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状元词人张孝祥 张孝祥的诗词作品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观月张孝祥<观月记>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去家张孝祥.这篇文章写于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是他在知静江府.广西南路经略安抚使任

观月张孝祥

《观月记》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去家张孝祥。这篇文章写于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是他在知静江府、广西南路经略安抚使任上被免职的的时候,他从桂林悲伤,经过洞庭湖的时候,在金沙滩停留了一段时间,观赏月色,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收录在他的《于湖居士文集》当中。

张孝祥雕像

我们来大概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一共分为了两段。先来看上段::月亮在中秋之夜是最明亮和动人的,而在靠近水的地方赏月更是别有一番趣味。而在靠近水的地方赏月,最好是一个人去,而这个靠近水的地方如果正好离人群也比较远,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有时候事情往往不会遂人愿,中秋之夜有时候也是没有看不见月亮的,而且在城郭宫室这种地方,又哪里去找靠近水的地方呢?这样的地方应是远离人群聚居地,十分空旷幽静的地方。如果真的有这样奇怪的人,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自行走到达这样的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而我心在的金沙滩,不久是满足以上条件的地方吗?

然后是下段:我大概在八月的时候曾经去看过洞庭湖,那时候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照射出来就好像在白天一样。而金沙滩就是在洞庭湖内,这里绿草青葱,四面都被水所环绕,离最近的陆地都有几百里的路程。我把船停在了岸边,然后独自一个人向前行进。我看见沙子像黄金一样闪亮,湖面像玉盘一样纯净。我就好像置身在仙境中。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滩赏月的情景。

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欣赏,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这样一幅绚丽的画面,让人不禁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张孝祥六州歌头

《六洲歌头·长淮望断》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隆兴元年即公元1164年。在前一年,南宋大将张浚率领的南宋北伐军遭到溃败,于是朝廷中的主和派趁机将淮河前线的防御全部撤掉,然后向金国求和。张浚在此时召集抗金义士向当时的皇帝宋孝宗上奏议和,但是遭到拒绝。当时的张孝祥正留守建康,他即痛恨金人的猖獗狂妄,又悲愤于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在一次宴会上,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词作。

《六洲歌头·长淮望断》

该词一共分为了上下两阙。我们先来看上阕:伫立在漫长的淮河便极目远眺,观塞上野草丛生的是广阔的荒原。北伐的征途已经消散了,但是寒冷的秋风依然在吹,边塞上一片静寂。我凝神注望,心情十分低落。想起当年中原的沦陷,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结果;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边和泗水边,在弦歌奏响的礼乐之邦,早已变成了一片血腥。和敌军隔河相望,还有他们的前哨据点。看到他们夜间出去打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了整个平原,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惊。上阙主要写的是江淮地区宋金对峙的情景。

然后是下阙:想起我腰间的弓箭和匣子里的宝剑,只是白白地遭到了虫蚁和尘埃的侵蚀污染,满腔壮志得不到施展,就这样任凭时机流失,时光流逝。光复汴京的希望已经变得越来越远了。朝廷正在推行礼乐用来怀柔敌军。穿着冠服乘车的使者,奔驰在路上,实在是让人羞愧难当。相传留在中原的父老乡亲,一直盼望朝廷的仪仗来到此处,使得行人也可以来到这里,但是一腔忠愤,和怒气只能倾洒在前胸。下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难以收复中原地区的悲愤和羞愧,也表达了对朝廷一味求和的不满。

张孝祥 状元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自从隋朝创建了科举制度以来,无数学子的理想就变成了有朝一日能够榜上有名,甚至是高中状元。状元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头衔,要获得状元这个名号,必须要先后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行。可见要考取状元有多么艰难,但是总有一些人,天赋异禀,而且读书刻苦努力,状元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书法家张孝祥状元之名就来得就不是很困难。

张孝祥雕像

能考中状元的人绝对有不一般的天赋,张孝祥自然也不会例外。据史书记载。他小的时候展现出了自己非一般的天赋,据说只要他读书读过一遍之后便不会再忘记,而且那时候他就可以写出一篇千余字的文章了,堪称天才儿童。在1147年即他十六岁的时候,他通过了乡试,迈出了考取状元的第一步。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就通过了会试,这离张孝祥状元之名已经十分接近了。

在1154年,张孝祥参加了殿试也叫做廷试,这是在大殿上由皇帝监考的最终考试。但是当朝的丞相秦桧为了确保他的苏子秦埙能够高中状元,在暗中做了手脚,他先是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而且事先把考题泄露给了秦埙。而张孝祥在考试的那天晚上喝酒喝多了,导致第二天头脑没有完全清醒。但是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张孝祥最终以自己的发挥征服了监考的宋高宗,并被他亲自定为殿试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之名,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则只得到了第三名。

张孝祥状元之路看似出现了一点波折,但是最终还是以完美的结局收场,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真材实料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惧怕那些阴暗肮脏的手段。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张孝祥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这首词借洞庭湖夜月的景色,抒发了自己高洁忠贞的品格和豪迈洒脱的气概,其中也夹杂了作者当时遭遇贬斥的悲凉心情。这首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其中“念奴娇”是一个词牌名,而“过洞庭”才是这首词的真正名称。

《念奴娇·过洞庭》

全词一共分为了上下两阙。我们先来看上阕的内容:洞庭湖和青草湖相互连接,呈现出一片浩瀚无垠的景象。在这个中秋即将到来的时节,竟然连一丝微风的痕迹都没有,这是玉的时节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像明镜一般的湖水,载着我这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倒映出他们的姿态,书面上一篇明净澄澈。我体会着万物的孔明吗,却不知道如何描绘出来与君分享。上阕通过描写湖水、明月、银河等景观,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高洁志向的心意。

然后是下阙:我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来一直徘徊在岭海之间,胸襟却仍然像冰雪一样纯净。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衣物,心情平静地在这广阔浩淼的湖水中泛舟而行。就让我捧着西江清澈的流水,细细地斟在由北斗星所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物都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船舷,独自放声高歌,已经忘记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下阙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豪迈雄壮的气魄以及想要遗忘遭遇贬官的悲愤的心情。

浣溪沙张孝祥

《浣溪沙·洞庭》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和书画家张孝祥所做的词。纵观全词,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已经构成了一幅境界开阔幽静深邃的山水画面,显示出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留恋。该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的时候,在从知潭州即现在的湖南长沙调往荆州即现今的湖北江陵并兼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在经过洞庭湖时所写下的。

《浣溪沙·洞庭》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所写的主要内容:从湘江走到尽头百年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便是重重叠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十分安宁,就连穿透旌旗上的飘带都纹丝不动。在水湾处红色的寥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一样,而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渐渐深了,停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住了稀疏的星星在水面上的倒映。

纵观全词,我们没有看到太多的词人情感的流露,整首词几乎就是在描写词人所看到的景象。而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非常巧妙的。词中并没有写洞庭湖多么广阔浩淼,而只是大概讲了一下湖的广大,而且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种情景。全词把描写对象集中在了湖水、夜空和山峰之上,通过描写这三者构成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山水画面。作者在这首词中更多的是流露出一种寄情于山水中的情感,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比如说词的最后一句“夜凉船影浸疏星”,就令人遐想连篇,含义深刻。

张孝祥的这首词是他写景的代表作品,值得我们后人反复吟诵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