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书展 八月书展买的书九月你在读吗? 陈子善:不必勉强读
八月书展买的书九月你在读吗? 陈子善:不必勉强读
东方网9月6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书展过去已有半月,书山人海的情景尚未远去,全民阅读的号召言犹在耳。而彼时你从书展买回的图书,是已经在翻阅细品,还是干脆束之高阁?记者为此寻访了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及多位书展上的购书人,了解他们在书展之后的阅读情况。
购书热读书冷 去年买的书“一本没动” 今年书展开幕前,主办方在微博上发起了分享往年书展回忆的活动,一位微博名为“嘎嘎大王”的网友留言自嘲道:“我的难忘记忆是:去年书展买的书,到今天还没看。
”此外还有多名网友也表达了类似情况,甚至“去年买的书80%塑封都还在,今年又买回一大堆”。还有网友在某读书论坛上发帖称,近几年从书展买回的书已经在家中堆成了一面“书墙”,而其中多数都崭新如初,成了用来装点门面的“摆件”。
八月下旬,爱书人凌云在逛完书展后,晒出了今年所购书目的清单,这条长长的清单上共有29套丛书,有《佛陀说》、《张猛龙碑》、《风雨张居正》、《诗里特别有禅》、《启功论艺》等,书价总计974元。
但据他说起来,这些书买的过程却是有些“情不自禁”:“去年书展买得太多了,今年本不打算买多少,但一进场子立马有感觉了,于是就一发不可收拾。” 毫无疑问,书展的火热氛围激发了读者们的购书热情,书展期间,曾有一名书友告诉记者,就连他一位平时只爱宅在家里打游戏的朋友都破天荒的来逛书展并买了两本小说加一套四册的丛书。
然而,当每个人脱离了群体性的阅读盛况,回到各自的日常领域时,那份读书的心思便往往日渐淡薄。
这似乎是许多普通读者逛完书展后的共同经历。 下班回家只想发呆 压力令阅读“缺氧”? 在记者此番询问的十一位读者中,有外企就职的白领、日夜颠倒苦思创意的广告人等多位年轻的职场人士,他们大多都曾有着长期保持的阅读习惯,而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越来越无暇顾及读书。
这类读者多表示,上个月从书展上买回的书已经在读了,只是每天读书的时间很难固定,因而进度比较慢,其中不乏有人自叹现在读书的热情大不如前。
问起原因,工作太累、没时间成了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自称是八零后“伪资深读者”的费笔称得上是书迷一个,他从小便热衷于行走上海的大大小小的旧书市、书店、图书馆,自有了上海书展以来,更是每年必去,至今他从各处搜罗来的书籍约有四五百册。
这次书展,费笔称因为之前囤了太多没读的书,所以自己今年是“去的最早,买的最少”。开幕的第一天,他便淘回《萨义德访谈录》、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评注》、科幻小说《再见,谢谢你们的鱼》等四本。
目前为止,比较易读的科幻小说已经读完,剩余的哲学和文史类书目则留待“慢慢啃”。然而,在工作的压力下,费笔说虽然爱书之情不减,读书的进度却明显慢了下来。
他形容自己的状态:“每天上完班后,只想发呆”。 而在另一位妈妈级读者周女士家中,茶几、餐桌、沙发、床头等“一切随手可及的地方”都可以见到散放的图书,有养生食谱,也有最新译本的外国小说《群山回唱》,但更多的是孩子的课外读物。
她说这样放置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不管坐在哪儿都随手能拿起一本看看。周女士告诉记者,从09年开始,每年的书展她都和丈夫一起带着女儿去,起初只是让年幼的女儿多感受一下读书的氛围,而最近两年买回的书中,反倒是女儿的童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她笑称因为工作忙,自己一年读的书可能都不如女儿一个月读的多。 “真的忙到没时间读书吗?”有读者质疑这一说辞,并引了一段胡适的话进行反驳:“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又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