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张素珍的故事 大庆的创业史对于你们是故事 对于我们是生活

2017-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柱家爷爷和张素珍奶奶是1960年石油会战的亲历者,大庆,从最初的荒原,到如今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位,中国城市财力50强,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二线城市,经历了三代油城人的奋斗与开创.其地下开采的资源,为新中国的基础建设提供了贯穿命脉的血液.怀着对老一代油田人崇敬的心情,上海大学寒假实践小分队赴大庆进行实地走访,对仍生活在大庆的"油一代"开创者进行深度走访.王柱家爷爷与张素珍奶奶,就是最早来到油城大庆的一批人.当兵转业,邂逅油城1935年出生的王柱家十四岁从老家来到沈阳,

王柱家爷爷和张素珍奶奶是1960年石油会战的亲历者,大庆,从最初的荒原,到如今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位,中国城市财力50强,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二线城市,经历了三代油城人的奋斗与开创。其地下开采的资源,为新中国的基础建设提供了贯穿命脉的血液。

怀着对老一代油田人崇敬的心情,上海大学寒假实践小分队赴大庆进行实地走访,对仍生活在大庆的“油一代”开创者进行深度走访。王柱家爷爷与张素珍奶奶,就是最早来到油城大庆的一批人。

当兵转业,邂逅油城

1935年出生的王柱家十四岁从老家来到沈阳,在新华书店东北分店工作,整个东三省的小学教科书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而王柱家爷爷还只是个童工,

1956年当得兵,因为能上部队去摆弄枪炮,特别高兴,因为王柱家从小就羡慕当兵的人,毕竟军装穿得精神。

1960年3月,王柱家转业来到大庆,被一辆大闷罐车拉到呼兰县城,在县城的一学校进行了20天集训,上政治课,用知识武装头脑。之后被送往安达、大同进行修路。那时的大庆是一片荒原,没有公路。农村的老土路要加宽加高,这样才能够通汽车运送石油。

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王柱家一行人经过一个月的修路,被调到团结路,做烧砖、脱坯、端坯子和打砖坯的工作。与此同时,工人们还需要修栈桥,用火车运送大油笼……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石油展开。

这算是与油城的一面之缘,之后便再也没有离开。

会战工作,艰苦作风

我们将这个时期的工作叫做“会战”。为什么,因为有部队作风,军事化管理,整齐迅速。

每天干活收工后,大家会聚在一起总结经验,个人总结自己这一天的优缺点,寻找差距。那时候毛泽东思想是人心所向。

东北的冬日冰天雪地,而能取暖的只有部队里发的小黄被和来到呼兰发的小褥子,家里会想尽办法再补充一床被褥。最初王柱家爷爷的家安置在帐篷里,安扎在油井工作地点旁。冬天里刮风下雪,帐篷会有呼呼的声音。如果草一米多高了,就要用刀割草。冬日里工作服,大棉袄和大狗皮帽子会透风,因为都是机器做的,针眼大。严寒使得大家在睡觉时还要带着狗皮帽子,冷风呼啸,雪花飘进屋里,落在脸上,凉飕飕。

刚到大庆时,油田管理局集中力量钻井,还没有建设好房屋安置家属。爷爷奶奶的家就曾经在奶牛场的大四合院里。奶牛场迁走后,房子空置,大伙儿认为是个不错的地方,每天会战后,拿撬把牛粪清空,挖土重填,日日如此,一个月才收拾干净。

“新家”平均给予每户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床下打了个小火炕,就可以烧油取暖。供人睡觉的地方烧原油取暖,屋外都是芦苇,毛茸茸的,溅点火星就易起火。睡觉时,经常有虫子掉下来眯眼睛,油毡纸贴的墙,将两个屋隔开,之间还有缝隙。

一天里需要起早贪黑的干,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到食堂用票领饭,一个大盘子里只有少许苞米面和白菜。秋收时节,工人们下班时会一人背一捆苞米杆回家,因为苞米杆切成一断断放在锅里熬煮,可以煮出淀粉,兑点苞米面做成窝窝头,很软很好吃。仅凭食堂供给的粮食根本填不饱肚子。分发食物的时候需要队长的批条,一人一斤土豆,不会多给一个。工人们在东油库找装沥青用的汽油桶,把土豆倒在里面,盖着草甸子用锅炉加热。弄熟后的土豆剥掉上面的一层沥青,就可以食用。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

那时爷爷奶奶老家在农村,可即使这样,条件也比大庆好很多,起码“吃的住的都是热乎的”。 当时很多人因为环境艰苦,食物供给不充足,会有人有从大庆逃回老家的念头。与亲人的会面只有一年一次时长20天的探亲假,平时靠书信联系,而一封信要5到7天才能从大庆邮寄到大连。

妇女联盟,支持会战

张素珍奶奶1962年来到大庆。

1962年王素珍奶奶开始坐月子,没有小米可以吃,就将蒙古喂牛的米磨成面食用。那面不好吃,吃完肚子响,所以就叫放屁面。

因为当时在家乡任妇女主任的王素珍奶奶没有固定的工作,所以家人都支持她来到大庆投奔王柱家爷爷。抱着先来这里看一看的态度,走出来,就再没有回去。

1963年5月份,王素珍奶奶产下第二胎女儿。身体恢复后的她时常带着孩子去外面玩耍,秋天在地里捡些苞米黄豆补贴家中的伙食。

来到大庆会战的家属,组织上要求不能散漫。与来自天南地北的大伙儿共同锁定产油的目标,为了摘掉国家贫油的帽子,也为了支持丈夫工作,组织上会安排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材料,决不能拖后腿。妇女们被组织起来给男工人缝补洗涮,有时帮食堂包包子、打野菜。冬天比较空闲,就组织冬训学习。

后来女工们五把铁锹闹革命,纷纷下田地干活,种土豆、苞米、黄豆、白菜,家里炕头就是托儿所,孩子大一点就在地上跑着玩。而妇女们会在晚上给孩子喂完奶之后,再出去干两个小时活。王素珍奶奶所在的地方叫工程指挥部,妇女们每天学习武装头脑。似乎是人心所向,大家伙儿都有一种“你如果积极,我就争取超过你”的态势。王素珍奶奶是当时少有的文化人,单位里分发下来的表格,很快就填上了。所以王素珍奶奶被分配负责管理五十多位女工。当时分拨所有的材料都交由素珍奶奶处理,每一次组织学习的内容记录也由她整理。

1966年,正式学校成立。尽管设备简陋,但孩子们毕竟可以读书了。

对于油城大庆,它的崛起不仅归功于奋斗在最一线的采油工人,支撑起后勤保障的妇女队伍,更有着坚不可摧的后盾力量。

铁人精神,历久弥新

谈起这一代大庆人,众所周知是铁人王进喜。

而铁人,就是与王柱家爷爷一样,奋斗在一线的钻井工人。

王进喜对于同时代人来说,是榜样。大家一起学习铁人事迹,开会时铁人会上台讲话,他积极、刻苦和不顾一切的忘我精神也确确实实在感染着大家。“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的精神震撼了整个油田。

对于新一代人来说,新铁人王启民、李新民有象征着新时代的发展模式。“他们是脑力劳动,性质不同,第二代铁人是做实验的,王进喜是亲自下去干的。”王柱家爷爷这样看。

回忆起会战的时代,爷爷奶奶总是充满太多感慨。“有时候我孙子说,你们那个时代的人多傻啊。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当时的背景,当时是不干不行的,国家要富强起来,就要牺牲个人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发展下去,这是一种爱国精神。如今的钻井工人依旧很苦很累,尽管机械化程度高了,工人们也都是十二小时钻井,依旧挺累的。”

现在国家富强了,工作条件都好。王素珍奶奶描述,在单位里,大孙子除了日常工作服,还发了福利衣服,是狐狸皮领的新款,很时尚。当初的工作服邦邦硬,搬家时都扔了。“现在大庆的创业史对于你们是故事,对于我们是生活。”五把铁锹闹革命现在只剩下一位老人,“去年我听说那个人还活着,她比较年轻,再老些的人都已经去世了。”

如今,王柱家爷爷和王素珍奶奶的儿孙们都在大庆工作生活。对于现在的日子,爷爷不禁感慨道:“没有苦哪有甜,苦尽甘来啊。”过去的那一代人,工资都不高,会战条件艰苦。但是在1981年成立大庆市政府后,王素珍奶奶任居民委的主任,在幼儿园当园长,兼一妇女主任职务。孩子们也都逐渐长大成人,生活日益富裕。王柱家爷爷的腿部,因为当初会战工作量大,落下了疼痛的病根,好在如今的住房有电梯。儿子常邀请父母团聚,日益优化的物质生活不仅带来物质上的富足,也允许老人们在身体状况不错的前提下出门游玩。2000年,王柱家爷爷和王素珍奶奶组团去海南三亚游玩,北京、丹东等城市也都渐次游览,老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充实。

2015年9月1日,王素珍奶奶作为牵头人,将当时老会战的一批妇女工作者组织到的一起,大家聚会吃饭,合了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