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的故事 姚桐斌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枚奖章就是追授给姚桐斌同志的。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足金所制,重量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突出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奖的特征。中心的五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既象征了中华民族精神,又象征了坚不可摧的国防,众志成城,捍卫祖国的主权;橄榄枝则表达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深远意义。
奖章背面署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一九九九年九月”。奖章为绶带佩挂式,也可插挂于钛金质地的背板上摆放。
背板描绘了“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原子弹爆炸蘑菇云、火箭发射架、东方红一号卫星和研制人员欢呼雀跃的组合场面,将奖章与背板图案自然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奖章的设计思想。奖章还配有红木外盒及江泽民同志亲笔签章的证书,整体显得庄重、华丽。
姚桐斌(1922—1968)是我国杰出的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1945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他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黏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准不高,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材料研究所的起步也只有一台显微镜和12个大学生。
1962年他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领导和指导了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他一生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由于姚桐斌对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贡献,曾获颁“全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姚桐斌被追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表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曾经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献出一生的科学家。
如今这枚奖章已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技强国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凝聚了我们对老一辈国防科技工作者深深的怀念与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