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生日 谢子长:“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2018-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6月12日,红色足迹万里行前方报道组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子长陵采访.一下车,就看见革命烈士纪念塔耸立在中央的肃穆的陵园里的一排碑刻,其中毛泽东亲笔为谢子长墓题

6月12日,红色足迹万里行前方报道组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子长陵采访。一下车,就看见革命烈士纪念塔耸立在中央的肃穆的陵园里的一排碑刻,其中毛泽东亲笔为谢子长墓题词的“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及为谢子长墓写的277字碑文格外醒目。我们还看到邓小平为谢子长陵园题写的“子长陵”的碑刻。

谢子长38岁短暂的一生,毛主席竟然亲笔为其三次题词,实属罕见。但是,当讲解员给我们讲完烈士及其亲属的革命事迹,每个人心中都不禁竖起大拇指。谢子长与刘志丹一起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尽管身居高职,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一线指挥作战。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一次战斗中,他胸部中弹,终因伤情恶化而于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出生的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县名之一。

当我们走进展室,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谢子长不仅自己献身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他的家成为一个革命家庭。他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就有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大哥谢德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安定县地下党负责人之一。二哥谢占元,被敌人押进监狱进行严刑拷打,最后惨遭杀害。二侄儿谢福成,在甘泉县下寺湾战斗中英勇牺牲。三侄儿谢绍安,在榆林鱼河堡通过敌人封锁线时阵亡。全家先后有9人被敌人迫害致死,其中有5名是共产党员。

那个年代共产党员就意味着随时可能为党、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但是,这个家庭却走出了5名党员,真的令人深深敬仰。讲解员告诉我们说:1945年2月19日,为谢子长举行的隆重移葬公祭,凭吊者超过了两万人,朱德为其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挽联上写道:“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我们在陵园里看到当时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真、贺龙、刘伯承都为谢子长墓题词的碑刻。

展室里,我们看到一直护理受伤的谢子长的侄媳白盛英的一段回忆:

腊月里一天,村里来了几个骑马的,我一看是刘志丹、郭洪涛几个人,他们是来看望我三大的。刘志丹一进门就问:“老谢,你的伤咋样了?”我三大半躺着,伸出手拉住刘志丹,颤抖地说:“我早就盼你来哩!”在场的人看到这情景,没有一个人不落泪。

刘志丹说:“你都病成这样子,咋早不给我来信呢?”我三大说:“给你去送信的人至今没有回来。”后来知道,送信人南成贵途经保安时,被敌人抓去活埋了。我三大松开志丹的手,一边抹泪一边说:“我的伤看样子好不了啦,陕甘和陕北的工作全要你领导,这担子不轻啊!”刘志丹动情地说:“你要活着,党和人民需要你,我们也离不开你啊”。

一方热土,育一代英豪。谢子长将军1955年被追授为上将军衔,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同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在西北黄土地上用鲜血书写了壮美的历史画卷。他和刘志丹共同领导和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有的人活着,但却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但他却还活着。谢子长是用生命书写党史和军史的人,面对战友,他的眼里有泪,面对生死,他泰然自若,他思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革命事业和工作的重担。今天,再回望那段历史,再回首这位民族英雄,我们能说他走了吗?毛泽东用“虽死犹生”四个字告诉我们:英雄勋业昭日月,革命精神代代传。

万里行,我们踏着谢将军走过的路,来到将军战斗过的西北黄土高原祭拜英灵,就是要把这种革命精神世代相传下去!

子长县,我第一次来,谢将军,我还会再来祭拜您的英灵!

子长陵革命烈士纪念塔。中国军网特约记者 刘丽群摄

谢子长将军像。中国军网特约记者 刘丽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