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善军衔 【张良善目前军衔】张良善个人简介
妻子下葬的那天,他穿上军装,戴上军功章,给爱人和孩子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跪在坟前,他的泪水夺眶而出:“桂丽,我对不住你,更对不起我们没有出生的孩子,尽管没有见到他,我也给他取了个名,就叫‘来生’吧,来生我再报答你的恩情!”
他去买了两袋水泥、一些沙石,要亲手给妻子立个墓碑。伴着悲伤和愧疚的泪,墓碑做好了。还没刻完碑文,他得知营里要往阿里送一批战备物资。当时,前往阿里的道路已被大雪封住,这时闯阿里,必须挑技术最过硬的司机。张良善主动请缨,他说,我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爱人的悼念之情。
他又一次征服了这条路。从山上下来后,他在妻子的墓碑上亲自刻下了碑文。在爱人去世后的几年,每次上山前,他都要到她的坟前去坐坐,几年下来,妻子的坟前被他踩出了一条小路。从山上闯下来后,他在妻子的墓碑上亲自刻下了碑文。
没过几天,一封亲戚来信差一点再次击垮他。他妹妹在老家病故,老父难以承受失了儿媳又失女儿的打击,痛苦万分,哭瞎了双眼,不慎从楼上摔下,把腿摔断了。张良善欲哭无泪,但他知道自己除了战胜不幸,没有别的选择。他背着墓碑,把它立在了妻子的坟前。他觉得,这墓碑显出了莽莽昆仑才有的份量。其实他明白,妻子的墓碑早已立在了自己的心里。
英雄现状
张良善是人们心目中真正英雄,他的故事在整个高原甚至全军流传已久。他是坚毅的“昆仑卫士”,在阿里驻守近三十年。在高原恶劣的环境气候下,忍受着孤独与艰辛,冒着严寒和酷暑,上百次穿梭于被称为“死亡之路”的新藏线。
他就是曾经的“红旗车驾员”、“西北军营十大杰出青年”、“高原模范汽车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张良善。张良善现任阿里军分区装备部部长,虽然离开了方向盘,但仍然为高原运输做着默默无闻的服务与保障工作。在荣誉与光环渐渐远去的时候,他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他信仰并坚守的“阿里精神”却始终不曾褪色。
“过去我们确实是受了这么多罪,现在就努力把服务保障工作做好,让驾驶员们少受点罪。我也充分理解驾驶员的难处和艰辛。驾驶员遇到什么困难,都尽量想办法解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解决。”现任阿里军分区装备部长的张良善说。
从汽车营调离后,张良善先后任军分区装备科长、县武装部长、军分区装备部长。但无论职务如何变迁,为兵服务一直是他不懈地追求。
让他最为自豪的是,“这几年搬掉了两座山。”
第一座山,是他在装备科长任上时搬掉的。当时军分区没有汽车修理队伍,也没有汽车修理工间,车坏了只能到地方修理厂修理,“这样特别费钱,因为地方修理厂毕竟是为了赚钱。”先是培养人才,把战士“送出去”学习;再是锻炼队伍,开展岗位练兵。就这样,他迅速组织起来一支精干的专业汽车修理队伍。
队伍有了,更棘手的事摆在张良善面前:没有场地。他找到司令员,“司令员把手一指,说‘你看,营区里没有现成的空地,你要干就在那里想办法。’于是营区边上的一座山就到我手里了”。张良善笑着说。搬山,说干就干。张良善带着工兵连进入“阵地”,每天十台挖掘机,苦干了150多天,硬生生地把一座长150米、宽105米、高7米地山头夷为平地。
“这下不仅有了修理工间,连器材库都有了。”张良善说:“这个结果司令员也没想到。”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座山搬起来就容易多了。“土方挖了4.2亿立方,比第一座山土方量大得多,但时间仅用了3个多月。”担任装备部部长以来,张良善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2003年4月,军分区投资55万元修建民兵武器库围墙,不少包工头得到消息后揣着红包找到他,要求承包工程,都被他严词拒绝。他知道部队需要花钱搞建设的地方很多,就主动建议军工自建。得到军分区张司令员同意后,装备部购买了打砖机和水泥,他带着工兵连加班加点挖地基、拉沙石,在地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半月的劳动,仅花费18万元就完成了任务,为部队节约经费37万元。
2008年4月,在修建军分区地爆器材库时,他严把质量关,对不执行合同水泥标号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推倒返工。地方包工头找到他说:“张部长,不能再返工了,工程已经赔本了。”说完塞给他了一个厚厚的信封,张良善断然拒绝:“你们偷工减料,工程不合格,必须返工。你要赚钱,我要做人,原则问题我决不让步,山上部队建设不容易,我们建一代工程,要负几代责任。”毫无商量的情况下,包工头只好把不合格的工程推倒返工。
在机关工作以来,每年他都用2个月时间下边防进行装备检查,手把手地传帮带。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库室进行检查,晚上熄灯后他还要到库室再进行一次检查,既保证了库室的安全,又保证了各种器材堆放整齐有序。
在山上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他中午从不休息,总是在办公室处理业务和学习。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照射,他患上了过敏性皮炎,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甚至严重化脓感染。 医生对他下命令:不能再上工地了,这样下去很危险。他总是笑笑说:“坐在办公室,哪能搞好装备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