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梅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7-07-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是梅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月18日,梅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12月8日,梅县区正式挂牌成立,掀开了梅县发展的新篇章

2013年,是梅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月18日,梅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12月8日,梅县区正式挂牌成立,掀开了梅县发展的新篇章。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全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经济实力有新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市乃至全省山区县前列,全区GDP150.53亿元、人均GDP2814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38亿元,增长30.22%,

财政收入加权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一;税收24.37亿元,增长44.3%,其中区本级税收10.35亿元,在粤东西北75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首次进入全省前十五名,居全省山区五市之首。固定资产投资74.66亿元,增长33.6%,总量和增幅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6亿元,增长15.2%;外贸进出口总额3.38亿美元,增长18.28%。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25.8:39.6:34.6。

新型工业有新发展。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出台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连续四年每年5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梅雁、宝丽华、华银、超华等一批骨干企业实力增强,长荣山茶油生产线、金雁水泥粉磨生产线、四0一厂技改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航鑫科技、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等一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与增城合作共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广州增城(梅县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落户企业已有28家;与中海油签订计划投资150亿元建设新能源基地和LNG热电联产项目。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9亿元,增长18.6%。制订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电商、物流企业数和网购消费居全市首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1.95亿元,增长26.8%。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有效推进,全年引进项目45个、计划总投资32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1个,已动工、投产项目37个。

文化旅游有新成效。雁洋生态旅游产业园成功竞得省生态旅游扶持资金,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建成一批新的景点和设施,桥溪古韵对外开放,富力切尔西足球学校建成开学,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动工建设;松口千年古镇规划启动,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建成,松口古街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麓湖山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圆满承办了2013央视中秋晚会、国际“铁人”三项赛、中国全地形车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柚花节、金柚飘香招商会等活动。雁洋申报国际慢城工作顺利推进,桥溪古韵入选“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村”,茶山村获得中央500万元的名村保护建设补助资金,侨乡村竞得400万元的省旅游开发扶贫专项资金。以高分通过省旅游强县复审验收,入选广东2012年度县域旅游竞争力十强县,成为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803万人次、旅游收入66.1亿元,分别增长66.9%、69.6%。

农业农村有新进步。全年“三农”支出4.1亿多元,成功竞得省1.48亿元的碳汇林生态工程、省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竞争性资金。投入36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国家级珍稀苗木产业暨金花茶综合标准化研究基地和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研发中心先后落户我区,水车绿色健康渔业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5万亩,总产18.49万吨,有效确保粮食安全;新增特色产业基地3.6万亩、耕山致富示范基地30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8家、家庭农场38家、省级农业名牌产品2个,“三品”认证农产品14个;梅县金柚入选“广东十件宝”。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展顺利,已投入帮扶资金4528万元,436个帮扶项目有效推进。全年劳动力培训和新型农民农技培训2.76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2.5万人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722元,增长11.1%。

二、城乡环境明显提升

新城扩容提质有效推进。抓住嘉应新区规划建设和撤县设区的历史机遇,主动与梅州市区对接,确定了西片区8平方公里的嘉应新区起步区,启动谋划13平方公里的科技产业城、20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区;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相关融资租赁公司的支持,融资6亿多元,有效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县城全年投入31.3亿元,建成了昌盛豪生大酒店、卜蜂莲花购物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新建5条市政道路、1座人行天桥,打通新富路及文化城2条断头路;正加快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富力城、外国语学校等重点项目建设;西片区征地拆迁力度加大,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引进了富力地产、金利来、中海油、喜之郎、亚洲正大、科伦药业、华润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发展城市综合体项目,文化体育、医疗保健、人才教育、汽车文化“四大功能产业配套集聚区”建设有效推进,新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5.2平方公里。

交通水利设施日臻完善。全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2亿元。积极配合市抓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等“两高一场”项目建设相关工作,谋划了2013-2020年概算投资128亿元的61个交通公路项目。全面完成济广高速梅县段征地拆迁任务。完成了总投资1.59亿元的一批国省道干线改造升级和80公里新农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完善了投资1.7亿多元的一批旅游景观道路。投入3.34亿元,完成了65宗水利工程建设,省级水利示范县工程项目全面启动,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等一批水利惠民工程顺利推进,解决了3.1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3100万元,重点抓好电压低等问题地区的农网改造工作。

美丽城乡建设取得实效。认真落实规范农村建房等政策措施,在每年投入2000万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增投6000万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雁洋、松口、丙村“十村联动”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亮点纷呈,南口侨乡村、松口大黄村被列为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试点村。深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大力推进“一消灭三改造”工程,完成造林种植面积9.3万亩,发动社会企业造林6.2万亩,实施森林进城绿化4.1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4%。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实施“三旧”改造,盘活土地存量,增加用地总量。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加强联合执法,“两违三抢”、机动三轮车、城区摩托车和酒吧扰民现象等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数字城管系统覆盖新城建成区。落实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推进空气质量、水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77万吨,完成一批治污减排设施建设,全年环保支出增长30.69%,单位GDP能耗下降4.5%,饮用和备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三、社会民生有效改善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比增16%,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8%,社保就业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26.89%、31.7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753元,增长15.2%。“五大险种”参保人数达21.2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施。投入1.09亿元用于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优抚和社会福利事业,增投1360万元提高了“五保”户、“低保”户以及部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优抚对象医疗待遇全面落实。完善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区)”和全国第二批“阳光家园”示范机构通过验收,“残疾人幸福之家”等创建工作取得实效。950户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338户符合条件的老区群众完成搬迁,三次洪灾中的138户“全倒户”住进了新居。改造提升了9间乡镇敬老院,福晋老年公寓建设步伐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完成,儿童福利院动工建设。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深入推进“平安梅县”创建工作,巩固健全“大调解”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成效明显,“三级”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新建175个高清视频、2300多个社区“电子眼”,镇级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全覆盖。加快义工队伍和民情志愿服务队建设,社会志愿服务得到发展。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安全综合执法工作制度,成立梅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梅县食品行业协会,创建各类食品安全示范点55家、食品安全示范店17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2家。创新建立每月区政府常务会议“排查、研究、督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应急救灾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100%,关闭的18间水泥企业4000多名职工实现平稳过渡。积极开展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率先在全市开通“信用梅县网”,新增27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两建”工作稳步推进。

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年教育支出6.5亿元,增长18.23%。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全面提高,高中毛入学率为96.03%,高考实现了六年来考取清华、北大零的突破。技校成为全省唯一连续5次竞得省扶持

专项资金的县级技校。贫困学生免费饮上学生奶。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山歌剧《合家福》荣获省第九届“鲁迅文学艺术奖”、首届广东省戏剧优秀剧目奖;客家妹组合、木偶戏两个客家文艺节目走上央视“星光大道”,文艺团队走上秋晚、春晚等央视大舞台。区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梅县客家娘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省级第五批非遗名录。落实省确定的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工作,梅县中医医院挂牌成立。质量强县工作深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均衡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得到加强,被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授予“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先进单位”称号。积极为雁洋公益基金会筹集了大批资金,有效促进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积极开展,驻梅部队官兵、应急分队在地方重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民族宗教、人事编制、妇女儿童、统计、审计、物价、供销、气象、残联、打私、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四、自身建设明显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实施办法,积极查摆和努力解决“四风”问题,做到立行立改。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强化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权力运行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22件人大建议、30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意见。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315个村(社区)达到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标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取消审批事项58项,转为日常管理事项50项,行政审批事项压减33%,行政审批时限压减50%。扎实推进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政务服务网络全覆盖。建立了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平台,率先在全市启用县(区)级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与省市网上办事大厅对接。建成“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放宽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新发展各类企业441户、新设立个体工商户2730户。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健全完善镇级绩效考评机制,政务接待进一步简化和规范。

与此同时,区政府把十大民生实事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抓好投入、落实责任、加强督查,承诺办好的十大民生实事37项中有30项已完成,剩余7项正扎实推进,一批涉及就业、就医、就读、社保和平安建设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有效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全区人民的共同奋斗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省、市属驻梅单位,驻梅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梅县区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GDP不高,要在2017年率先在全市达到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压力较大。二是主导产业带动发展能力不强,缺乏大产业大项目支撑,新生动力不足。三是城镇化率不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四是少数干部工作执行力仍有一定差距等等。我们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切实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央、省、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国家实施闽粤赣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编制、省进一步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定的深入实施、广州市和增城全方位的对口帮扶、梅州市“三区三城”和嘉应新区的规划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区振兴发展。我们必须围绕“在2017年人均GDP率先在全市达到全国同期平均发展水平和努力争当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排头兵、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创新区”的目标任务,牢牢把握难得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奋力开创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按照区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确保六个新”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实体经济实力,推进城区扩容提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改善重点社会民生,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2.5%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

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0‰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突出抓好主导产业。把调结构促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工业摆上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开展“暖企”行动,落实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扶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做强做优以宝丽华电力、梅雁吉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以旋窑水泥、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以卡莱轮胎和BPW车轴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超华科技、嘉元科技为主的新型电子产业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以华银生物医药为主的医药产业,以航鑫科技、四0一厂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养生保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支撑力,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搭建政企银互动平台,加强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扶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上级对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和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中小微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配套生产。支持集一建材、嘉元科技等企业上市。加大畲江、雁洋、城东等专业镇扶持发展力度,做强专业镇,打响特色品牌。

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以建设“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契机,以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为重点,建设文化旅游大景区。依托叶剑英纪念园,加快周边多村联动开发,促进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发挥灵光寺、佛光寺等场所的宗教文化集聚效应,推动宗教文化景区建设,弘扬宗教优秀文化。抓好华银雁鸣湖休闲养生项目、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南寿峰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工程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松口千年古镇和南口侨乡村、水车茶山村等古村落的旅游综合开发,以客家文化提升旅游内涵,策划包装一批客家“名人名居”文化景区。继续开展“我带大家游梅州”活动,打造雁洋镇至梅州城区至南口镇的“小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区景点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加强旅游产业和整体策划营销推介,增强旅游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性。深入实施“乡贤回归投资兴业工程”,积极发挥港澳台等海内外乡贤众多的优势和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借力广州和增城的全面对口帮扶,以新县城、工业园区为载体,围绕发展生态适宜型产业,强化一二三产业齐招商,突出以商引商,力争引进一批潜力大、增长性强的企业群落。全力支持梅雁集团规划建设投资5亿元的梅雁吉祥产业园。积极主动做好广州增城(梅县区)产业转移工业园申报省级产业园认定工作,争取园区享受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抓好园区在建项目进度,整体推进征地拆迁,加快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跟踪服务好中海油仓储基地和LNG热电联产等签约项目。配合做好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的相关工作,着力发展园区配套产业。推进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开发建设,促进与梅县新城、侨乡村联动发展。整合现有资源,拓宽发展平台,大力引进企业发展电

子商务、经济总部。各镇(办事处、高管会)要完成5个以上招商项目,其中要有一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二、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推动城区扩容提质。扩容是手段,提质是关键,扩容提质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使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幸福。要

完善规划修编,主动对接,促进梅县区城市规划与原梅州城区的有机融合;大力优化华侨城、大新城,加快西片区开发,推进嘉应新区新城起步区建设,推动新城与老城联动发展。加大西片区征地拆迁力度,用好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试点等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保障项目用地。全力抓好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喜之郎山水城、中海油粤东经济总部和汽车文化商贸城等一批在建项目,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着力引进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推进“四大功能产业配套集聚区”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发行城市债券项目工作,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入新城建设。配合抓好客都大桥和新程江大桥建设,规划建设13.5公里的梅县新城连接江北老城的内环路,新建西片区5条以上市政道路及管网工程,打通大新城2条以上断头路,新建5座公厕、1-2个垃圾中转站、1-2个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本地农业人口就近落户城镇。依托数字化城管系统,加大“两违三抢”、城市“六乱”等整治力度,抓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把梅县新城建设成为美丽幸福的创业城、宜居城、教育城、保健城、休闲城。

大力加强交通水利等设施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境内济广等建设中的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高速铁路建设的相关工作。计划

投入3.3亿元,改造提升15条总长近180公里的国、省、县、乡道路和旅游公路,规划新建4座桥梁;抓好国道206线全线段、省道223线雁洋至松口圩镇段、省道224线剑英大桥至桥溪段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投资2.68亿元,切实加快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40宗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积极抓好韩江主要支流松口段治理工程项目。扎实推进梅县新城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新县城饮水较为困难问题。抓好电力设施项目升级改造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梅县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三、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科学推进耕山致富。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放大雁南飞、雁鸣湖效应,发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耕山致富大会战,完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年度目标任务。发挥梅县金柚的品牌优势,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建设嘉禾现代农业园等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抓好水车绿色健康渔业示范区和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新培育“三品”认证农产品18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乡镇农产品检测站全覆盖,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引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中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着力推进金柚、水稻、茶叶等主导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建设农业服务超市,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壮大一批“农超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50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经营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