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情爱画廊 张抗抗:汉语是充满生命力的活体

2017-05-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在9月19日举行的2017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上,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张抗抗在主旨演讲中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在9月19日举行的2017丝路文化发展论坛上,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张抗抗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有关“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和创新表达,可拓展的内容极为丰富。汉语文学的创新表达,除了新颖的故事构思、新型的人物塑造之外,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语词的更新。

“千年的丝路通衢,是真正意义上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穿越’。”张抗抗指出,古老的汉字通过语词的重组,淘汰业已消亡的旧词,不断激活汉语强大的生命力。语言的发展变化,正是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成为今天的“丝绸之路”译介传播汉语的新课题。而“网路”时代的“丝路”,不同民族的语言需要互相学习、借鉴,更需要深层沟通和相互理解。

以下为张抗抗演讲全文:

汉语是充满生命力的活体

张抗抗

有关“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和创新表达,可拓展的内容极为丰富。正如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十九世纪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在后来一百多年时间里,逐渐被中国及周边国家延伸充实,最终固化为一个充满美感和想象空间的汉语词语。

丝路的源起、承继、成熟,是不同族裔交换经济成果的贸易史,也是异质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在遥远的秦汉时期,山高水远路途艰险,没人知道沙漠的尽头是什么,大海的彼岸在哪里。

欧亚大陆的草原绿洲和城市,中间隔着茫茫沙漠戈壁海洋,驼队与商船不仅是探路者、输送者而是意味着道路本身,每一天每一步都是向死而生的冒险。柔美的丝绸与干旱的沙漠、香醇的茶叶与荒凉的草原、精美的瓷器与粗粝的戈壁——以上这些词组,在“前丝路”时期,它们几乎毫不相干:丝绸与大漠、茶叶与戈壁,如同冰火两重反差之大,相互拒斥剧烈碰撞。

但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磨合,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地中海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和埃及。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曾经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丝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相互影响最终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

所以“草原文化带”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而是丝路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那一条条看不见路基的无路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几千年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

我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杭州,我我的外婆家德清县,则是江南“丝绸之乡”的原点之一。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的写作者,也作为中国曾经那个封闭僵化年代的亲历者,对于开放包容的“丝绸之路”,怀有天然的亲近感与好奇心。

千年的丝路通衢,是真正意义上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穿越”。尽管,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两河”的交汇点已然模糊,但我们仍然可以辨析出那些曲曲弯弯的河道,如何生生不息地朝着太平洋大西洋或北冰洋奔腾。文化的渗透必定是双向的,中国古老的文明之所以保持了生机勃勃的活力,是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量吸收了外来文明。

全世界所有的文字系统几乎全都是拼音文字,唯有中国的汉语是表意文字,字形字意千古不变,但重新组合之后就可以产生出新的词汇。

例如“葡萄”,这是汉代从西域引进的新物种。后来以葡萄为词素,逐渐构成了“葡萄酒”“葡萄干”“葡萄糖”等新的语词。汉语在成长过程中,对汉字影响最大的是佛教,印度文明东传到中国之后,汉语对应佛学的那些专有名词,例如罗汉、菩萨、佛陀、菩提、皈依、净土等,“有史以来”首次被创造出来。

汉语新语词无须重新造字,只须重新组词,文字的翻译即语词创新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汉语文学的创新表达,除了新颖的故事构思、新型的人物塑造之外,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便是语词的更新。古老的汉字通过语词的重组,淘汰业已消亡的旧词,不断激活汉语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热词,例如“给力”“雷人”“众筹”“颜值”“爆棚”“创客”等,有些来自港台日韩语等外来渠道,有些由中国本土民众自创的社会方言、民间语文组成,其中很多新句型和时髦语的“梦幻组合”一夜走红。

现代信息社会的跨地域、跨时空属性,决定了互联网传播的快速便捷,已成为新语词、新语句、新用法的重要语源基地。

汉语是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活体,各种新语词的流行令人目不暇接,例如“表情包”“卖萌”“酸爽”“秒杀”“灌水”“弱爆”等,具有强烈、简洁、生动传神的表现力、反讽的趣味性和模糊性、夸张的新鲜感,其中有很多新词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

对于那些健康的网络词语,应持有兼收并蓄的胸怀。二十世纪末互联网传播之初,海外汉语界便重组了“网路”这个新语词,网路意指网上的路径与通道,与大陆的“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生动形象,故而一直沿用至今。

“网路”时代的“丝路”,除了高铁、飞机及海上运输的物流,更重要的是用卫星和光纤输送信息。不同民族的语言需要互相学习、借鉴,更需要深层沟通和相互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正是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成为今天的“丝路”译介传播汉语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