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童话集 中国第一部童话集是叶圣陶先生写的《稻草人》
中国第一部童话集是叶圣陶先生写的《稻草人》。
叶圣陶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作家,他还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江苏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内,一条条老街深巷,一座座旧居古宅,让人们追忆起往昔的人文荟萃;隔着早已长出藓苔的黛瓦粉墙,不起眼的老墙门内传颂着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叶圣陶。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清光绪二十年(1894)10月28日出生于苏州悬桥巷潘氏松麟义庄西侧。“我家无半亩地一间屋,家况很清苦”,父亲在潘氏大户经管田租(苏州人称为“知数”),母亲朱氏操持家务。叶家晚年得子,望子成龙更加心切,小圣陶三岁起受父亲“家教”,识字、练写描红簿等。
髫龄之年进私塾读书时,已认得三千多字,且写得一手好字。11岁考秀才未中,至光绪卅二年(1906)废除科举制后,考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草桥中学前身),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叶圣陶与顾颉刚既是近邻(顾颉刚住悬桥巷“顾家花园”),又是同学,幼时就同在悬桥巷西首的张氏私塾读书,时因塾师管教太严,他俩在一起却“几乎没讲过几句话”;后来与叶圣陶一起从高小转入草桥中学读书的,除了顾颉刚以外,还有王伯祥、章元善、陶岷原等,其中王伯祥年岁最大,长叶圣陶四岁,顾颉刚长叶一岁。
叶圣陶、顾颉刚、王伯祥、章元善及俞平伯五人,晚年人称“京华苏州五老”——年少在苏同学,年老同客京华,过从甚密;每年春暖海棠花开时节,苏州五老在京总要一聚,大多是赴叶老家的“赏花之会”。
叶圣陶读中学时,家已搬至濂溪坊10号(今干将东路)。其时草桥中学刚刚创建,学生按成绩分级,程度好的上二年级,差些就读一年级。王伯祥当年直升二年级,叶圣陶读一年级,顾颉刚则因入学较迟而晚了一年。
王、顾、叶三人从小友好,且都有“淘旧书”的嗜好,因此相处更加投缘,情同手足,几比“桃园三结义”,学生时代义结“新潮社”时,王伯祥当仁不让任“大哥”,发起每人每月存储大洋二元,用以创办《自觉周报》,后因经费不足而未办成。
“君子成人之美”,叶圣陶的婚姻就是王伯祥做的媒;而顾颉刚新婚不久,原配夫人吴征兰病逝,续弦的殷履安小姐是王伯祥的学生,又是这位“大哥”促成了一对恩爱伉俪。
中学毕业那年,因家境贫寒不能升学,经草桥中学督导袁俶畲(希洛)介绍,叶圣陶来到城中干将坊的“言子庙小学”任教。从那时起,他就把“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作我的朋友”看作自己认真当教师的最起码条件。1915年4月,又经好友郭绍虞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担任高小教员,讲授国文、历史、地理、习字等课程;闲暇时,他到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阅读了大量文学、教育类书籍。
此后,受学友吴宾若、王伯祥相邀,“意气相投,共事教育,必所乐愿”,遂往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校执教。
叶圣陶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文倡导者之一,“五四”新文化思潮萌芽,他率先在甪直第五高小的教学中改革,自编国文课本,以白话文作教材,打破了文言文统一教学的陈规,不能不说是一大创新。他与校长吴宾若、王伯祥一起,开展各种教学实验,挥锄破土创办“生生农场”。在他后来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农场风波”一节抑或来源于甪直的那段生活。
1919年7月父亲逝世后,叶圣陶偕夫人胡墨林举家迁居甪直,租住在镇上东市陈氏“怀仁堂”走马楼上。叶氏夫妇待人接物谦诚亲善,深受当地民众敬重。期间,他创办文艺周刊《直声》,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从他后来发表的文学作品看,甪直小镇的教书生涯对他一生产生的影响不小;他从中撷取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源泉,他终生把甪直视作自己难忘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7月应邀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11月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 1922年1月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我国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诗歌刊物《诗》。
2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 1923年春去商务印书馆当国文编辑。3月,郑振铎组织朴社,叶圣陶为发起人之一,与郑振铎、王伯祥、俞平伯、顾颉刚等十人,每人每月出十元钱,集资出版图书。到复旦大学、神州女校兼课,为《文学旬刊》十二个编辑之一。
秋,赴福州协和大学讲授新文学。年底回上海,仍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负责处理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主编《文学周报》,并到上海大学任教。 1924年7月迁居香山路仁余里28号,此后该处成了左派的联络点。
这一时期,先后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他立即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一文,控诉帝国主义者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并与郑振铎、胡愈之等一起,对当时上海各报“对于如此残酷的足以使人类震动的大残杀案,竟不肯说一句应说的话”,表示极大的愤慨,倡议出版《公理日报》。
《公理日报》被迫停刊,又创办了《苏州评论报》。
1926年受中国共产党组织委托,创办和主编中国济难会机关刊物《光明》半月刊。9月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上海分校任教。 1927年2月,他和郑振铎、胡愈之等筹建的“上海著作人公会”正式成立。
3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他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主编《小说月报》,从此有不少新秀得到该刊的扶掖提拔。他还以《小说月报》为阵地,援助过许多革命作家。
他提倡“写这不寻常的时代里的生活”,并率先推出谴责反革命大屠杀的短篇小说《夜》。 1928年,他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发展过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十年,是他创作大丰收的十年,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童话、诗歌、评论。小说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此外,他还写了剧本,做过古籍和外国文学的整理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冯雪峰事前劝告他不要加入,认为这样作对工作更为有利。夏天,他主编《妇女》杂志。年底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2月起主编《中学生》杂志。
12月19日,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在沪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后,和鲁迅、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3年1月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5月曾参与营救丁玲的工作,7月担任《申报月刊》、《文学》的编委。次年夏与陈望道等倡导大众语运动。9月,《太白》半月刊面世,他任编委。1936年任《新少年》编辑。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
1937年1月,综合性刊物《月报》创刊,他编文艺栏。8月,日寇炮轰上海,《中学生》、《新少年》和《月报》停刊。30年代,他先后出版过《童话集》、《散文小说合集》、《圣陶短篇小说集》、《小说童话合集》、《评论集》、《儿童歌剧》、《开明国语课本》等,还与夏丏尊等人合著、合编过《读书故事》、《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开明文学辞典》、《开明国文讲义》、《初中国文教本》等。
1938年1月,叶圣陶举家内迁四川,应邀到重庆巴蜀学校、国立戏剧学校和复旦大学任教,担任《抗战文艺》和《国讯》旬刊编委,以及中苏文化协会研究部副主任。一度去乐山武汉大学授课。 1939年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5月任《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社长兼主编。
1940年6月《国文月刊》创刊,任主编。又应四川教育厅邀请,任教学科学馆专门委员,从事教学的计划和研究工作。 1941年4月《文史教学》杂志创刊,任编委。
次年先后主编成都、桂林两地的《国文杂志》。同年,开明书店在成都设编译所办事处,他辞去教学科学馆职,主持开明办事处。 1943年任文协(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 1945年到齐鲁大学讲学,7月《开明少年》创刊,任主编。
10月16日应周恩来邀请,赴曾家岩中共办事处参加晚宴,第一次见到周。 1946年初率家抵沪。3月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部长,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1948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把他列入黑名单,中国共产党组织及时通知他暂避。
12月19日,中共中央派人转告叶圣陶,请他前往解放区参加新政协。 1949年1月他秘密离沪,绕道香港进入山东解放区。3月抵北平,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文代会筹备委员会常委和《进步青年》杂志主编之一。
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联全国委员和作协委员。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四十年代,他前后出版过《散文集》、《叶圣陶文集》等;与朱自清、郭绍虞等合著、合编过《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1980年4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他是全国人大第一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副主席。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德高望重,深受民进全体会员的尊敬和爱戴。
他以耄耋之年,仍然勤奋地写作,发表了许多歌颂社会主义新一代、描写祖国新面貌的优秀作品,对教育、文化和出版工作也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刊行的重要著作有:《叶圣陶选集》、《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叶圣陶童话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小记十篇》、《未厌居习作》、《〈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序跋集》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刊行的《叶圣陶集》多达25卷。
叶圣陶从教七十多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写了大量的有关专著和书简。他屡次指出:“我们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本在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小学。”他重视教育改革,对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具有独到的见解。
叶圣陶从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他所编的大量书籍、杂志和课本,说明他处处为读者、为学生着想,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态度至为诚挚认真。他在三四十年代主编的《中学生》,是当时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刊物,产生了极广泛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还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他向往光明,坚持真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他就是党的亲密朋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品中充满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叶圣陶为人平易谦和,诚朴敦厚,表里一致,一丝不苟。他从来不说、不写一句违心的话,总勉励大家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他的品德、文章、事业、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读者、教师、学生、编辑和出版工作者。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师表。
叶圣陶逝世于1988年2月16日,终年94岁。他的骨灰于同年12月8日安葬在江苏省吴县的水乡古镇甪直。墓前有以“未厌”命名的纪念亭,左边为新建的叶圣陶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