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1.甲骨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在龟甲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成体系文字形式。甲骨文记事简略,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这些记载本身不是历史考察,但他们却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情况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
2.《春秋》:中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史学思想上重视人事,极少谈论天命,有比较进步民族观,重视不同时期的历史联系,重视文献对于认识历史的重要,十分重视与历史相关的义。编纂形式上,讲究用词造句,连缀文辞,春秋书法,善于综合、排比史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对史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它包含历史内容丰富,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发展,丰富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容量,弥补编年体自身不足,历史表述具备艺术性,擅长写战争和外交辞令。重视民族关系记载,在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以往晋史的缺憾,使用载记体例记载十六国事迹,《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历史内容,内容简练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十表对典章制度的叙述较有价值。
5.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夏曾佑编著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方法上根据考古学成就,运用西文社会进化史观叙述中国历史。教学内容上兼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编写体裁上采用篇章节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演变更替。突破传统封建史学体系,分上古中古近古阶段叙述中国历史。
大了史学对于典章制度的研究和撰述范围;贯穿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批评阴阳五行之学;倡言史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际观察。
8.会要体:我国古代史书体裁之一。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会要都是依朝代汇集史料的,内容多为典章制度。分类有门和目两级。它兼有工具书和资料汇编的功能,可供查检通览,是一种独特的史书。
9.《明儒学案》: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62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代表人物,各立小传,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加以评论。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史著。
10.《文史通义》: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代表作。把史书划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系别,以圆神方智为各自特点;撰述体制严整有序,尽可能容纳完备历史知识,而记注体制灵活,能充分反映史家历史见解。运用这一认识考察史学发展,摸索法则,提出独到的总结中国史学发展的方法论。
11.《读史方舆纪要》: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它擅长概括不同地区地理形势轻重得失,注意结合社会历史多方面因素评价各地的重要性;作者具有杰出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思想、渊博学识和卓见;在地理书的经世致用方面是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在清代前期史学发展上有显著位置。
12.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通志》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三皇下迄唐朝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旧五代史》:1.五代各朝君臣相次,另有世家僭伪列传记述十国史事。2.在正史中首创选举制记载科举制情况。3.修撰时期距离五代还远,资料丰富,叙述详细。4.记述了与五代并存的十国史事,有全局处置的观念,对契丹的记载详细。
《新五代史》:1.有明显的效仿春秋的撰述思想,以五代乱世与春秋时期相比,贯彻道学要求。2.撰述形式采用南史、北史的方式通叙五代。3.用司天、职方二考取代志。4.用世家和年谱记载十国。5.用四夷附录记载少数民族。6.史论能够写出一些深刻见解。
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1.天事人事不相干。2.对当时盛行封建祭祀祈求神仙活动虚妄进行深刻揭露讽刺。3.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作用。通古今之变:1.对历史演进进程提出比较完整看法。2.在通古今基础上阐述历史变化,指出历史进化。 历史美学:1.描写历史人物栩栩如生。2.写战争和历史场面身临其境。 史学思想:1.鲜明强烈史学发展意识,认为史学家应将史学视为连续性神圣事业。
相比,既有继承文化,又有发展创新,对后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心;以天地、阴阳变化为准绳;以地域、经济生活、人事为依托。
《史通》体裁体例:1.把史书体例作为史学批评重大问题看待。2.总结出关于体例理论体系,提出在宏观方面史书体例理论,对编年纪传两种体裁认识对中国史学影响。3.对纪传体史书内部结构进行理论概括。阐述各种体例在史书中所处位置及关系,对正史体例总结。
文字表述:1.重视叙事,以简要为原则。2.从审美意识来看待史书文字表述。(3)贯彻简要原则方法多样用晦是文字表述的更深一层。 撰述原则:1.提出直书曲笔两个范畴。
2.从史学考察上揭示曲笔不能根绝的历史原因。3.史学家本人品行各异以致出现不同。4.社会原因。5.直书和曲笔对立是史学家概述原则,从根本上决定史书价值和命运。6.赞颂直书史学家抨击曲笔者。 史学功用:1.
史学能够长存是因为史学家不绝。2.强调史学教育作用,给后人教育启示,产生内省思齐的要求,是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力量。 刘知己的史学三长论:1.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才可称作史才。2. “才”指掌握文献能力。“学”指各方面的知识。“识”指史家器局和胆识。
17.杜佑的主要思想内容: 杜佑通典具有经世致用目的。杜佑史学思想核心是经邦之用。 注与理道,主张进一步研究理道的具体措施。 3.把握了社会症结,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继承司马迁、刘知几等人朴素进化思想,提出新的见解。 同他传统的门阀观念发生冲突,使前者发展受到限制。
第一阶段:北宋时期。1.理学家关于《春秋》严名分等级和伦理道德观点的发挥。 第二阶段:南宋时期。1.当代史和民族关系史有较大发展。2.史学思想上,思想家对历史社会人伦问题思考,提高到哲学高度。3.历史文献学上有所发展。
4.史学体裁体例发展。5.史家讲究书法义例。6.南宋出现具有特点的史学流派。 第三个阶段:元代。1.民族史书编写发展,特别是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民族史著作。2.全国性的志书和省志的编修。3.典制体官修著作。4.前代史学巨著的刊刻。
19.清代考据学的成果: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赵翼《廿二史札记》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崔述《考信录》 《十七史商榷》:关于史书文字考订,文字讹误,编次错误,文字颠倒遗漏,前人误注误校误补;关于历史事实考证以典制和事迹为重点,侧重于对地理和职官的考证;对于史事和史学都有评论,更能反映学术见解。
《廿二史札记》:考史基本方法是参互勘校,重在内容的异同和得失;重视发挥对于历史的见解,关注治乱兴衰,在评论史事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对于后人多有启发;在史学评论方面,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持论平实。
《廿二史考异》:重在文字义例舆地职官等实际涉及的范围更广;写出订正文字或旁征博引以证己说,达到专论规模;一一考订了诸史志表,全书三分之一以上是关于志表的考证,反映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知难而进的治史精神。
《考信录》:由宗经而疑传注、诸子、杂说等对于历史的解释和杜撰,提出对于古史考证真伪的必要,在史书辨伪和历史认识上有宝贵价值;在史学理论和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以严谨的辨伪,考证发展了古代之学的疑古认识。
20.《资治通鉴》的成就和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有着严密的编写程序和工作方法;作从目,编写提纲和汇集资料;修长篇,初步整理有关资料,写出初稿;考订异同,删改定稿。
体裁特点:1.综合历代纪传体史书内容,集中反映分散于纪传之中同一史事。2.总括以往编年体皇朝史成果。3.与其他通史代表作把通史撰述推进到新阶段。 内容特点:1.扩大编年体史书容量,记载史事连贯丰富。
2.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各方面代表性历史人物。3.以历代盛衰得失为中心,战争民族关系是重要内容。4.对于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各阶层人物没有重点记述。 表述艺术性:1.善于描写战前策划,战役中的防守和奇袭。
2.写历史场面也有很多精彩的篇章。3.写人物,有不少写得颇具特色。 思想价值:1.以历史事实证明史学对于政治极端重要性。2.包含丰富历史事实和前代漫长历史过程,历代兴衰得失,提供大量历史经验教训。
3.以史学资治撰述热情。4.重视通过认识历史问题来更好认识现实问题。 史学价值:1.认为国家兴衰取决于君臣的德才修养,主张明君贤臣。2.统治应顾及生民利益。3.引用搜集大量史料,具有很高文献价值。
4.对通鉴在记事制度等方面有疏通之功,在校勘辨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5.历史评论于让文之中,反映深刻的历史见识。6.将考异注释散入通鉴名文下,便利通鉴的阅读和流传。 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开创了纲目体;仿照春秋和左传关系;大字的纲是提要,小字的注评论史事。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创纪事本末体;依事立目,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原委;易读易记,对初学者方便。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叙事详尽,旁征博引自撰注文记载不同的记载;重视文字表述,擅长记叙历史场面;治史态度严谨求实,编写中进行增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