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国芯赵伟国 赵伟国:紫光要成为国际级芯片企业
从2013年至今,紫光集团先后收购了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展讯、锐迪科,以资本运作的方势强势进入集成电路产业。今年9月,英特尔公司宣布与紫光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开发基于英特尔架构和通信技术的手机解决方案,同时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
从芯片行业的门外汉,到今日成为芯片巨头英特尔的合作伙伴,紫光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背后,离不开作为总裁的赵伟国对紫光集团清晰的定位和期待。
谈芯片:已经不能回头了
去年7月,紫光将国内通信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芯片企业展讯收入麾下;一年之后,紫光再次出手收购国内芯片设计企业锐迪科。收购后的发展情况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赵伟国对此表示:“目前情况还可以,今年这两家加起来大概有五亿五千万个生产,相当于三亿多部手机用户,其中大概两亿是智能手机。
芯片份额大概增长25%左右,今年两家大概产值在17亿美元,员工人数两家从2000人发展到现在是3500人。”对这两家的未来发展,赵伟国有着清晰的预测:“我估计15年年底我们会达到5000人左右,我们现在是3500人,可能我们最终要达到15000人到20000人,这个大概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
尽管依靠展讯和锐迪科这两家公司,让紫光坐上了内地芯片设计行业的头把交椅,但赵伟国从未放松对芯片市场的注意。在他看来,从产业竞争层面讲,目前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竞争水平低,呈现的是一番红海厮杀的景象。分析集成电路的行业特性,可以用高资本、高智力和高劳动密集型加以概括。
在这样的行业中要想健康发展下去,必须要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本作智力保证以及适当可行的产品市场。赵伟国显然也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这个行当是一种大投入,高技术人才,它是大的组织工艺,要是没有足够的规模也很难转起来,其实国内大部分的芯片公司不能转,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所以必须成规模”,“未来五年我们主要是集中在移动领域,已经不能回头了。
”
谈合作:与英特尔是“纯投资性”行为
今年九月,紫光与英特尔的合作受到了市场的关注,但也相应引发了一些对紫光芯片构架的误解。对此,赵伟国表示:“我们主要是基于ARM构架,目前来讲全部都是基于ARM,未来我们主要还是会基于ARM,当然也不排除我们和英特尔在其他方面做某些探索,从目前来讲我们首先要把ARM做好,在更低层的,在软的层面,移动层面,就是彻底的掌握它的这个技术。
至于与英特尔的合作,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完全的商业行为。我想我们可能在X86方面和英特尔合作做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但是我们主要的方向目前来讲还是基于ARM构架。”
在赵伟国看来,就纯商业投资角度来看,展讯与锐迪科在中国本土芯片公司中是十分国际化的公司,无论是客户群的组成,还是人员结构。与此同时,它们又对中国市场有着很好的把控,无论是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还是市场反应速度和响应能力。因此,对英特尔来说,这两家公司是很好的投资对象。
而在此番合作中,英特尔之于紫光的意义在于其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大量的技术积累,用好这些资源对紫光是有利的。当然,关键是如何整合,为双方创造价值。
集中电路领域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所以,紫光的战略是重金投研发,全球延揽人才,给团队利益。未来,无论是海外还是本土,紫光都会积极引进更多的这种技术和团队管理人才,向着国际级芯片企业的方向努力。
谈战略:芯片是事业,其他都是生意
当国内集中电路领域呈现出红海厮杀的场面时,敢迈大步子的紫光是否会向其他蓝海领域进军自然成为必须要谈的话题。
谈到对时下火爆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看法时,赵伟国表示:“中国近几年发展还是比较快,但是我们在高水平人才方面,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比较缺乏的。可穿戴性我们比较关注,但是感觉它的规模可能短时间内还比较难形成。
” 这种对不成熟市场的慎重更多的是源于赵伟国对集团发展战略的把握:“在你不强大的时候,你要在相对来说比较有优势的领域,进一步强化自己。在不确定领域我们还是很谨慎的,因为如果走错了的话,后果非常严重,而且我们在移动领域并不足够强大。”
但是,这并不排除紫光积极跟踪一些新兴领域的技术发展,比如5G通信标准、下一代数字电视芯片,紫光都在参与,进行技术储备,形成更多的专利包。赵伟国表示,希望到2020年,紫光集团能够形成更宽更合理的产品布局,产值达到100亿美元,其中基于移动市场的占50%,另一半来自非移动市场。
在赵伟国看来:“芯片是事业,其他都是生意,当然生意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生意就没有足够的钱去做这件事。”所以,无论是生命健康、城市基础设施,还是科教技术,紫光都在做。但不会改变的是,集成电路事业是战略性的,赵伟国表示:“芯片对我们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五年、十年,大不了二十年,我今年47岁,我再干二十年,我们沿着华为的道路再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