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林核学会 中国核学会秘书长王德林谈2013年学术年会
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是我国核领域最大规模的学术交流会,本报记者在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期间,就2013年年会的举办部署及核学会的一些相关工作设想,专访了中国核学会秘书长王德林。
融通的交点,就是合力的支点
记:中国核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年会,此次年会的主旨是什么?
王:当前,核产业发展进入到更加注重安全、理性、科学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举办2013年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旨在通过搭建有吸引力、公信力、影响力的平台,使政府官员、院士专家、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等通过学术报告、研讨、座谈与交流,在思想碰撞与融通中找到一个交点。大家站在国家利益甚至是人类科学发展观的支点上,来合力发展我国核产业。
记:此次年会的主题为何定为“机遇与挑战”?
王:在当前这样的关键时刻,注定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从核技术发展本身,还是从核能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都存在着极大的提高和发展空间,这便是机遇。但应对核能产业整体发展需求,技术能否突破瓶颈,达到创新驱动发展,还存在极大的挑战。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学术交流盛会,使大家正视问题,理清思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学”上做文章,还要“高”“大”“宽”
记:如果用“搭台唱戏”来比喻年会,核学会在举办此次年会中怎样搭台,又期望唱出什么戏?
王:“搭台唱戏”中,我认为核学会本身的职能是一个“导演”。学术性会议,不像行政性会议那样有约束力。在这样一个民主的办会前提下,想要让年会有吸引力、公信力和影响力,重点首先要放在“学”字上,在“学术”上做文章。
无论是大会主报告、分会场报告、青年论坛报告,还是产业发展研讨的主题,我们都是精挑细选、精雕细琢,期望这些报告,不仅是对学术综述性的归纳与总结,更应具备引领性。通过年会上学术思想交流、碰撞、融通,使参会嘉宾和代表们真正有所获、所思、所启,让年会有学术水平、学术思想、学术价值、学术品味和魅力。
除了“学”字外,我们还在“高”、“大”、“宽”这三个字上面下了功夫。力争做到层次高、影响大、学科面宽。所以此次年会,我们邀请到张国宝、刘华、王敏正等领导、26位院士及1200多名各学科代表参加,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
记:在选择大会报告人选和报告文章中是否有所突出?
王:当然有。对于目前的核能发展来说,技术突破与创新尤为重要,关键是要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所以此次大会上,我们特意邀请到詹文龙、张维岩、柳卫平作了题为《中科院先导专项ADS系统研究进展》、《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进展综述》、《核科学与核技术发展》的报告,这些课题对于未来核能发展都具有引领作用。
用心服务好,能量辐射最大化
记:此次年会筹办工作从何时开始?在筹办过程中有怎样的工作机制?
王:从2012年6月份开始第一次筹备会到大会举办,期间共开过三次筹备会。每次筹备会,理事长、秘书长及22个分会秘书长都会参与,共同商讨。
具体工作中,核学会采取模拟项目负责制,层层负责,用心工作。秉承以主体参会代表为根本,深化服务意识和服务细节;充分调动、发挥各分会和承办方哈尔滨市政府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方力量,协同齐心办会。
会后我们会收集参会嘉宾及代表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一次工作总结会,并以期不断提高开会质量,逐渐将办会工作制度标准化。
记:此次年会与以往相比,传承和创新了什么?
王:传承的是核学会从第一任理事长王淦昌先生就开始倡导的“求真求实”的学风和“服务会员”的作风。
创新方面,一是体现“勤俭办会”的原则,会议全过程贯彻勤俭节约的办会理念;二是充实内涵,利用年会众多业界精英齐聚哈尔滨的机会,举办产业发展论坛,扩大交流,凝聚共识;三是利用举办年会助推、促进当地企业、高校的发展。
“软实力”,“正能量”
记:此次大会报告中有专家提出,在新常态下,核能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基础、制度基础,还需要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您怎样看待这一观点?核学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这两方面又会有怎样的考虑?
王: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核能的发展在注重安全、技术创新外,的确应更关注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在此方面,我认为作为核产业发展的促进者,核学会应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着力做好核科普工作。
记:核学会近两年一直很重视开展科普这项工作,关于这项工作您有怎样的理念?
王:所谓科普,顾名思义,就是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我觉得科普的核心,在于让公众接受。通过多元化科普方式和方法,消除公众对核的恐惧,构建健康的社会公众接受心理,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土壤,滋养、助长核能产业发展。
当前我们国家的核科普工作,更侧重“应急”,一旦出现了危机事件,就马上请出一些专家来对公众进行科普。今后,我们应该把“应急”转变成为一种“常态”,使核科普工作真正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记:此次年会有1200多位与会嘉宾、代表,其中包括政府领导、院士、学者专家、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学校师生,是否想过邀请有代表性的公众百姓来参会?
王:不只是想过,在筹备会上还有过提议。鉴于年会目前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公众对核的认识程度,现在还不成熟。但经过核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未来是可能的。(叶娟刘兴 韦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