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知潍县做官

2018-0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板桥知潍县做官郑板桥是我国清朝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他带来千古留名的就是他的艺术作品,而实际上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做过官,并且还是一位清官,在他的治理下,他管理

郑板桥知潍县做官

郑板桥是我国清朝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他带来千古留名的就是他的艺术作品,而实际上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做过官,并且还是一位清官,在他的治理下,他管理的地区可谓百姓富足,生活良好。下面来介绍下郑板桥知潍县的故事。

郑板桥画

郑板桥在山东的潍县做过知县,这就是郑板桥知潍县的关系。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郑板桥在潍县的时候却做出了巨大的成绩。郑板桥调任到潍县的时候,那里正在闹灾荒,百姓已经到了生死边缘,人们甚至易子相食。

郑板桥奉命来到这里后,实施了很多政策,他首先开设粥场赈济灾民,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但是受灾人数太多,于是郑板桥又召集受灾的人修筑城池和水利,再用他们的劳动换取粮食,这样不但加固了城防,还解决了流民问题。

同时他查处那些趁机作乱的人,保证了当地社会的稳定。粮食不够他就请城中的富户开仓赈粮,如果有人不从就逼迫这些为富不仁的人交出粮食或者将他们的粮食扣押。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平稳度过了灾荒。

而他在为政上处处为民所想,在很多方面都帮助过老百姓,所以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为人正直惹怒了上级,于是只好称病辞官,就此不再做县令。当地的百姓非常尊敬郑板桥,知道他走夹道相送,甚至有人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为官,无奈上级施压。最终郑板桥辞官而去,但是他在这里的功绩却被百姓记住,代代相传。

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故事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的著名话语,也是正板桥先生著名的书法作品,全文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计较自己是否会“吃亏”,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福兮祸所依是一样的道理。

郑板桥《吃亏是福》书

关于郑板桥吃亏是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一直在洪江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去销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搁浅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将亏损。

就在这个人非常着急的时候,汛期却到来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按期到达了。而到了以后发现别人都卖完了,这时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筑,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不但没有亏本,还迅速销售一空,最终赚了一大笔钱。

郑板桥的这位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郑板桥,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于是当时就写下了这句名言。这就成为这句著名话语的来历。

不管这个郑板桥吃亏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现在的很多人,还认为这句话为经典。这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郑板桥的这个经典书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的同时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郑板桥如何爱子

郑板桥爱子说的是他疼爱他晚年才德的儿子小宝。郑板桥五十二岁的时候才有儿子,取名叫做小宝,就是像他的宝贝一样,他很喜欢小宝,但是没有过度溺爱他,而是好好地教育他,教他做人的道理。

郑板桥爱子图

郑板桥在外地做官,不方便带上小宝,就把小宝留在弟弟郑墨那里,由弟弟代为照顾,郑墨知道小宝对于哥哥意义非凡,就对小宝很好,小宝有时候会欺负附近的小孩,还称自己的父亲是大官。后来郑板桥知道这件事情,连忙写信给郑墨,说的是我不惑之年才得到小宝这个孩子,我很爱他,但是爱比教育更重要,意思就是请弟弟严加管教,不能放纵他。

后来小宝带在郑板桥身边亲自抚养,有年正好闹饥荒,家家都没有多余的粮食,小宝一直嚷着饿,小宝的妈妈就把一家人省下来的玉米窝头给了他,小宝很高兴拿在手里,还没来得及吃,在门口的时候看到有个小女孩也是饿得不行,看见他手里的窝头就两眼发光,小宝想都没想就把手里的窝头分些给她,郑板桥正好看到这一幕,非常高兴,表扬了小宝。

郑板桥临终的时候,叫小宝到床前,让小宝去做一个馒头给自己,等小宝做好馒头回来,他已经去世了。小宝放声大哭,突然看到父亲为他留下的字条,上面写的是做事的时候不要怕流汗,吃东西要吃自己的才能心安,自己的事情靠自己,靠天靠地靠其他人帮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郑板桥爱子并不是一味的溺爱,他在宠爱和教育之间把握的非常好,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明智的父亲。

郑板桥喜欢咏竹

郑板桥和竹有不解之缘,他喜爱画竹,画竹时间长达四十年,几乎大半生都在画竹,大多数人认为他画的竹子被是史上画得最好的。

郑板桥《咏竹》图片

他写的《画竹诗》说的就是他四十年来从不间断地画竹子,每天都要去思考如何画竹,后来终于明白,要画好竹子,就要去繁杂的叶子、只留下清瘦的竹子枝干,画到竹子不再只是形象像竹子,而是表现出竹子独特精神的时候就成功了。

郑板桥喜欢咏竹,有好几首流传于世。他笔下的竹子是君子的代言植物,有的谦和有礼、有的舍己为人,比如《篱竹》描述的就是竹子的叶子和竹竿都是绿油油的,用竹子来当篱笆比用荆杞更好,如果正好有竹子就用竹子做篱笆吧,自己能做到就靠自己,不需要麻烦他人。

郑板桥咏竹的诗歌中最出名的是《竹石》,写竹子扎根在青山之中不肯放松,还把岩石都破开了,经历了很多的磨练仍很坚韧,不管多大的风都吹不倒竹子。赞美竹子的坚定、不为强势所动摇和弯曲,人也应该像竹子一样,不畏强权,不对生活妥协。

郑板桥爱竹爱了一辈子,自己的性格也像竹子一样强硬,有首咏竹写的就是自己七十岁仍然画竹子,竹子越是长在乱石中越是笔直,他把挺拔的竹子画得像悬崖峭壁一样笔直。晚年的郑板桥很落魄,只能靠卖画为生,即便这样他也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没有对权贵势力弯腰和屈服。

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郑板桥是古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及书法家。郑板桥在年轻时就已经名满天下,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有点活佛济公的味道,他的“怪”中有几分真诚、幽默,也有几分酸楚。当他看到贪官污吏被游街示众时,就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以此来吸引百姓,借以警世醒民,奉劝大家做人要勤政廉洁。那么如此之怪的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呢?

郑板桥雕像

关于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江苏人,祖籍是在苏州。郑板桥生于康熙年间,自小受家人的熏陶,开始习书学文,较大后跟随名师研究学问,可谓是一大才子。而清朝时期的社会环境特别适合郑板桥这样的文人发展。因为清朝特别是康熙时期是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郑板桥的发展似乎没那么好,他困顿的时候甚至以卖画为生,以此来维持生计。

不过他扬名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甚至都同康熙皇子做了朋友。而且有意思的是郑板桥是康熙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这在当时也是一大趣事。郑板桥还做过两任知县,在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清廉正直,非常得民心,是当时有名的清官。郑板桥六十一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据说当他离开的时候,当地百姓全部出城相送,并且为他建造生祠。此后,郑板桥往返于兴化和扬州之间,以卖画为生,广结天下有识之士,谈文论道。而这段时期也是是郑板桥书画流传最广的时期。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指什么

开宗明义,首先来说一下六分半书的意思。其实“六分半书”指的就是郑板桥所创的书法字体,被世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将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作出这种介于楷隶之间,但是隶又多于楷的字体。由于隶书又被为“八分”,所以郑板桥又戏称自己所创的这种不是隶又不是楷体的字体为“六分半书”。

板桥的画作

其实在郑板桥的书法创作中,大部分是以题画诗的形式而被广泛熟知且流传于后世的。而郑板桥的这种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将书法的技艺与诗与画融合在一起,又显示出独特的美。郑板桥的作品,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其才华,其风采,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板桥六分半书有着它自己的特征。板桥的字不止是将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而且又以行草的笔法在书写。不仅如此,在他的字中,还掺入了画兰画竹子的笔法。有一首诗曾夸赞板桥写字如兰,作兰如字,下笔自成一家。可见当时郑板桥的字画在文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就连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这样说郑燮的字——是结合了真、草、隶、篆四种书体,但是又是以真、隶为主的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式书体,并且在这种字体中,又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字。

从郑板桥六分半书就可以看出来,板桥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拥有大胆进行自我创新的意识的人。他的作品就像板桥的为人,不拘泥一格,自由而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