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女主播李梓萌的成长故事
【历史秘闻】央视女主播李梓萌的成长故事
“当你把自己身上的个性张扬出来的时候,你就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是不断地在修正中磨炼出来的。”
——李梓萌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女主播李梓萌不仅高挑、漂亮,而且性格开朗、幽默,一双笑眯眯的眼睛更是迷人。她不仅新闻播得好,歌也唱得好,多才多艺。
在父母和老师的启蒙中爱上播音专业
坐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台前的李梓萌,清秀的脸庞,给人一种高雅的美感;清脆的声音,传递出内心明快的节奏。她身材高挑,足有一米七五高,呈现着时装模特般的风采。在央视2009年举行的首届CCTV杯女职工风采大赛中,参赛者众,其中有女记者、女播音员、女主持人、女技术人员、女行政干部……李梓萌凭着秀丽的容貌、窈窕的身材、高雅的风度、端庄的气质,艳压群芳,夺得冠军。
1977年,李梓萌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里。她从小就长得漂亮可爱、聪明活泼,父母都视她为掌上明珠,小心地呵护着她。每年的春节,是小梓萌最快乐的日子,父母带她剪窗花、吹气球、贴对联、挂年画,把家装点得很喜庆、很温暖,也很有文化味。父母还给小梓萌买新衣、发“压岁钱”,那情景让她感到很幸福。为了让小梓萌开阔眼界,父亲带她去南国的海边,眺望滚滚波涛、点点渔帆,踩着松软的沙滩捡拾五光十色的贝壳,与翩翩飞翔的海鸥嬉戏,小梓萌高兴得像一只小鸟,叽叽喳喳欢叫着。父亲教她在海水中游泳,她害怕,父亲鼓励她要相信自己,找准感觉,很快就能学会了——父亲的话,给幼小的李梓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岁那年,李梓萌进入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小学读书。在学校里,她有幸分在沈阳市最好的语文老师蒋秀英任教的班里学习。上语文课时,蒋老师除了教阅读、写作,还经常给同学们讲《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鉴赏力,蒋老师还教学生们朗诵唐诗宋词,这对李梓萌以后从事播音工作帮助很大。小梓萌聪明好学,成绩相当好,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成了她的强项。到小学六年级时,她已经展露出自己在演讲、主持、写作方面的才华,蒋老师就推荐小梓萌去参加各种比赛,鼓励她全面发展自己。李梓萌没有辜负蒋老师的希望,经常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小学毕业后,李梓萌考入了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后来又进入东北育才学校学习。在中学里,李梓萌是同学中的活跃分子。每逢有文艺演出,她不仅当主持人,还表演节目:唱歌、朗诵、舞蹈……这些活动给了她很好的锻炼。学校里有个播音室,起初只是播报通知和广播体操乐曲,后来改成了学生广播台,李梓萌和几位普通话讲得比较好的同学成了广播台的学生播音员,轮流播音。李梓萌热情高,她将学校的一些好人好事写成通讯,在学生广播台播出;加上她播音时语音流丽,声情并茂,她主持的节目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这为她后来走上新闻播音岗位打下了基础。
考进北京广播学院深造
1996年7月,李梓萌以辽宁省专业分数第一名的成绩,如愿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
李梓萌一进学校就发现,她的同学中,很多人都跟她一样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彼此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学期下来,那残酷的竞争使她感到优越感似乎不存在了,在学习上有点缺乏信心,情绪也有些沮丧。她给父亲写信,倾诉心中的困惑和苦闷,父亲来信鼓励她: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找回自信。父亲还说,他相信自己的女儿不仅是优秀的,将来会更加优秀。父亲的勉励给了李梓萌信心。她开始冷静地省察和分析自己:虽然自己的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或多或少还有点东北口音,她下决心将那点口音去掉。为此,她从头开始复习汉语拼音,对一些声母、韵母每天都要反复练习。早晨6点半,有些同学还在被窝里睡大觉,她已经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小树林里开始练声了。除认真学习专业课外,她勤奋学习播音知识,揣摩播音技巧,还选修了相关的学科,加强各个方面的修养。课余时间,她买来大量的课外书认真阅读,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国际时讯》节目首位主持人
在临近毕业前的半年,李梓萌幸运地进入中央电视台播音组实习。她是个有心人,不仅虚心向邢质斌、罗京、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等央视著名新闻播音员学习,还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播音实践结合起来,因而进步较快。到实习后期,她已开始参与央视《文化报道》栏目的播音工作。
李梓萌是幸运的,在她毕业前,一个机会已经出现在她面前。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人们希望了解到更多的国际信息。因此,2000年中央电视台决定开辟一档全新的资讯栏目——《国际时讯》。该栏目要求主持人必须从传统的播音风格中跳出来,不仅要把稿子播报出去,还要融进自己的观点,甚至要像讲故事一样通过自身形象和肢体语言把某种特殊的感觉表达出来。
喜欢国际新闻的观众很多,如果这个节目主持得好,主持人很快就能打开知名度。消息一传开,中央电视台内部就有人向领导提出想来主持这档节目,一些省级电视台也有主持人想来应聘这个岗位,一些高校新闻播音系的毕业生也加入《国际时讯》应聘者的激烈竞争中。
经过笔试、复试、面试的“三堂会考”,李梓萌以脱俗的个人形象、清新的主持风格,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她向往的中央电视台,成为《国际时讯》节目的首位主持人。当李梓萌坐在演播室里以清新的格调播报国际新闻的时候,立即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观众喜欢李梓萌都是从她那独树一帜的播音风格开始的。播《国际时讯》时,李梓萌总是略微倾斜地坐在播音台前,风度优雅,表情自然,语言轻松,观众们感觉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在娓娓讲述国际上发生的许多新闻和异国风情。李梓萌说:“我一直寻找着一种个人的独有的风格,做播音这行,不能只当一个传声筒,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进一步的加工,把它真正变成‘我的新闻’,只有这样,从自己口中播出的新闻才能有一种人情味儿,能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这种主持风格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回忆起在《国际时讯》栏目组工作的日日夜夜,李梓萌感慨地说:“从主持《国际时讯》的第一天开始,《国际时讯》的制片人和主编就对我字字叮咛、句句嘱咐,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时时提醒、刻刻勉励。可以说,如果没有《国际时讯》给我锻炼的机会,没有播音组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没有领导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没有观众对我的支持和宽容,我也不会是现在的这样。我感激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我的工作、我的人生都有一定的启发,帮助我成长和成熟。”
走上《新闻联播》播音岗位
主持《国际时讯》节目的成功,让李梓萌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随后,她又主持了早间新闻节目《朝闻天下》。这是一档由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组合成的节目。当观众早晨起床,一打开电视机,就可以从这档节目中看到昨夜今晨国内外的重大新闻,还有许多主流媒体的最新内容、社会新闻和重要评论。但对李梓萌来说,主持这个栏目并不轻松——她每天必须在凌晨4点起床,无论天气状况如何,都要准时赶往电视台,然后化妆、备稿,与导播沟通,做好一切准备后按时播出。每天如此,工作非常艰辛,但她乐在其中,毫无怨言。有了主持《国际时讯》节目的经验,李梓萌很快就胜任了《朝闻天下》的主持工作,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为她后来走上《新闻联播》岗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2006年开始,由于新闻滚动播出量的不断增加,许多观众写信或打电话要求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增加一些新面孔,使节目更有活力。加上邢质斌等老播音员接近退休年龄,培养《新闻联播》年轻播音员的工作自然提上中央电视台的议事日程。
《新闻联播》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金牌栏目”,从1958年5月1日试播到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最初播出的都是简单的新闻。1976年3月29日,全国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创办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成了会上提出的一项主要内容。同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向全国多个省、市电视台传送信号,《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开始试播,当时以外景片与播音员口播结合播出,播音员一般不出镜,新闻播出时间约为十分钟至十五分钟左右。1980年,中央电视台将国际新闻组合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时间也增加为三十分钟,在每晚的20点播出。后来由于增加了文体节目和电视剧的播出,《新闻联播》又改成每晚19点播出。几十年来这个节目一直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据说外国政府首脑甚至一些情报部门,都把《新闻联播》节目当做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由于节目重要,对《新闻联播》播音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中央电视台(1958年至1978年5月1日称北京电视台)最早的也是第一位女播音员是沈力,她是1958年进台的;1960年2月,十八岁的赵忠祥成为第一位男播音员;1960年9月,又招了一位女播音员吕大渝。直到1974年上半年,只有三名新闻播音员,邢质斌进台后成了台里的第四位新闻播音员。后来又增加了李娟、杜宪、卢静、罗京、李瑞英等一批新闻播音员。可见,要成为《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是非常不容易的。
经过中央电视台领导和播音组的综合考核,2006年6月5日,李梓萌与康辉搭档,出现在《新闻联播》的节目中,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新闻联播》播音员。走上这一重要岗位后,李梓萌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心中的压力更大了。因为这档节目是直播的,在直播前的几次演练中,她一直找不到感觉,耳边总是听到否定的声音,心情也难免沮丧起来。她给一向信赖的父亲打电话,父亲让她像小时候在海边学游泳时那样“找感觉”。那一天,离正式播音只有两个小时了,李梓萌去演播室配合工作人员进行调光、调音等准备工作。当她坐在播音台前非常放松地说了两句时,一旁的制片人突然说:“对了,梓萌,就是这个感觉!”李梓萌的心中豁然开朗,自信从容地完成了第一次《新闻联播》的播出工作。
由于长得漂亮又时尚,观众称李梓萌为“美女主播”,认为她主持文艺类节目会更出色。李梓萌说:“我是学播音专业的,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组织上让我主持什么节目,我就会干下去,并争取干出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