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龙丹妮 李宇春呛声龙丹妮 解密天娱总裁“超女教母”龙丹妮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一家以偶像和粉丝起家的公司,"十岁"的天娱做了一系列跟粉丝经济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事.首先,它联合一系列青年艺术家于2014年12月3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明天

作为一家以偶像和粉丝起家的公司,“十岁”的天娱做了一系列跟粉丝经济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事。首先,它联合一系列青年艺术家于2014年12月3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明天的派对》艺术展。其次,天娱还举办“2014全球青年文化峰会”系列活动,其中就邀请了诞生于加拿大的“全球青年文化之声”,让时代华纳、福克斯和迪士尼等大公司竞折腰的朋克Vice(Vice是一个展示青年朋克文化的知名平台)。

地下丝绒、Vice,与天娱?看起来有点不搭—这正是天娱想要的。在2004年因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而诞生的天娱传媒公司,在自己的第十个生日时,给中国的广大青年来了点儿不一样的东西。

改变“天娱”气质

现任天娱总裁,是做综艺节目出身,在2009年接管公司的龙丹妮。最初“超女”的模式正是源自于她。龙丹妮到天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与整个公司气质无关的业务全部砍掉。“比如说一些政府的活动。”

龙丹妮的到来没有改变天娱的本来特征:偶像与粉丝工业。在她看来,青年文化总绕不过“偶像”二字,而她对偶像的认知也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从产品本质来说,偶像工业与其他工业并无不同,都是制造一个产品然后去消费,从这个模式上来说,天娱不会有改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最早我们认为‘偶像’仅仅是一个人,然后觉得可以是一首歌或者是一个作品、一部电影,将偶像延伸为一种外化概念,最后,我们将它变成一种偶像精神。所以天娱十年,也是对‘偶像’这个词有认知过程的十年。”

龙丹妮并不否认天娱是一个粉丝造就的公司。而同时,天娱也是一个造就偶像的公司。

天娱生产偶像,却并没有将偶像当成纯商品对待—剥去“偶像”的外壳,天娱更看重这些年轻人的自我认知与成长。李宇春迷上摄影,天娱帮助她成为“偶像”朴树和周迅的摄影师。曾轶可想要写书,天娱帮助她出版,并将其作品推介给韩寒,在他的作家平台上发表。魏晨迷上时尚,天娱给他空间研究设计,并将他送到纽约以及巴黎参加时装周。

龙丹妮认为,“偶像”的形成,就是一个“真我”的形成。“团队和偶像自身都要清楚,艺人什么时候学会表达真我,他才会真正成熟。而实现真我会有两个结果:成为super star,或者小众到没有市场。”但在龙丹妮看来,这都不重要:“身处娱乐工业,我最重要的体会是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总想着把一个艺人变得超级全面,或者只是通过几个月的舞台将他放大成超级明星。做艺人并不等于可以拥有金钱与名声,而是找到本我的一个过程。”用龙丹妮自己的话说,平时她跟艺人基本不打交道,但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她都鼓励他们尽管去做—只要不影响彼此的合约基础。

向影视业进军

虽然是选秀出身,但现阶段天娱的重点已经转向影视业。龙丹妮观察到,电影院的平均观影年龄为21岁。

“现在电影院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年轻人的社交场,他们以电影为桥梁,约会、交友、互换感受。这跟在互联网上是一个概念。随着电影技术日益深化,以及电影院周边环境的日渐完善,未来中国的电影院会是一个年轻人的大型社区。” 龙丹妮发现,对于年轻人来说,电影院是一个用来透气的地方。“在电影院里的感受,是你在家里买不到的。除了日益强大的放映技术,还有在一个黑暗空间、在同一个故事之下,一两百人在一起共同经历的情绪共振—这跟一场派对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不能放开喝酒而已。”而这种“情感的共同经历”,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共鸣:“它会成为将所有人凝聚起来的一个纽带。对于渴望与同龄人聚集在一起的年轻人来说,在电影院看完一场电影,就像是共同经历了一段人生,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凝聚的团体。”

作为一家青年文化公司,龙丹妮认为,天娱不能够错过电影院,必须为这里的青年创造产品。

目前,天娱为出产的影视产品定下两个属性:第一,真诚;第二,作品范围广泛。“比如纪录片,独立影像,以及像《爸爸去哪儿》这种真人秀电影,我们都要去做。我们希望创造出更加色彩缤纷的世界。”尽管目前天娱投资的《小时代》《爸爸去哪儿》均回报颇丰,但对龙丹妮来说,电影市场依然很现实:“全中国一年下来也就50多个礼拜,50多个礼拜的周末你能上几部电影?人们看到的往往也只是成功的例子,我们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这里面花费的心血、精力是没法跟别人说的。”但天娱依然想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概念的影视梦:“现在面对电影,特别像十年前刚刚开始做综艺节目的那种状态,觉得自己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几乎每年都可能创造一档新节目。因为市场基本空白,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别人没做过的。”但是相比综艺节目,电影更残酷:“它是一个让你直面结果的市场—票房大赚,或是惨败,瞬间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