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姜嘉锵:不仅是在唱歌 更是在唱文化

2017-07-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羊年春节期间,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剧场内,众多名家闪亮登场.已有80岁高龄的歌唱家姜嘉锵也活跃在此时的舞台上.姜嘉锵,在国内外音乐界赫赫有名.他曾和胡松华.李双江.李光羲等一起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为"十大男高音".他头一次出国访问,就唱哭了俄罗斯小伙儿.他曾被日本乐迷封为"诗歌教父".他的歌声让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听得眼睛发亮.西班牙歌唱家多明戈更亲热地搂住他的肩膀,连连称赞:"中华民族声乐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打开了歌唱

羊年春节期间,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剧场内,众多名家闪亮登场。已有80岁高龄的歌唱家姜嘉锵也活跃在此时的舞台上。

姜嘉锵,在国内外音乐界赫赫有名。他曾和胡松华、李双江、李光羲等一起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为“十大男高音”。他头一次出国访问,就唱哭了俄罗斯小伙儿。他曾被日本乐迷封为“诗歌教父”。他的歌声让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听得眼睛发亮。西班牙歌唱家多明戈更亲热地搂住他的肩膀,连连称赞:“中华民族声乐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打开了歌唱新境界。”

在姜嘉锵家中,听记者追问这些辉煌的往事,姜嘉锵望着茶几对面坐着的漂亮的夫人金家勤,温和地笑着,谦虚地回应着:“为唱好中国声音,我还在探索中,还在努力中。”

█ 欲“善”中国歌 先“利”中国话

当下,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国内文化艺术工作者日思夜想的问题。

作为老一辈歌唱家,姜嘉锵自然也在思索:什么才是中国民族声乐?其实,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人在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了其文化艺术。在文艺创作中,留洋的和本土的文艺工作者因各自艺术形式和审美取向的差别,总是相互较劲。据姜嘉锵回忆,具体到歌唱艺术,受过欧洲歌唱技法训练的“洋嗓子”觉得,中国民间的演唱方法不科学——扯着大白嗓唱,简直是乱叫,一点儿不美;而中国民间的“土嗓子”则认为,西洋唱法吐字不清,活像是大舌头。

后来,在当时的文化方针下,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纷纷被请进了音乐学院的课堂,同时,部分本土歌者或被选派出国,或被推荐到国内的音乐院校进修学习,如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声乐……

在声乐艺术“洋土之争”的背景下,1956年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前身)成立了民歌合唱队,在全国各地招收“金嗓子”,以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方向。得知这个消息,从小就爱唱歌的姜嘉锵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大连化工厂的工作,顺利考入中央歌舞团,从此正式走上了歌唱生涯。

通过不断地学习,姜嘉锵越发觉得中国声乐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我认为,歌唱艺术是在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有中国的语言系统,西方有西方的语言系统,两者的发音方法和声韵规律差别很大。外国人唱美声好听,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唱了自己的歌曲。

因而,中国歌曲的演唱也要遵循本国语言的规律和方法,如,汉语中的方的发音就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现在很多歌手按西洋唱法唱,唱出来不仅没味道,字都唱不清楚。”姜嘉锵说,“所以,要想唱好中国民间歌曲,首先得研究普通话所有韵母的发音,甚至是各地方言的发音,才能唱出地道的中国声音。”

█ 琴歌、昆曲、婺剧样样学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姜嘉锵总共录制了500多首歌,其中中国古典诗词歌曲200多首,被业界誉为“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

著名音乐家李西安曾这样评价姜嘉锵的演唱风格:“姜嘉锵的演唱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中,独树一帜。”

音乐学者李凌在国内权威音乐杂志上连发3篇研究姜嘉锵演唱艺术的论文,并称赞他为“学者型的歌唱家”。

时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姚胜昌听了他的演唱后激动地说:“他不仅仅是在唱歌,更是在唱文化!”

能获得众多音乐家及学者的肯定,形成让人敬佩的“姜式”风格,原因就在于姜嘉锵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博采众长。

进团后,姜嘉锵敏而好学,对什么都感兴趣,学会了不少各地民歌,又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跟古琴大师查阜西学唱琴歌《苏武思君》,渐渐思路大开:中国民歌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两者都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只有将它们融合并升华,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为了新目标,他随昆曲大师傅雪漪学唱昆曲;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浙江婺剧团学习婺剧;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的唱法、身段,他都要略知一二;向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请教古汉语;甚至,他还拜妻子金家勤为“师”,为的是能时时为他纠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除了学堂之上,对传统音乐入迷至深的姜嘉锵还随时随地向民间学习,“我每到一个地方,喜欢观察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尤爱观察他们唱歌时的神情、体态。我曾在西湖边偶遇一位老人。当时,他拎着鸟笼,边走边低声吟唱。他的发音乃地道苏州方言,很有特色。他唱歌时,身体悠然自得地晃动,很有味道。我被迷住了,悄悄跟在他后面,绕了西湖好几圈。现在,我再唱苏杭一带的歌曲,特别是古诗吟唱时,总会想起这位老人。”姜嘉锵说。

很快,善于钻研的姜嘉锵成了作曲家黎英海、刘文金等人的“御用”歌手。1981年,《华夏之声》音乐会上,姜嘉锵准备演唱黎英海所作的诗词歌曲《枫桥夜泊》。该姜嘉锵上场时,平时总和他合作的钢琴伴奏还没到,本来待在后台的黎英海竟不顾自身形象,穿着塑料拖鞋就上台弹伴奏。

“后来,我问他为啥不随便找个钢琴伴奏,非得自己上?他直言:‘怕别人对传统音乐一知半解,弹糟了,毁了歌声!’”姜嘉锵说,是众人的信任与支持,让自己在歌唱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 教戴玉强唱歌 不收费 还管饭

“高调唱歌,低调做人”,是姜嘉锵多年来的做人准则,也是他桃李满天下却未跻身“名师”之列的原因。

姜嘉锵一心致力于中国民歌、古典诗词的传唱,谁跟他学,他都高兴,收学生几乎是“零门槛”。从如今已是歌唱家的戴玉强、吴碧霞到在《星光大道》一举夺冠的少数民族歌手茸芭莘那,再到众多无名的青年歌手,他都乐于授之、乐于导之。

因而,在许多后辈眼里,姜嘉锵不仅是一位恩师,更像是一位慈父。歌唱家戴玉强成名之前,家庭较为贫寒。他登门求艺时,姜嘉锵十分爱惜这个好苗子,不仅将一身技艺相授,不收一分钱,还常常为戴玉强亲自下厨。今年,在人民大会堂的2015北京新春音乐会上,姜嘉锵、戴玉强这一对师徒,既在台前精彩演出,又在台后亲热合影。

当然,这位慈父给予青年人更多的是唱歌的方法。姜嘉锵认为,在唱每一首中国民间歌曲或传统曲目前,都应整体分析,要做充分的案头工作,如了解诗词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和词句的内涵。之后,就该逐字逐句设计声音形象。

如《枫桥夜泊》,该曲是姜嘉锵演唱的古诗词名篇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姜嘉锵表示,演唱该曲重在意境,“演唱时,要以‘情’来主导声音,以吟诵的方法发声。此外,该曲作者黎英海是四川人,他的曲子中必然受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在演唱时,又加入四川方言、四川清音等传统艺术的元素,唱出来别有风味。”

除了对唱法、音色的琢磨,在表演上,姜嘉锵也有自己的心得。如今年春节期间上演的《中华音乐之路》音乐会上,姜嘉锵一曲《关雎》,音色悠然古朴,举手投足风流倜傥,震惊四座。“我还将中国太极的律动运用到我的肢体语言中,将戏曲里小生的步态运用到我的脚步中。”姜嘉锵介绍,“如今,艺术界提倡创新,我想,这就是我的创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潜心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将中国声音唱出个性、唱出韵味、唱出属于中国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