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黄鹤楼 【黄果树瀑布课文】【中学语文课文赏读系列】读于坚的《黄果树瀑布》
于坚的这篇文章是特立独行的散文。它对我们如何发现自然的意义、表达自我的感受,体验生命中深邃的美感和意义,都有很大的启发。
这篇文章是对眼下无病呻吟、千人一面的游记文章的一种反拨,写出了他是如何改变了“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的过程,写出了黄果树瀑布是如何从扁平的图片,一步步进入他的视野和内心的。这不是简单的先抑后扬,而是作者在对一般旅游景点乏善可陈的认知经验的积累中,因为独特的游历和感受,而走进了黄果树瀑布,抑或是任由黄果树瀑布走进了他的内心。
作者的这篇文章不是应景之作,也不是无感而发,而是带着鲜明而独特的个人体验,带着强烈的创作冲动而写出来的性灵之作。
因此,他写道:“我抚摸了黄果树瀑布,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当一个人觉得有话要说,有一种情绪需要表达时,这样的文章才会鲜活地走向读者的内心,激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对黄果树瀑布的感受。他在一开始是带着抵触情绪的,但是随着他走近黄果树瀑布,“那时我猛然间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黄果树瀑布原来是有声音的。这声音即刻改变了我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我立即明白我抵达了一个与我在图片上所知道的那个黄果树瀑布毫不相干的地方。
”瀑布的“声音”,首先震撼了作者,黄果树瀑布这种“先声夺人”的美,使得本文也因此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我和它立即建立了一种陌生的接触。我越接近它,我的生命和它的肌肤相触的面积就越扩大。”可以说,瀑布的声音,已经征服了作者,已经与作者的生命有了关联。
但是,黄果树瀑布的魅力还远不止此。接下来,作者将瀑布比作“一只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巨手”,“从高处向我合拢过来,它抚摸我,亲近我,拍打我,刺激我,使我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呼吸着水声,呼吸着潮湿。我感受着我的生命在巨大的水声中的惊恐、疼痛;在潮湿中的寒冷、收缩。
”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是作者独有的,也是奇特的。这弥漫于天地之间的“惊恐”和“疼痛”,让他感受到了瀑布原来是一个壮美的“动词”:“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那时,一切都成为说不出来的动词。
”从巨大的声音,到弥漫天地的动词,这都是庞大而自然的力量的显示,是一种震慑灵魂的能量的象征。在一个充满轰响和律动的自然景观前,我们只能心生敬意,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作者甚至还来到了黄果树瀑布的背面,看到了在图片上锁没有看到过的立体的瀑布,“在这里犹如置身于水流的内部,看不出丝毫的雄伟、壮丽,你看到的就是水犹如玻璃粉碎那样的运动。”这时,作者与瀑布做了零距离的接触,人与瀑布已经融为一体了。
磅礴的声响中,作者写道:“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对自身的美没有任何言说,却胜过我们人类的万千言语。但是正是这不言的声音,才使我们震撼,才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迥异于尘俗喧嚣的力量与美。作者抚摸着瀑布,“和这瀑布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正的关系”。
这样,从听声音受到震撼,到感受弥漫于天地之间的瀑布的动作,体验到生命中的“惊恐”和“疼痛”,“复活”了一个属于作者本人的独特的“瀑布”;接下来,通过在瀑布后面的感受,与瀑布建立了生命的关联。黄果树瀑布,因此从画面上,走进作者的听觉、触觉、所有的感觉,最后走进了作者的生命。
他的表达很独特,是诗意而深刻的。通过这些细节的评析,可以学会怎样去领会文章中的诗意之美,怎样来表达自我的感受。如作者将瀑布比作一个弥漫天地的“动词”,“越走越近,我看见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
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这样的形容,使得文章有一种宏大的美,这种美的表述又是联想丰富、蕴含着作者对历史和文明的毁灭与诞生的思考和感悟,文字的丰富内涵和极大的语言张力,使黄果树瀑布横亘千古,弥漫宇宙的力量与美扑面而来,同样弥漫于我们的耳目和生命。
作者将他与瀑布的关系比喻成“水和落水者的关系”,“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这种表述也是很新奇的。作者在瀑布面前,从一个隔岸观水的旁观者,转变成一个投身其中的“落水者”。“落水者”或死亡或得救,死亡是因为体验与感受因窒息而干瘪,得救则是因为生命和灵魂因感悟而脱落旧物、重新鲜活而丰盈。这种诗意而有哲理的比如和想象,让本文具有一种诗意的氤氲和哲理的芬芳。
作者说:“风景化的图片使我仅仅把黄果树看成风景之一,这风景是没有空间、质量、空气和细节的,它们仅仅是祖国的骄傲这一概念的所指。”在很多人看来,游记就是写景,记事,因此,游记文章和旅游景点的宣传品普遍存在着同质化、扁平化的倾向。
所以作者才总结出带着我们人人都可能存在的“观景失语症”:“不由自主差一点儿就脱口而出的正是那句老话:哦,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不由得生出一种在旅游点必产生的似曾相识的无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