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的生平 熊希龄:投身慈善教育的民国总理

2017-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清代翰林,北洋总理,离归作庶民,熊氏宦途难展志;幼园稚子,社会遗孤,教养成英杰,香山慈善永留芳."这是后人纪念近代慈善教育之父熊希龄的一副对联.上联所说的正是

“清代翰林,北洋总理,离归作庶民,熊氏宦途难展志;幼园稚子,社会遗孤,教养成英杰,香山慈善永留芳。”这是后人纪念近代慈善教育之父熊希龄的一副对联。上联所说的正是熊希龄的前半生经历:因支持维新变法,被清廷革职“永不受用”,后成为民国总理;下联中提到的香山慈善,指的就是熊希龄为京畿一带的水灾孤儿而办的香山慈幼院。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

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的一个理想国:孩子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完成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的生活。他的这个理想家园,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熊希龄为了这个家园,捐出了全部家产,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不与袁世凯为谋辞去总理之职

熊希龄(1869年——1937年),字秉三,自号“双清居士”,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据传,熊希龄六岁时便“闻一知十”,《三字经》只用了三四天便背得滚瓜烂熟。因为禀赋出众、好学深思且勤奋过人,他被誉为“湖南神童”。

湖南的书院较多,而改变熊希龄一生的,是一所名为沅水校经堂的新型书院。该书院以经史为治学之根本,对词章、舆地、农政、河渠、兵谋兼而习之。在这所书院,熊希龄眼界大开,除了经史学问有长足进步之外,他特别钟情于历史与舆地,这种修养最终成为他建功立业的基础。

1894年,熊希龄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最终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这一惨痛的失败,让熊希龄从信赖清政府的迷梦中惊醒,他很快转入了要求改革政治的阵营。1896年,熊希龄给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他本人随后也正式投笔从戎,被张之洞委为两湖营务处总办。

1897年,熊希龄与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他又参与创设南学会,创《湘报》,以推动变法维新。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等为撰述。宣传“爱国之理”、“救亡之法”,倡导变法维新,尤其注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历史和社会学说。

《湘报》的新闻取向直接引发了包括张之洞等大员与湖南守旧派对熊希龄的不满。戊戌政变后,《湘报》被迫停刊,熊希龄也被革职。后来,熊希龄被湖南巡抚赵尔巽提携,并在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时,经赵尔巽之推荐出任参赞。

辛亥革命前,熊希龄到东三省主管财政。辛亥革命后,他由奉赴沪,渐次拥护共和并加入联合会。1912年4月,熊希龄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7月辞职,旋任热河都统,次年被举为进步党名誉理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任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