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论文
论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赵树理是第一个出生于无产阶级的作家,他对于 20 世纪 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 自我质疑、 自我调整的结果,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 关键点.
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 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赵树理(1906 年 9 月 24 日~1970 年 9 月 23 日) ,原名赵树礼, 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小说多以华北 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 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 ,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 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 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赵树理出现 的文学史意义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 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 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是一个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 的作家。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他以独树一帜的文学作 品,高举起民族文学大旗,其作品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 20 世纪五 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如今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 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新农村 和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也完全不同了。
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全 面小康宏伟目标,这些都是赵树理生前所企盼的,也是赵树理在文学 理想中所追求的。为了更好地弘扬赵树理文学精神,我们的作家、艺 术家要像赵树理那样写出新的农民,写出新时代的农村、新的农村文 化来。
这也是我们研究赵树理的当代意义和价值。1930 年底,赵树 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 《盘龙 峪》等小说。
1937 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 报纸副刊, 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 如《小二黑结婚》 (1943)《李有才板话》 、 (1943)《李家庄的变迁》 、 (1946)《福贵》等。
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 、 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登记》 、长篇评书《灵泉洞》 (上集) ,以及《实干家潘永福》 、长篇小说《三里湾》 (1955)等。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 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 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 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山药 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 笔”“圣手” 、 ,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 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 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 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 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 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 具体深刻地反映了 30 年代到 60 年代太 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二、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的另一个重要历史特点是, 他们道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他们直接参加革 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 赵树理明确地说明:“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部题小 说”。
当农村变革运动及采取的相应政策基本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党、人民、实际生活及作家自身的和谐、 统一, 有力地保证了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 统一。
不论赵树理的创作怎样一度被抬高为所谓“赵树理方向”,受 到高度的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从未真正成为“当代文学”创作 的“方向”或主流,而是相反,他的写作很快受到质疑和批评,甚至 成为“当代文学”发展中“革命”的对象。
尤其是在“文革”前夕, 他的创作和“中间人物论”一起受到猛烈批判。实际上,赵树理显示 了他的创作才华和构成了他的艺术高峰的是写于 1943 年的成名作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 。
但是,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 的创作并不是发生于“革命圣地”延安。 他的写作和革命的关系明显 地不同于延安的作家。他也没有描绘出像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丁 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样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整体地反映那 个觉醒了的农村天翻地覆的历史图卷。
赵树理使人想起 1980 年代的 农民作家高晓声。高晓声说:“回顾这些年来,我完全不是作为一个 作家去体验农民的生活,而是我自己早已是生活着的农民了。
……这 也许是我的长处, 但我也警惕地看到自己的缺陷”。 他的创作是拘谨、 局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单调、简陋和贫乏的。正如杰克·贝 尔登所说的那样:“说实话,我对他的书感到失望。
……他的书倒不 是单纯的宣传文章,其中也没有多提共产党。他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是 生动的,讽刺是辛辣的。他写出的诗歌是独具一格的,笔下的某些人 物也颇有风趣。可是,他对于故事情节只是进行白描,人物常常是贴 上姓名标签的苍白模型,不具特色,性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最大 的缺点是,作品中所描写的都是些事情的梗概,而不是实在的感受。 我亲身看到,整个中国农村为激情所震撼,而赵树理的作品中却没有 反映出来。
”赵树理的创作看起来与“工农兵文艺”的理想相一致, 实际上却貌合神离。赵树理是一个极为独特的作家,他因为“工农兵 文艺”的话语偶然浮出水面,但却不是一个追逐潮流的弄潮儿,他固 执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体现出农民的利益、愿望、价值、道德和审 美观念。
他曾经说:“《小二黑结婚》没有提到一个党员,苏联写作 品总是外面来一个人,然后有共产主义思想,好像是外面灌的。我是 不想套的。农村自己不产生共产主义思想,这是肯定的。
农村的人物 如果落实点,给他加上共产主义思想,总觉得不合适。” 三、 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 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他主要 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 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他主要 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他们虽 然也在承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但与二三十年代诸多新文学作家 不同的是,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这自然是战争时期解 放区遭受文学封锁的结果。
与第一、二代作家,特别是与鲁迅、郭沫 若、茅盾这样的“学者化”了的文化巨人型的作家相比,文化修养不 足及由之产生的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 无疑对赵树理及其他作家产生 了消极影响;他们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自然也是一种补偿,但其 缺失也是明显的。
他在学生时代受到了欧化新文艺的影响,热心于写 作新诗和小说。赵树理重建了写作与社会的关系,他的读者不是学生 和市民,而是农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 大众化就是文艺工作者要把思想、感情和立场转移到人民大众这边 来。
赵树理完成了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转变,自觉地为农民的需要而写 作。他的拟想读者是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不识字的农村听众。他认为, “通俗化”并不是“通俗文艺”, 而是“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它应该是‘文化’和‘大众’中间的桥梁,是‘文化大众化’ 的主要道路; 从而也可以说是‘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新 启蒙运动,一方面应该首先从事拆除文学对大众的障碍;另一方面是 改造群众的旧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接受新的世界观。
”B12 他的父亲 是一个传统的乡村知识分子。 他发现父亲对他所崇拜的新小说和新文 艺杂志丝毫不感兴趣。
他相信要把新知识灌输给广大农民群众,非通 过他父亲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可。于是,他从“五四”新文学出发重新 返回农村民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 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两三个铜板可以 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B13 可 以说,赵树理现象是“五四”启蒙主义传统的扩张、深入和反思的结 果。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问题小说”,要求“老百姓喜欢看, 政治上起作用”; “我自己宁可不在文艺界立案, 也不改变我的看法。
只要群众看得懂,爱读,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赵树理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 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故事连 贯到底,最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故事来龙去脉,有头 有尾。
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把描写 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 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
叙事风 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小说语言艺术探 索的成功。 赵树理是有意将小说作为通俗故事来写的, 他对小说叙事结构和 语言的探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化的比较完美 的结合。这正是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色贡献,并由此决定了赵树理在 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