤莽高傲,但仍将这出悲剧的发生归咎于李尔本人的昏聩糊涂和暴戾乖僻,或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虚伪凶残,而坚持了考狄利娅是不幸的牺牲者的论断。

笔者认为造成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正是考狄利娅本人的无法克服的致命缺点:她的孤傲和我行我素将老父一步步推向了痛苦和疯狂的绝境;她的幼稚、卤莽和愚蠢将自己和李尔直接葬于坟场;她使得这场家庭混乱成为了最后的必然。

考狄利娅有孝心却孝行不当,无论中国传统“孝”观念还是西方“孝”文化都可有力地证明其行为是有失孝道、有失忠义的。

刚愎孤傲酿祸端

安·塞·布雷德说:“如揭示人物无比丰富的内涵和心灵美却又不听任其大发宏论——这就是考狄利娅其人和莎士比亚刻画这个人物的主要艺术特色。”这番评论清晰地概括出了考狄利娅外表的柔和静默,内心的波澜真情及理性的思维判断。

我们不妨再仔细品读一下第一幕中让人过目难忘的对话。李尔要根据三个女儿对他的爱的表达来划分国土,不同于姐姐们天花乱坠的阿谀奉承,考狄利娅只是说了一句“我没有话说”。后在李尔要求下再次解释道“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公正地说,这两句话是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的,然而这样的措词对于李尔这样一位渴望深切感受儿女亲情的老人来说,纵使他主观骄横,爱听谄媚之言,仍无疑犹如一把冰冷的利刃刺入苍老的心间。

在李尔给的最后一次“修正”机会时,她先以责任为由证明了对李尔的服从和爱,接着拿两位已婚姐姐为例,既证明了结婚会把一半的爱、关心和责任分给丈夫,同时又强有力地批驳了她们之前的溜须拍马。

强烈的责任感是值得人称赞和尊敬的,然而考狄利娅的“嫁夫减爱”说难道还不够强词夺理吗?如果说考狄利娅有理由这样表现那无疑于这样一个深层原因:在根据甜言蜜语来分国的场合下,若大肆宣泄感情则必然会使言语明显的带上功利色彩,而这会让她遭受良心的谴责,这一点固然没错,然而她错就错在太过耿介,太过刚愎,即使不想显得功利世俗;不愿大肆流露自己心底的真情,也不愿一意顺从父亲的乖僻,这样的言辞方式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既不逢迎谄媚又不违背良心的,却依然温和悦耳,至少可以避免产生误会的表达方式也不尽此一句。正是这些尖刻、偏激的字眼触怒了李尔,并逼他放弃在考狄利娅的照料下颐养天年的打算,进而一步步陷入高纳里尔和里根甜言蜜语下的危险境地。

卤莽愚蠢结苦果

对于父亲的秉性,高纳里尔和里根是有清醒的认识的,而李尔平日里疼爱有加的考狄利娅对此则更是应该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可以确切证明的是,考狄利娅对她的两位姐姐的品性是相当了解的。由此我们不难判断,考狄利娅是明明知道当众说出这样的话必然会触怒李尔并给自己带来非常不良的后果的;同时她也非常清楚一旦国土和王权分给两个恶毒的姐姐,她们将会带给李尔何等的待遇和下场。

可怜李尔还曾幸福地设想要在她的殷勤看护下安度晚年,哪料这个倔强愚蠢的女儿却在对周遭一切心知肚明的情况下活生生将他的晚年葬送于不幸的未来。

考狄利娅卤莽的行为使她本想敬孝的愿望彻底毁灭。不怨她迂腐又一意孤行,这罪过还能背负到谁的身上?李尔落得个被驱逐出宫,沦为乞丐,最后悲恨万千、精神失常的下场,怎能说不是考狄利娅先前造下的罪孽?这一切的发生唯独证明了她对两位姐姐凶残恶毒本质的极其正确的判断,却付出了如此沉痛的代价!

当李尔被不孝的女儿所反噬,如果说还能有什么可以弥补这一切,那无疑就是考狄利娅的率军讨伐了!她代表了正义,为了惩罚丧尽天良的姐姐,为了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父。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她的无知和轻举妄动扼杀了最后的机遇。

她的率军之举是为了一场家门之乱,然而这只法国军队已入侵到英国的领土,正义之师变成了为任何民族所不容的侵略者,这必然会遭到英国上下的全力抵抗,战败已是必然!在这次讨伐中,考狄利娅和李尔被擒,考狄利娅更是不幸地被缢死于牢中,而刚刚被温情唤醒了一些意识,体会到一丝亲情的李尔抱着女儿的尸体,再也承受不了无情地打击,高呼着:“你是永不回来的了,永不,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伤心欲绝地死去了。

中西孝道论其“不孝不义”

通读《李尔王》,我们不难看出考狄利娅的善良品质和拳拳孝心。然而事实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她一系列选择、举措不是为后来所发生的悲剧制造了恶源,就是断送了扭转命运的机遇。联系中西方的“孝”观念,考狄利娅的行为更是不能换得同情和原谅。

孔子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圣经》的《创世纪》则有“百善孝为先”之说。作为一种道德现象,中西方孝文化并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结合中西方的“孝”观念,可归纳考狄利娅的孝行之悲哀于四点:

其一,心有孝念却吝啬于口,晦涩之言触怒老父,然“智能之子,使父亲欢乐”,可见其愚而未能“养则致其乐”。

曾子曾说过君子的孝,忠爱就是敬,乱就是不敬。“敬”是孝子内心深处长期孕育而成的感恩之心。而“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但也不能只是把它埋藏在心底,应该而必须外化为一种恭敬和顺的态度,一副和颜悦色的仪容。孔子曾说“养则致其乐”。

就是说儿女赡养父母要极尽所能的让他们心情愉悦、欢畅。与此相对应的西方言论是在《箴言》第十章第一节里所讲:“所罗门的箴言。智能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第十五章第二十节:“智能子使父亲喜乐;愚昧人藐视母亲。

”可见,使父母欣慰快乐在中西方孝文化里都是不可缺失的一条。另外,《圣经》讲孝敬,使用的英文就是“honor”。“honor”就是在众人面前给他尊重,给他光荣,给他荣耀的地位。所以如前文所述,对父母的感情是需要外化的,而不仅仅是私藏于内心。考狄利娅其人,实在不可称之为真孝子。

其二,称有真爱然行食于言,留父王于心肠歹毒妇人供养,明知此举凶险颇多,依然不思及时赡养使父亲免遭虐待,莫说“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行孝之机已丧。 《诗经·小雅》中《蓼莪》讲到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尽力供养、照料双亲以报答他们的恩德!

回报赡养父母是儒家最基本的要求。不仅如此,子女养亲应有紧迫感,如欧阳修所言,待到幡然醒悟,却为时已晚,只留下“羡君怀中双橘红”的无限哀思了。

《提摩太前书》第五章第八节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可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神的命令,也是神视为美好的事情。《圣经》记载耶和华上帝给人类社会颁布了十条必须谨守遵行的诫命,其中前四诫都关于是人神关系的,第五条就要求“当孝敬父母”。

基督教教义要求基督徒“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考狄利娅不争国土、权力与地位,纵是保全了气节,却也完全没有考虑赡养父亲的问题。此外,深知父亲若由两位险恶的姐姐赡养,必然落不得什么好下场,她依然没有考虑及时接手赡养的义务,就毫不犹豫地随法兰西君主远走他乡了。真是自私而不孝!

其三,自命清高出言突兀,措词尖刻刺伤老王。置年迈老父情感于不顾,何孝之有?!

孔子强调:“忠告而善道之。”不要认为说只要我没有恶意,说话直点不是什么大毛病。这是完全错误的。“直而无礼则绞”,太直了,就会过于尖刻,不以规矩加以约束,必然造成伤害。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任何人都不可以以“直”为由去伤害别人。

这一条也是考狄利娅行为不孝的有力证据。批评她讲话过直已是极轻的程度了,其实单她那一句“Nothing”已经足够无礼,足够愚蠢了!莫说其父为王,就是一个普通父亲也会对这一出自女儿之口的字眼感到惊愕和伤心的。李尔对考狄利娅疼爱尤甚,受此爱女一句震惊四座的“敬”言,可想李尔受伤之深。真是印证了那句“爱之愈深伤之愈痛”!

其四,父有过而未劝谏,父陷不义其咎难免。“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竟无一为,实乃不孝不忠。

孔子曾非常明确地表明:父母有过,子女曲意顺从,就是陷父母于不义。由此推衍,儿女可以帮助双亲避免蒙受不仁不义之恶名,实为真善真孝。《弟子规》也告诫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鞑无怨。

”这里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一定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千万不可以大嗓门。同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在此问题上,西方先贤也有过思考。在《提摩太前书》第五章第一节说:“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

”承认父母有过失,指出儿女应相劝,还强调劝而不责的态度问题,并明确对别的老年人也要持有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亲般的态度。《圣经》里面所讲的孝敬,并不是说要孝敬父母就得无论他们做了什么错事都要归顺,这不是《圣经》的教导。

《圣经》承认很多父母也是有过失的,同时《圣经》也告诫人们依然还是要尊敬他们。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错误,可以在他的错误问题上和他们交谈分析,但是我们对他的态度是要尊敬的。

李尔有错,老臣肯特冒死相谏,而她自始至终未对此给出一句劝言。如果说考狄利娅只是在以美德约束自己要顺从长辈,那么先前她抗拒顺李尔之意抒发心底真情,是不是可以被称为是有失美德的呢?若用词婉转地指出父亲的错误,即使不能使李尔清醒自己的过失,至少还可以解除父亲对她的误解。就算不被接受,没有起到丝毫作用,未果而无憾。但事实上她是完全不屑于去这样做的。李尔因错而蒙上了不义之名,与考狄利娅曲意顺从不无关系。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纪伯伦有句名言:“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这句话用在考狄利娅身上别有一番深意。对李尔王来说,考狄利娅曾是他平日里的挚爱,所以他想要在考狄利娅的照料下颐养天年。

经历了风雨波折的李尔,在他生命最后时日里,又是考狄利娅再次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因此,有此一女,此生足矣!然而也正是此女,迫使他一步步走向爱的绝境、生命的亡途,可谓是他荣耀高贵一生的巨大损失。如本论文所分析,造成这个悲剧的诱因正是考狄利娅本人的无法克服的致命缺点。所以,对李尔王而言,这个让他不虚此生的女儿同时也给他留下了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