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辞帅 铁铮铮的事实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元帅军衔授予标准之一: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黄炎培说:"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1955年

一、元帅军衔授予标准之一: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黄炎培说:“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隆重举行授予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典礼,***秘书长***宣读了***总理授予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命令,其中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等10名解放军高级将领为大将军衔。

接着,***总理***将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一一授予粟裕等在京的将官。同日下午5时,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10名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

随后,国家******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一一授予***等在京的7人(***、***因病疗养,***因在大连准备军事演习均未出席)。与此同时,10位元帅与10位大将均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以表彰他们在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对革命战争建立的卓越功勋。

建国后的此次授衔授勋,既是当时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也可说是对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一次全面的“英雄排座次”。正如李世民在天下一统后,将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李勣、秦叔宝、侯君集等24位开国功臣绘图形于凌烟阁一样,对人民解放军诸位将领而言,授衔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中,元帅与大将因为“双十”的限制设立,更是成为数百万指战员中耀眼夺目的佼佼者。

元帅在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义:一指军队中的主将、统帅;二是军衔,指高于将官的军官。从第一种意义说,粟裕作为负责一个方面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实际军事主官,统率众多骁勇战将,兵员最多时达到82.5万余人,是除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之外直接指挥兵员作战最多的高级将领。

***副******、张震指出,***“把他(粟裕)放在了华东战区主将的位置上”。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也认为:“他(粟裕)是我们中国***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中了不起的一位将领、一位统帅。

”粟裕既为华东战区主将、统帅,显然可以称为元帅。但从第二种意义来说,粟裕的军衔为大将,尽管是第一大将,居1955年授衔的1603名将军之首,但毕竟不是元帅,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与元帅享有的广泛知名度显然尚有一些距离。

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97年7月还专门出版了《人民日报版面备要》,在逝世新闻的版面安排上,对元帅、大将和其他军职干部逝世新闻的安排就有区别。

粟裕本人以其一贯的谦逊,对授衔大将是平静处之的。他曾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①然而,谋无遗策、战功赫赫的华东战区主将粟裕未授衔元帅,还是引起当时及后来许多人的由衷感慨,成为关注与议论的焦点。

时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应邀参加元帅授衔典礼后对人说,粟裕总参谋长过去打过多次大胜仗,是可以当元帅的。表示了他对粟裕军事才能和功绩的深深钦佩。②《人物》杂志一篇回忆黄炎培先生的文章也提到,黄炎培听说元帅名单中没有粟裕,特意找到***,力陈粟裕常打胜仗,在华东很有名,应该授元帅衔。

③粟裕的秘书鞠开也回忆,曾看到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在一份材料中有“粟裕应该评元帅”的话。④可见,当时的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因为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反而能说一些客观之语。

1958年5月28日召开的***扩大会议,粟裕受到大会主持者的错误批判,被强行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会后被撤销总参谋长一职,从此蒙冤36年。后来有人为此感慨地说:“如果粟裕当时是元帅军衔,好像会又有一番光景。”⑤这个个人观点显然也有一定的市场。

人民日报社记者金凤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曾经分别采访过同住一座平房的***与粟裕。随后,写了《四战之地、四战之军》一文称颂***;写了《常胜将军粟裕》称颂粟裕。并记载了***“粟裕同志智深勇沉,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的赞语。

多年以后,她在《***检讨前后的掌声》一文中说:“论年龄和资历,彭总(***)自然领先。但论战功和军事才能,全军公认粟裕高出一筹。但粟裕只授大将军衔,彭总授元帅军衔”,⑥表达了自己对粟裕未能授衔元帅的遗憾。

《开国将帅轶事》一书说:“粟裕将军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将军战功赫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⑦

《粟裕大将》一书在叙述粟裕1948年5月谦让***,自己只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时也说:“谈起这段历史,人们在称赞粟裕高风亮节的同时,也深深为这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家、战略家惋惜:粟裕让出的不仅是当时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也让掉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共和国元帅军衔。

”⑧在叙述粟裕原本为侗族,本人却一直不知道时,又指出:“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粟裕早知道自己是侗族,1955年实行军衔制的时候,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肯定会出现一位侗族元帅。” ⑨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于1955年2月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其中第二章第9条规定了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这就是说,授予元帅军衔有“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者“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按此标准,粟裕显然完全符合第二条,所以当时民主人士认为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从“领导战役军团”来看,粟裕一直负责战略方面军的实际领导责任。抗日战争胜利不久,粟裕即是当时全国七个大军区的野战军司令员之一。其他军区的野战军负责人分别是: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山东军区***;中原军区***;东北军区***。这七大军区的负责人除粟裕、***以外,其余5人1955年均为元帅军衔(授衔时,***已在地方工作,担任***副总理,未被授予任何军衔)。

1947年1月,华中军区与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在此之前的1946年10月13日,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明令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同一时期,其他方面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分别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原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后来均授衔为元帅。

1948年5月,***调任中原军区与中原野战军后,粟裕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本可名至实归担负起华东野战军的领导与指挥重任。

如此,作为一个大方面军的最高首长,他在1955年显然将与彭、林、刘同列,成为疑义不多的元帅人选之一。

但粟裕真诚谦让,请求中央保留***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自己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代前委***职务。尽管如此,***还是离开了华东野战军,赴中原军区与野战军履职,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的名义担负起了华东野战军全面的领导与指挥责任。

显然,粟裕虽让掉了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却并没有让掉司令员兼政委的责任,也就是元帅的责任。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后,粟裕以前委***的身份继续主持三野前委工作,率领三野全军作战。直至1950年8月全国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后,才因病离职休养。

1949年6月,***两度明示粟裕担任台湾战役总指挥,这一职务显然是野战军正职。从指挥兵员来看,攻台部队包括第三野战军全部及其他野战军一部达16个军65万人以上,还包括***配属的空军和海军。从指挥员人选看,粟裕曾经建议攻台总指挥由四野司令员或二野司令员担任。

由于台湾战役将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局势影响极大,加上粟裕一贯的谦逊和有其他野战军一些部队参战,粟裕于1950年6月上旬请求***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

6月下旬,粟裕再次提出,请中央派二野司令员***或四野司令员***来主持台湾战役,他本人作为华东地区的军事领导全力协助该战役的组织指挥。***和***出于对粟裕军事才能的信任,仍决定由他负责攻台作战。这一决定改变了粟裕长期负责大战略区的军事,却只以副手名义出面的局面。

1950年7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令其担负抗美援朝指挥之责。在东北边防军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国以前,第四野战军13兵团、42军以及50军、第三野战军9兵团、第一野战军19兵团等部即相继被划归东北边防军建制,***计划东北边防军辖11个军36个师连特种兵总队及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

显然,粟裕被授予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同样是典型的野战军(方面军)正职。

1955年授衔以前,粟裕直接指挥过或计划受其直接指挥的大将、上将级别的高级将领人数,可以说也是十分突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方面军统帅级人物。统计如下:大将中有陈赓(1947年12月平汉路战役期间;1954年总参谋部期间),张云逸(1949年6月,华东军区机关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粟裕为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持华东军区暨三野总部工作的副司令员、三野前委***,张云逸为华东军区暨三野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

1946年6月27日,粟裕致电张云逸等人,指示山东军区攻夺长山列岛,于8月22日胜利结束),萧劲光(1950年6月前后攻台战役准备时期;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计划组建时期);上将中有王建安、***、叶飞、***、宋时轮、张爱萍、陈士榘、钟期光、唐亮、傅秋涛、***(均为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将领),***、***、杨勇、王宏坤(均为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一度归粟裕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将领),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均为1950年7月计划中的东北边防军所属的原第四野战军将领,或1954年总参谋部期间的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张宗逊、***、杨成武、李克农(均为1954年总参谋部时期的副总参谋长)。

以上授衔将领共为28人,占9名大将57名上将的42%。除此以外,中将级别及其以下将领更为众多。

在人民解放军各个方面军中,八位高级将领常常被部下或同事们尊称为“某老总”或“某总”,并一直沿用至建国之后,成为比他们的职务更令后人景仰的称号。***,被尊称为“朱老总”,为红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被尊称为“贺老总”,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被尊称为“徐总”或“徐老总”,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被尊称为“彭总”或“彭老总”,为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野战军司令员;***,被尊称为“林总”,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被尊称为“陈总”或“陈老总”,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被尊称为“聂老总”,为华北军区司令员;粟裕,被尊称为“粟总”,为华东野战军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在方面军级的军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是例外,未被称为“刘总”。

原因是***本人出于谦逊,不允许部下称“刘总”,大家也就习惯于称他为“刘司令员”了。建国后的许多文献中,他与***被称为“罗帅”、***被称为“叶帅”一样,常常被尊称为“刘帅”。粟裕与***因为统帅部队时属“少壮派”,很少有人称之为“粟老总”及“林老总”。

譬如,粟裕被撤掉总参谋长职务后,调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1958年9月,***在欢迎粟裕的常委会议上,既不叫粟裕同志,也不叫粟副院长,而是叫粟裕为粟总。

1984年2月,原华东野战军六纵司令员王必成得悉粟裕逝世后,又叹又忿地说:“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中,***处处飞扬跋扈,但对战功赫赫的粟裕不敢小视,常以“粟总”称呼粟裕。当然也有称呼“粟老总”的例外,原华东野战军13纵司令员周志坚在其《峥嵘岁月——周志坚回忆录》中回忆说:“我心头很沉重,回到纵队指挥所,参谋报告说,粟裕同志要和我说话。

我接过话筒,里面传来粟裕同志的声音:‘攻击刚开始,你们部队伤亡就这么大,进展也很慢,下去整顿一下再打。

’粟老总严厉地批评了我们。我拿着话筒,一句话也没有说。首长的批评是对的,我从心里接受。”显然,“某老总”或“某总”是对战争年代方面军级以上的统帅人物的称呼,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在方面军中的地位,授予他们元帅军衔是在情理之中的。

从“立有卓越功勋”来看,粟裕先后指挥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歼灭***军队高达245万,居全军第一,占全军总歼敌人数807万的近1/3。***说:“因为蒋(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区,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

所谓蒋政权,也就是表现在他的军队上。”因此,指挥所部歼灭蒋介石军队最多的粟裕,对推翻***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功勋是巨大的。因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一直处在国共内战的主战场华东与中原,是蒋介石必争的心腹之地,所以遭到蒋介石的精锐嫡系部队的重点进攻,而粟裕却在中央将干部、人员重点配备东北野战军的情况下,在自己所处的险恶环境中,创造出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粟裕指挥华东部队建树了我军解放战争战史上的众多之最,他在解放战争短短的近四年间指挥战役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巨,质量之高在古今中外显然也是罕见的,尤其是在装备与兵员均劣于敌军,没有喘息时间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打赢如此众多的战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粟裕在战略上更为缩短解放战争进程立下了独特的功勋。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实际上主要有三个:一为抗战胜利后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二是内战初期的南线“三军进击津浦路”、北线“三路四城”的作战方针;三为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阶段的“南下跃进”战略方针。

这三大战略方针,粟裕对后两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共中央第二个大战略方针中的南线计划,也叫“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即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在津浦路两侧作战。

当其他两大野战军指挥员遵令而行时,粟裕独陈异议,建议依托解放区先在内线作战,对***将原定的战略方针转变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到外线”的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第三个重大战略方针有两步:第一步由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过长江南进。

粟裕建议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并以豫东战役成功的作战实践迅速打开了中原战局。1948年3月20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对党内的通报——《关于情况的通报》。通报中预计:“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灭***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是仅仅过了7个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又指出:“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实际上解放战争进行了3年多一点时间就基本结束了。战争的进程从开始预计的5年变为后来的3年,粟裕的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解放战争需要进行5年的判断,是建立在敌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歼,而人民解放军的部分主力即过江的设想上的。

如此,我军要在短短几个月内歼灭盘踞在江北的***军主力,显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东战役那样大规模的歼灭战,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济南战役的胜利和举行淮海战役的条件了。

因此,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的元帅军衔授予标准而言,粟裕显然有着过硬的条件。黄炎培“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之语可以说是很中肯、客观的。

二、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当然,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9条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定。1955年1月,中共中央***(1954年9月恢复成立)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以德才资衡量干部现职”,参照编制军衔,以干部的军队级别为主要依据评定军衔。

同时,1955年2月全国人大第6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还规定授予军官军衔的条件是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的服务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规定每一军官职务均须在定员编制表内确定其相当的编制军衔。按这些标准,粟裕依然符合要求。

从“德”来看,粟裕有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具备古名将之风,与东汉谦虚隐功的“大树将军”冯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堪称人民解放军的楷模之一。据《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记载: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当诸将大争自己功劳大小的时候,光武帝麾下的名将冯异却独屏树下,耻于言功。而实际上,据《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记载:东汉“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惟岑彭、冯异建方面之号,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两将之功,实为大焉”。

就是说,东汉开国将帅中,冯异和另一方面军统帅岑彭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粟裕也同样“谦退不伐”,且党性原则坚强、胸怀开阔,是极有高风亮节的***人。战争年代,粟裕多次率领部队与其他部队整编扩编。

在核心领导的人事安排上,他一贯坚持以革命利益为重、以团结为重、以他人为重的原则,正确地处理本部与友邻、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让自己所属部队的原正职干部担任改编后的副职,把正职让给参与合编的友邻部队,即使有的暂时不能到职,也要将正职空着留给友邻。

如成立苏浙军区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等单位时,粟裕组建和长期指挥的新四军1师的干部,从上至下不少人由正职改任副职。同时,他自己以身作则,曾多次谦让司令,成为开国将帅中“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的一面明镜之一。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他当即向华中局负责人提出建议,请求任命张鼎丞为司令,自己改任副职。张鼎丞年长粟裕9岁,曾经参加领导福建西部的农民暴动,担任过闽西南军政委员会***。

新四军组建初期,他和粟裕同在第二支队,张为司令,粟为副司令。后来,张鼎丞去延安参加整风,担任中央党校第二部主任。从资历看,粟裕显然不如张鼎丞;但从军事才能与战役指挥能力看,粟裕显然略胜一筹。考虑到战争即将开始的军事斗争的迫切需要,华中局负责人没有同意粟裕的建议。

粟裕认为,张鼎丞是自己的老上级,让他当副手,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因此,他直接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展示了粟裕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情操。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