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修简历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奇修:理想信念历久弥坚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应该是党组织能够给予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后有5名党员(此次表彰的不计)享有这样的荣誉称号.他们中间,有志愿服务基层的青年才子.有拳拳报国的科技工作者.也有身残志坚的大爱母亲;有夙夜在公的人民公仆,也有牺牲在抗洪一线的消防战士,他们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一面面"标杆"和"旗帜".建党95周年之际,湖南日报记者分头回访这些"标杆"和"旗帜",从他们身上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应该是党组织能够给予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后有5名党员(此次表彰的不计)享有这样的荣誉称号。他们中间,有志愿服务基层的青年才子、有拳拳报国的科技工作者、也有身残志坚的大爱母亲;有夙夜在公的人民公仆,也有牺牲在抗洪一线的消防战士,他们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一面面“标杆”和“旗帜”。

建党95周年之际,湖南日报记者分头回访这些“标杆”和“旗帜”,从他们身上找寻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1 吴奇修:理想信念历久弥坚

吴奇修(右二)在广东英德市九龙镇与当地村民座谈。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苏莉

【人物】

吴奇修,男,1966年6月出生,湖南娄底人,1993年入党,现任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2001年,时任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党委副书记兼石门农村改革试验区党总支书记吴奇修,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首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殊荣获得者。

【故事】

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吴奇修赶在担任第十八届中央第十轮巡视巡视组副组长前夕,抓紧时间在南方几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扶贫攻坚、农村综合改革和防汛救灾走村入户深入调研和督导,乘坐夜班飞机返回北京。当晚整理此次考察的资料和思路,直至凌晨一时多。6月17日一早,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财政部大楼。

他告诉记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29年,从大学生村官一步一步到共和国的“财经卫士”,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干事创业的激情从未消退。

1987年,吴奇修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学以致用改变中国农村贫穷面貌的理想激荡着他,促使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主动要求到革命老区湖南涟源县农村去工作。

当时,北大经济系毕业生对涟源县来说是一个“宝贝”,县里的领导认为他去农村太浪费,一开始把他留在县计划委员会工作。期间他两次申请去贫困村扶贫,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思考,使他更加坚定了去基层的想法。1995年,吴奇修上任茅塘镇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村官。

在石门村,吴奇修一干就是7年,凭着共产党人的担当和坚守,他从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入手,团结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索农村改革发展之路。他把一个贫困村改造成了“全国文明村”、省级小康示范村、湖南省第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村党支部成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中央举行隆重庆祝仪式。作为湖南省第一个获得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奇修获邀参加庆祝仪式,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是朱镕基总理给我颁的证书,挂的奖章。”他回忆说,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50位获奖者中,受邀上台领奖的只有28位,他是第三个上台的。

颁奖典礼之后,7月2日,吴奇修作为获奖者中的突出代表,被邀请在一场座谈会和一场报告会上发言。座谈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勤政殿举行,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了吴奇修所作的汇报——《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锻炼成长》。7月6日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由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委主办,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000多人参加,吴奇修分享了自己大学毕业后投身基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

历任湖南村、镇、县(县级市)、市党委、政府和省直机关主要领导, 2010年,吴奇修由湘潭市市长调任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肩负国家的“财经卫士”职责,5年多来,他带领监督检查局依法依规组织较大规模的专项检查63项,查处各类违规资金逾2万多亿元,且未引发任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2016年4月,吴奇修担任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正是在农村基层与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建立的深厚感情,使吴奇修时刻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农村改革等任务,扎实做好财政支农、扶贫开发和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管身处顺境或逆境,不管多苦多难,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勤政廉政、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操守不能丢。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乡音依旧,情怀依旧。在这位50岁的共产党人身上,当年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澎湃激情,从未因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迁而有丝毫改变。这就是一个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忠贞与坚守!

2 黄伯云:激情燃烧的“特殊材料”

2005年4月17日,黄伯云院士(左三)在指导学生做实验。他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泡”上10个小时以上。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人物】

黄伯云,1945年11月出生,湖南南县人,著名材料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主席,1972年入党。2006年,时任中南大学校长的黄伯云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故事】

每天早上8点出门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实验室回家休息,这就是黄伯云卸任中南大学校长后的工作和生活。

“辞去了行政职务,正好可以专心扑在科研实验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年过古稀的黄伯云一谈到工作,兴奋得像个孩子。

黄伯云是改革开放后国家于1978年首批选派的留学人员,他被分配到美国专攻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年,在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后,他拒绝了美国企业的高薪邀请,“逆流”归国,回到母校中南大学任教。

在随后的20多年里,黄伯云心中始终挂着一件大事:就是如何攻克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飞机制动装备的新型材料,当时只有英国、美国、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

历经无数次的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2003年,黄伯云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碳/碳复合材料航空刹车片,改写了中国高性能航空刹车盘必须依赖进口的历史。从此,中国飞机可以依靠自己的“双脚”平稳地降落在世界面前了。 2005年3月,“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项目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此之前,此奖项连续空缺了6年。

一时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CCTV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而最让黄伯云觉得意义重大的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其实我的初衷很简单。国家把碳/碳材料的攻关重担交给了我们,我们就一定要搞出点名堂来。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发挥好带头作用,领着团队打赢这场‘最硬的仗’。”黄伯云回忆说,当2006年7月1日站在中南海怀仁堂的表彰大会现场,从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手中接过勋章和证书时,他觉得“肩上的责任更加沉甸甸的”。

沉甸甸的责任转化为不断进取的科研动力。在黄伯云的带领下,近年来,团队又先后成功研发了一系列新的材料,其中包括火箭发动机用高温喷管材料,高铁用高性能粉末冶金制动材料等,所有这些新型材料,有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黄伯云先后组建了5家科技型公司,其中1家成功上市,但他自己却不占任何股份。多年来获得的各种科技创新奖奖金,他都捐给了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奖金则全部缴纳了党费。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不仅要为飞机、高铁、地铁等制造特殊材料,他更要把自己锻造成为党和人民的一块“特殊材料”!

“我认为世界是多样的,不只有一个模式,不是说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就一定要用钱来衡量,一定要占股份。对于我来说,就是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要为国家做点儿事,这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在采访结束时,黄伯云告诉记者,接下来还要打更大的“仗”,要更多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虽然仍有艰难的道路,但是喜欢打硬“仗”的黄伯云认为,只有在材料领域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国家才能更加强大。而这正是他这个材料科学专家要做的事。

老一辈科学家、老共产党员的风骨和魅力,令人肃然起敬。

3 许月华:“板凳妈妈”再当“板凳女儿”

虽然已经离开了福利院,但许月华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些孩子,隔三差五她就会回来看看他们。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人物】

许月华,女,1956年出生在湘潭市板塘铺,现在经营着一家“板凳妈妈敬老院”。她1987年入党,2011年,中组部表彰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故事】

6月29日早晨,大雨滂沱。记者在“板凳妈妈敬老院”门口见到许月华时,场面有点滑稽而温情:

许月华坐着一台电动轮椅正缓缓驶来。一把固定在轮椅上的雨伞替她遮风挡雨,电动轮椅的四周挂着四五个花花绿绿的环保袋,翠绿的芹菜、粗壮的莲藕等从袋子里探出头来,透着水灵。

“为了让敬老院的老人们吃得好一点,许阿姨每天都要自己去菜市场买菜,怎么劝都不听。”工作人员袁琪抱怨说,“喏,你看她轮椅后面的大罐子,肯定又是给几位咳嗽老人熬的冰糖雪梨汤。”

这位曾经感动过全中国的“板凳妈妈”,如今又成了敬老院老人们的“板凳女儿”。

“因为党和国家给了我太多太多,不努力多回报一点,我这心里过不得。”许月华说。

12岁那年,她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轮夺去了双腿。没有双腿的她开始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行走”。17岁时,她被送进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成为了一名保育员。截至2010年,她一共照顾了130多名孤残儿童,她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板凳妈妈”。

2011年6月,她接到省委组织部的通知:中组部拟表彰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请她去北京领奖。

“先是29号晚上在人民大会堂看文艺演出,题目是《我们的旗帜》。”许月华回忆说,她的座位正好在胡锦涛同志的斜后方,两人还握了手。“一见到我的板凳,胡锦涛同志应该就知道我是谁了。他说:‘我替那些孩子们谢谢你!’”

载誉归来,许月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她依然留在湘潭市福利院当保育员,依然是几十名孤残儿童的“板凳妈妈”。

2013年11月底,许月华被初步诊断为“肺部粘液表皮样肿瘤”,而此时,远在沈阳部队的儿子即将出发去往非洲执行维和任务。有人劝她:“要儿子别去了,那边又艰苦又危险。你这病本来也需要人照顾,不是正好有理由吗?”许月华坚定地摇头:“他是个军人,就必须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

要是怕苦就不去了,别人的孩子就不苦了吗?”不仅没让儿子回来,许月华还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为了怕儿子察觉出异样,她特地把手术时间安排在儿子抵达非洲之后。

2014年初,在各方的关心支持下,许月华在湘雅二医院成功接受手术。出院后,许月华被“勒令”在家休息养病,但她哪里闲得住?她又寻思着“做点事情报党恩”。

许月华很清楚自己的“特长”:“我也不会干别的事情,只晓得当保育员。当了这么多年的‘板凳妈妈’,也该当当‘板凳女儿’,为老人们尽点孝。”2015年4月1日,许月华开始接手吉安路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命名为“板凳妈妈敬老院”。

如今,养老院里住了20多位老人。从吃穿住行到健康状况,从买菜洗衣到心理疏导,许月华都要操心。敬老院里有几位老人长期被疾病折磨,心理状态很不好。许月华总是用自己的故事开导他们:“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嘛!你看我虽然得了癌症,但是每天还是过得好开心!多活一天就要开心一天,做事一天,这样活着才有味啵!”

■追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郑培民:

公仆本色

【人物】

郑培民,男,1943年出生,河北武安人,生于吉林海龙县,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2006年被中组部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闪光言行】

郑培民身居高位而心系群众,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忘自己曾许下的诺言,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品德风范。他留下3类遗物: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

为官数十载,他始终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时,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和受灾群众并肩抗洪,度过了80多个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

宋文博:

血写忠诚

【人物】

宋文博,男,1972年出生,山东威海人,生于湖南衡阳,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湖南省洞口县公安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2009年6月14日,因连续抗洪、劳累过度以身殉职,年仅37岁。2011年,中央组织部追授宋文博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闪光言行】

在19年消防军旅生涯中,宋文博始终忠诚党的事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在哪里。他先后参加500多次灭火抢险救援战斗,抢救遇险群众18人,带出了一支“下得火海、上得刀山”的消防劲旅。他忠实履行消防监督职责,积极为洞口县消防事业献智献力,该县连续10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

他靠一人工资养活一家7口人,全家挤着住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却把单位140平方米的集资房指标让给了新婚士官,还长期资助2名困难失学儿童。

2009年6月9日凌晨,洞口县境内山洪暴发,他带领战士们奋战近10个小时,救出7名群众,疏散转移村民260余人。灾后,又带领官兵与灾区群众一道开展抢修保障工作,最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牺牲在抗洪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