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朱智贤、林崇德的幼儿心理发展观

2017-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陈鹤琴。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心理学得到了发展,50年代,在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影响下,着重探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向问题。

60年代是发展心理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儿童早期、学龄期及青少年时期的研究,涉及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

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批判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起了积极作用。在理论上探讨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问题等。

朱智贤(1908—1991),字伯愚,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专长发展心理学,主张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等问题。1962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教材──《儿童心理学》。

林崇德(1941—)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是我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心理学家,是朱智贤的儿童发展理论的有力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主要研究的是发展心理学,侧重的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同时,也十分重视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最可贵的是,他能够把他的智力的一些理论广泛地运用到我国的一些基础教育当中去,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的《肯特日报》把他与美国当代大教育家斯波克(B.Spock)相媲美。

一、朱智贤的发展观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朱智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在心理学界争论已久,在教育界及人们心目中也有不同看法。朱智贤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首先,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朱智贤认为,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有关内部矛盾的具体提法,国内外心理学界众说纷纭,国内就有十几种之多。

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朱智贤的提法,这是因为他提出的内部矛盾中揭示了这个问题的实质,他初步解决了“需要”理论、个体意识倾向理论、心理结构(原有水平)理论等一系列的问题。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发展如何?向哪儿发展?朱智贤认为,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从学习到心理发展,人类心理要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还提出了一种表达方式: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教育要求的难度问题。朱智贤提出,只有那种高于主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如果苏联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阐述心理发展的潜力的话,那么朱智贤的观点则指明了挖掘这种潜力的途径。

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

朱智贤还指出,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出年龄特征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当然,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在中外发展心理学史上有过不少,但像上述那样统一的、系统的、辩证的阐述,还是第一次,它为建立中国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朱智贤经常说,认知心理学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行为主义强调儿童行为发展的研究,我们则要强调儿童心理整体发展的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他发表《有关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他反对柏曼(Belman)单纯地以生理作为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反对施太伦以神系演化作为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反对皮亚杰以智力或思维发展作为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

提出在划分儿童心理阶段时,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矛盾或特殊矛盾;二是既要看到全面(整体),又要看到重点。这个全面或整体的范围是什么?他认为应包括两个部分(即认识过程和人格品质)和四个有关方面(即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生物的发展、动作和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朱智贤的观点在当时为我国心理学界广泛引用,不少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写了论文,加以发挥和阐述。

70年代后期,朱智贤主张心理学家学好哲学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观点及系统科学(也包括“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理论)的理论。在他的一篇《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的论文中,反复阐明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其主要观点如下。

(1)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他指出,人以及人的心理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自动控制系统。为此,在心理学,特别在研究心理发展时,要研究心理与环境(自然的、社会的,特别是后者)的关系,要研究心理内在的结构即各子系统的特点,要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要研究心理活动的组织形式。

(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在对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进行具体研究之前,常常由于研究的时间、被试、研究人员以及研究装备等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类型。因此,在研究中应该系统地分析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常规研究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研究,等等。

(3)系统处理结果。心理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心理的质与量是统一的。因此,对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既要进行定性分析,又要进行定量分析,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朱智贤多次提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中国的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我们深入下去研究。”

他指出,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他说:“中国儿童与青少年,与外国的儿童与青少年有共同的心理特点,既存在着普遍性,又有其不同的持点,即具有其特殊性,这是更重要的。

只有我们拿出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才能在国际心理学界有发言权。”他主张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研究,也就是说,他不仅提倡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而且积极建议搞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主张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

二、林崇德的贡献

林崇德继承和发扬了朱智贤的理论观点,与朱智贤相比,林崇德更注重实证研究。他从实际出发,对朱智贤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实验论证,而且,他强调对实验研究加以理论概括,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个体思维和智力发展的“三菱结构模型”理论,并十分注重将抽象化的理论为实际服务,在全国26个省市建立了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实验基地。

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发展心理学的人才培养,先后培养了50余位发展心理学博士,为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专著,就是他主持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七五”教育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科研成果的结晶。林崇德在长期深入教育实践从事教改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对美国杜威和苏联赞科夫(Л.

В.Занков)等国际心理学界有关智力与能力理论的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地分析自己所获得的第一手实验材料,提出了中小学智能发展与培养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教与学的活动,学习与发展的研究简史和研究方法,智力与能力的本质、发展特点、个别差异的训练途径,中小学生数学与语文的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的特点和培养,全面发展与整体改革等问题。

这是我国在自己实验基础上,总结出学习与发展理论的第一本专著,对于培养中小学生心理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概括还在《教育的智慧》、《教育与发展》等著作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