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和鲁迅季羡林陈寅恪吴宓的关系
钱钟书和鲁迅
提到钱钟书和鲁迅,我们都知道这两位大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大文学家,因为钱钟书和鲁迅都是研究领域相同的,可他俩在工作上却没有交集,一大部分原因都归结于钱钟书。
鲁迅雕像
因为钱钟书对和他一个时期的名人都有过评价,当然评价大多都是消极的,像鲁迅就是其中一位。在一场大会中,钱钟书作为领导发表讲话,开头就提到了鲁迅,他委婉的说名人不需要称赞,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就是他对鲁迅有别样的态度。钱钟书和鲁迅几乎没有交往,提到鲁迅也是在写给其他的信中说到,其中钱钟书主要强调的是鲁迅的文章中竟然对自己的妻子一个字都没有提过,钱钟书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指鲁迅在人格的一些缺陷。由此可见,钱钟书和鲁迅是两位没有交往的人。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们两人的性格与交友方式的不同。
钱钟书和鲁迅,更多的是强调的钱钟书对鲁迅的看法,因为钱钟书不擅长写小说,写出的故事总不能很新颖,于是他就经常借助生活的例子找灵感,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总能让读者找到现实生活中的模型,其中有一些例子就是鲁迅的原型,加上钱钟书擅长讽刺他人的写作,自然鲁迅在钱钟书的笔下也逃离不了讽刺的意味。所以可以总结钱钟书和鲁迅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那个时期的名人,专长也很相同。但他们之间没有很多的交往。
季羡林 钱钟书
季羡林和钱钟书几乎生于同一时代,两人只相差一岁,他们都是著名的文学大师,还是清华大学的校友。
季羡林图片
季羡林的头衔有很多,比如东方学大师、文学家,语言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甚至被后人称为“国宝”。钱钟书是作家、文学研究家。两个人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从情理上来讲,我们很容易把同时代的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人,还是学长和学弟的关系,就应该彼此认识或者相互仰慕。但事实上,季羡林和钱钟书的交集是很少很少的。
两个人虽然都是大师,但是大师也有不同的境界。钱钟书交往的对象,多是学界前辈或者后生晚辈,很少见到同辈的名流。再加上二人的品性不同,季羡林让人有很“入世”的感觉,而钱钟书淡泊名利,是一个真正生性恬淡的隐者。所以他们交往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让他们之间产生联系的人应该就是陈寅恪了。陈寅恪是季羡林的老师,著名的历史学家,但才高八斗的钱钟书却曾经批评陈寅恪的学问太琐碎了。这让季羡林非常不满,他说钱钟书根本不懂历史。季羡林和钱钟书学术研究的方向不同,学术上有争执是很正常的。但是季羡林对钱钟书写的《管锥编》评价就很高。不过他们的联系可能也就仅限于此了。
虽然季羡林和钱钟书没有什么交集,关系算是比较生疏,但是也没像传说的那样恶劣,他们只是学术之见不同罢了。
钱钟书陈寅恪
钱钟书1910年出生,1998年去世,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陈寅恪1890年出生,1969年去世,中国现代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钱钟书陈寅恪两个人在中国现代都有着十分响亮的名声,虽然在一个时代,但是两个人是熟识的可能很低。
陈寅恪图片
钱钟书和陈寅恪两人相差二十岁,都是名门出身,都在文学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让人赞叹的是,两个人都精通多国语言。钱钟书在文学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中西方的文化他都了解,不管是古典的文言文,还是现代的白话文他都精通,不仅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写下的代表作更是震惊海内外。相比起钱钟书,陈寅恪虽然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学者,但是这是比较具有戏剧化的是,他没有一张文凭,和钱钟书一样,陈寅恪也曾经出国留学,但是他没有等到毕业就因为脚伤返国了。
钱钟书是在清华大学毕的业,在他进校之前陈寅恪曾经是清华大学的导师之一,但是他们在清华并没有什么联系,之后两个人在西南联大还一起教书做过同事,但是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两个人并没有直接的往来,应该都只是彼此听说过而已。两个人的共同点还不仅如此,钱钟书和陈寅恪都曾经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批斗,但不同的是,钱钟书最终挺了过来并成功平反,而陈寅恪虽然之后也得到了平反,但是本人却在那场革命中被害身亡,十分凄惨。
钱钟书陈寅恪两个人都是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但最终的命运却大不相同,而从目前得到的资料中只能得出两个人是互相欣赏的,但并没有进一步的深交。
钱钟书 吴宓
钱钟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十分的聪慧,在那个时候被称为“民国才子”。钱钟书年轻的时候,有些许恃才傲物。1929年,钱钟书考进了清华大学的外文系,成为了吴宓的得意门生。
钱钟书(左)和吴宓(右)照片
钱钟书的英文成绩一直很好,他在考进清华大学的时候就是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进入的。所以在清华大学上课的时候,钱钟书从来不做上课笔记,听课还不是很认真,但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以后,钱钟书永远都是第一名。因此作为老师的吴宓自然十分喜欢这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钱钟书。
但是他们两人的好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在钱钟书毕业后与夫人一起留学英国时,向老师吴宓寄去了一封信,就是这一封信,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这一封信其实是一份书评,题目叫做《吴宓先生及其诗》。为了怕老师发怒,钱钟书还特意写了封信说希望老师不要发怒。
不过吴宓在看到了书评之后,还是大怒。并且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该文内容,对宓备致讥诋,极尖酸刻薄之至。”但是更令吴宓难过的是钱钟书将他曾经深爱过的女子比作年华已逝的卖弄风情的女子,这使吴宓伤心到了极点。
书评里其实不仅仅只有这些东西,在书评中,钱钟书这样描述吴宓:“他不断地鞭挞自己,当众洗脏衣服。”“他实际上又是一位‘玩火’的人,像他这种人,是伟人,也是傻瓜。”这种嘲讽吴宓的句子到处都是。但是吴宓的心胸十分的广阔,最终还是原谅了这个冒犯他的学生,还竭尽全力的挽留钱钟书留在清华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