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宗师张季鸾墓明年将迁建故乡榆林 现临猪场

2017-1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10月.11月,榆阳区政府连续两次召开区长办公会,研究张季鸾先生陵墓迁回榆林的选址及建设相关问题,这标志着张季鸾陵墓迁址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式进入实质性

今年10月、11月,榆阳区政府连续两次召开区长办公会,研究张季鸾先生陵墓迁回榆林的选址及建设相关问题,这标志着张季鸾陵墓迁址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张季鸾,祖籍榆林市榆阳区,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和爱国人士,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近代陕西三杰”。张季鸾一生秉承民族大义、博学笃行,恪守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四不”办报方针。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中央医院逝世,9月26日,重庆各界为张季鸾举行公祭,从早至晚,人群络绎不绝,国共两党要人纷纷前往吊唁。

毛泽东称赞他“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将其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先生陵墓不幸与砖厂、猪场为邻

张季鸾先生逝世一年之后,遗体从重庆迎返陕西故土,安葬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这座占地40亩,被桃园和松林环绕着的陵园也一度成为陕西乃至全国报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

只可惜“大跃进”时期,张季鸾陵园周围的几个人民公社为筹集土法炼钢炉的燃料,纷纷派人到陵园中砍伐树木,对陵园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文革”时期,被划入“四旧”之列的张季鸾陵园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破坏:陵园中的砖石设施被砸碎,张季鸾的墓包被推去一大半,墓地被挖开。

整个陵园被划分成两半,分给玉村、竹园村,变为庄稼地。1994年,一名记者在前往凭吊张季鸾时,目睹了陵园的惨状,满心凄然之余,写下了“一代报人张季鸾墓,早已沦为荒郊野冢,无任何标识,人迹罕见。

一抔残土,面对着暮春寂寞的阳光,不堪凭吊”的语句。而对张季鸾陵园的破坏却仍未结束。2004年,玉村将文革时划归该村的、原属于张季鸾陵园的土地租给了一家砖厂,随后竹园村也将自己名下的土地租给一家种猪场。在此之后,张季鸾的墓园只能在不分昼夜的机器轰鸣声中,与散发着阵阵恶臭的猪场为邻。

2010年清明节前夕,省内外百余位报界同仁怀着对报界宗师的崇敬之情前往张季鸾陵园拜祭,却被眼前所见陵园的现状深深震惊。一时间,《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刊文,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解决张季鸾陵园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这些报道一经见报,立刻在榆林市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我市文化界人士纷纷提议,将张季鸾陵墓迁建到榆林,让榆林人民的儿子回家。在2011年初的榆林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秘书长张万英等政协委员提交了题为《关于开展张季鸾逝世70周年活动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提出“可将张季鸾陵墓由长安区搬迁回榆林,按当年陵园的规模重建。

在陵园内修建纪念馆,展出有关张季鸾的文物、文稿、书报等有关资料与遗物”。

随着这份政协提案的办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张季鸾陵墓迁建榆林一事越来越成为榆林市、区两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

张季鸾生前对故乡榆林一直深怀眷恋,这从他一个叫“榆民”的曾用名中就可窥一斑。1934年9月,张季鸾携家眷专程从天津回榆林给父母谒墓、立碑。在榆林居住一个半月,他受到家乡人民的盛情款待。在此期间他寻亲访友,拜见业师田善堂先生。

同时,他十分关心榆林的教育事业,还亲临榆林中学、榆林女师、榆林职业技术学校等作爱国演讲,多次与青年学生举行座谈,并倡导社会各界为贫寒学子募捐奖学金。时年12月,他返回后立即在《大公报》发表《归乡记》一文,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溢于文中。

很多榆林人对张季鸾陵墓迁建到榆林一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很多榆林政协委员、文化界人士都认为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也是榆林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甚至有人在提案提交之初就要捐款资助。可见这件事深受榆林社会各界的认同。

可要想实现张季鸾陵墓迁回榆林的愿望,最重要的是要征得张季鸾亲属同意。2011年7月29日上午,市政协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暨张季鸾逝世70周年座谈会。会上,面对着从香港、上海、西安等地应邀出席座谈会的张季鸾先生的嫡孙张哲明、嫡孙女张哲子、外甥女李赋英,市政协主席刘汉利郑重承诺:“只要张季鸾先生的亲属愿意将张季鸾的陵墓迁回榆林,榆林将会努力把一切相关工作做到最好。

”真诚的话语瞬间点燃了张哲明、张哲子、李赋英血脉中深藏的那一份对家乡的眷恋,三人一致表态:同意将张季鸾陵墓迁至榆林。

2011年8月16日,一封由张哲明、张哲子、李赋英三人联名向陕西省委、省政府呈送的《关于张季鸾陵园迁建榆林的请求》摆在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遵照主要领导同志批示,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组织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和仔细论证。2012年3月24日,省委统战部做出“关于同意张季鸾陵园由西安迁建榆林的批复”,批准将张季鸾陵园由西安迁建到榆林。

至此,张季鸾魂归故里一事终成定局,榆林人民的儿子终将回家。

张季鸾迁墓一事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们先后就此事进行过多次批示。张季鸾之墓迁建最终确定后,榆阳区承担起了建设陵园的任务。为了尽快落实迁墓计划,榆阳区政府于今年10月31日,召开了关于张季鸾先生陵墓迁建回榆有关问题的会议,会议落实了陵墓迁入地,迁建负责、协助等相关责任部门;11月13日,又召开了关于做好张季鸾先生之墓迁建有关工作的会议,确定了陵园的设计理念及相关负责、参与部门。

今年第63、75次区长办公会研究讨论决定,新陵园将建在东沙森林公园内,建设内容包括墓冢、塑像、浮雕、石阶、碑亭、纪念馆等。陵园的设计与建造,将立足榆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中国西部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开发、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融入打造能源新都、生态名城、精神家园的历史进程,彰显建设富裕、美丽、和谐、人文新榆林的发展主题,为榆林的文化建设增添新亮点,为旅游事业发展增加新看点,为提升榆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供新的支撑点,成为榆林乃至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按照计划,张季鸾先生的灵柩将有望于2014年清明节前迁回新陵园。

作为张季鸾先生之墓迁建工作的一名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市政协秘书长张万英认为,迁建张季鸾先生的陵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是对他忠魂的最好告慰,而且对榆林推进建设文化大市具有重要意义。

“把张季鸾先生的陵墓迁建至榆林,有利于我们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包容的文化心态,不断深化对张季鸾先生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继承他坚持真理、深明大义、淡泊名利、爱国爱乡的人文品格;有利于促进两岸三地经济、文化合作的广阔平台的搭建。

同时,新陵园还将会为我国新闻界寻宗问师、开展研讨学术活动提供一个基地,也为国际新闻界追寻这位报界宗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让他们充分领略中国人民对新闻界人士的尊重,以及对新闻事业乃至整个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榆林市各界人士一致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