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杨家林 刘斌:寻找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

2017-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刚刚在思考,考古人的贡献是什么?我们自己觉得做了很大贡献,但是真正关心.知道考古的人还是不多.我们要了解一下在没有考古之前,神学对人类的认

我刚刚在思考,考古人的贡献是什么?我们自己觉得做了很大贡献,但是真正关心、知道考古的人还是不多。我们要了解一下在没有考古之前,神学对人类的认识。中国有女娲造人,西方圣经中有上帝造人的传说。1650年爱尔兰主教圣经的夹缝中记载,上帝造人在公元前4004年,推算非常精确。

说明距今300多年前人类对我们的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是这样的概念。直到19世纪以来我们才知道地球产生于46亿年前,人类起源于300万年前,因此这时才算开始了解我们所在的星球和人类历史,其中考古学做了很大贡献。

近代科学和考古学对我们最大贡献就是让我们走向真实,让我们无限接近真实客观世界的可能。考古学就是走向真实之道。我们考古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就是我们的前辈用了极少的人力、财力,建立了上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尤其是商周之前的史前史。

可以说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一个过程。这都是近百年我们为数不多的考古学家们完成的工作。于是我们今天每个人才能越来越清晰地知道我们所在的时间的坐标、空间的目标和文化的坐标。

那么考古之道究竟是什么?《大学》里面有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考古之道就是我们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放在一个大的时空框架当中去理解世间万物。所以不学考古学的人可能不太会有世界长河、时间长河这样一个概念。

我也觉得公众考古确实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良渚经常接待各种参观者,尽管他们中不乏很高学历者,但对于眼前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不太关心、了解。所以我觉得把考古学变为公众的认识、政府的认识,才能够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或者说我们全民、政府能够有意识地保护文化,才能有意识地继承传统。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良渚。杭州所在的C形盆地,大概是1000平方公里左右。发掘表明,在距今4000年左右大禹治水之时,这里确实发生过大水,洪水把整个杭州盆地1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淹没了。

地层上黄色的区域,就是现在水田、稻田下面的洪泛层,其下面黑色区域就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时期的堆积。广富林文化之后被洪水淹没了之后,这个地方就一直没有人居住,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慢慢的人多起来。

我们之前对这个被掩埋的历史知之甚少。2010年发掘茅山遗址时,我们在20公分厚的广富林时期龙山时代的地层下面发现良渚时期的水稻田。从杭州区块来讲,现在从良渚旁边流过的苕溪虽然在杭州的边上,但是它是长江流域太湖水系的一个主要源头,也一直是我们今天杭州抗洪的一个重点,每年只要连续下3天的暴雨,水就肯定要漫上了。

余杭在传说当中被称为“禹航”,有很多的历史传说都说,这是大禹治水航行时登岸的地点,在绍兴还有大禹陵。

春秋战国、汉代都在杭州地区留下很多的墓葬。再后来良渚区域内,有著名的沈括先生的墓葬以及他写的《梦溪笔谈》。到了宋代,良渚古城所在的地方也叫瓶窑镇,有很多烧窑的窑址,此地烧窑的窑址与宜兴地区相似,一直延续到清代。宋代时这个地方烧制的瓶子都叫“韩瓶”。

被洪水淤积层所覆盖着的良渚文化水稻田

余杭地区和湖北天门长久以来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陆羽是天门人,但是他在良渚边上的径山寺出家,并在那里写了《茶经》。到元代时,这里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寺庙,有很多元代的造像,而且还有《普宁藏》,还有大藏经专门的一个版本。

这个地区被洪水淹没之后就罕有人至,到汉代时也是荒山、荒地,因为这边是水路交通,所以高地上更没有人。到解放后良渚古城的这个位置,就变成一个果园,是杭州市民政局安置劳改犯的一个地方,所以能够保留到今天是有偶然性的。

我们今天获知的从距今5300年到4300年这样一个真实来源的良渚文化,实际上它是经历了一个非常长远的过程。四川金沙遗址出土了良渚的玉琮,从这个玉琮的玉质和雕刻工艺来看,都可以证明它是良渚时代制作的,而金沙遗址后期——商代的器物也是按照这个来仿制的,说明当时已经有“文创”产品了。

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苏州的一个窖藏里面出土的良渚玉琮是被当作玉料切掉的,当时并不认识良渚文化5000年前出的东西。南宋官窑里边有玉琮似的瓷瓶,说明南宋时期肯定有关于良渚玉器的收藏。

乾隆皇帝喜欢玉器,所以很多人投其所好,他收藏的良渚玉琮上面刻有他自己的诗。他认为玉琮是周汉时期轿杆子上面的一个装饰。伴随真正的考古学传入中国,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开始了第一次发掘。

一直到1959年,良渚文化才得到命名。玉器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出土,但是直到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的第一次发现,玉琮、玉璧和良渚的陶器在一个墓葬里出土才开始真正的认识到良渚时期的玉器是4000多年前的。

实际上,真正对良渚文化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在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江苏吴县张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以及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发现,才真正认识到良渚文化是一个非常发达的文化。

到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我们才开始知道那次洪水事件,包括后来2010年发现的茅山稻田都加强了我们对洪水的认识。所以在考古工作中,我常常觉得我们就像一个站在局外的观众,或者说我们就像一个导演,我们知道之前未知事情的来龙去脉。

良渚文化 玉琮

良渚文化除了陶器之外,玉器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而且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双重代表,反映了一个以神权为纽带的文明模式。良渚文化的神徽图案在整个太湖流域非常的一致,是当时“一神教”的重要表现。

我想人类早期应该普遍存在巫术,根据巫术的理解,人和某种物质接触会产生一定关联,这是我对良渚玉器产生这种造型的认识。我认为良渚时代是一个宗教和巫术混杂的时代,良渚玉器系统的产生,主要是对于神像的表现,还有对巫师和神权的掌握,以及巫师要把自己装扮成神,就是跳大神的样子,作为神的代言人的样子,这就是良渚玉器系统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时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产生了一个共同崇拜的神,它的造型和很多玉器造型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比方说良渚比较普及的是所有首领头上都要插一个装饰,通过梳子将其别在头发上,整个上面的装饰就是神像帽子的部分。

这个帽子插在巫师或国王的头上,这应该是一个神的代言人的概念。这个冠状饰也可以做成各种造型,大部分没有纹饰,个别有镂空加阴刻。良渚文化里面还有非常重要的权杖设计。除了钺本身之外,钺上面像小船一样的装饰,也和神像的帽子设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看到冠状饰是人像帽子对折的造型,之所以做成这样的造型,我认为是钺的出土位置一般在左手,刃部朝向前面,在前方观看钺像冠状饰或帽子对折起来的形象。《史记》中记载,武王伐商的时候,就是“左仗黄钺,右秉白旄”这样一个指挥形式,“钺”字完全就是钺的形象加上王的象形字。

林沄老师的《说王》里面专门论述了钺跟王的关系,王是由钺字转化过来的字。也就是说在5000年前设计权杖的时候,除了象征王权之外,还在权杖的上面带了一个神的帽子,具有君权神授的意思。

良渚最著名的重要法器就是玉琮,是神像的一个载体。反山1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琮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神像玉琮造型的来源,就是用分节表示帽子跟兽面部分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件,在神像的两边都有鸟的形象,鸟的身体部分就是神像凸起的眼睛,我认为这种鸟是神的一个载体。

良渚的玉琮经历了从圆到方、鼻线加高的一个演变过程。我们考古能够知道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在良渚晚期的良渚人后代并不太知道玉琮原先的样子。玉琮后来被用到天圆地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概念中,实际是用了良渚玉器后期的概念,而良渚早期的圆形玉琮,主要还是一个神像载体的概念。

良渚比较重要的还有头饰——三叉形器,它作为男性首领的头饰是良渚文化所特有的。而玉璜则是作为女性首领生前的装饰。玉璧,在良渚文化早期并不重要,是可有可无的,像瑶山这么重要的墓地就没有出土玉璧。反山较大的一个墓出土了54件玉璧,这些可能是根据原料的质地和获取原料的原因来做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装饰品,手镯、玉管之类,还包括非常讲究的玉带钩,上面刻有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