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吴晓青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2009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工作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2009年2月18日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新春伊始,两会前夕,我们在这里召开2009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会议。刚才,我们向获得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奖的单位和同志颁了奖,并向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授了牌。借此机会,向获奖和授牌的单位和同志们再一次表示祝贺,向出席今天会议的科技部领导、各地环保厅局、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地环保科研院所、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当前环保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进一步开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8年工作进展
2008年是令人终生铭记的一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经受了重大灾难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无比悲痛和沉重压力,也共同见证了环保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共同体味了举办奥运、发射卫星的巨大喜悦。
在这一年里,我们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推动环保科技各项工作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了新的进展,在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有了新的突破,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途上有了新的提高。
(一)成功发射卫星,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管理技术手段
经过十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9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环境一号卫星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各地环保部门的同志们在现场或通过电视一起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
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致信祝贺,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希望各有关单位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继续做好卫星在轨测试、业务化应用及后续星论证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其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一号卫星星座由国务院批准立项,具有大范围、快速、动态的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
此次发射的A、B星为中分辨率光学小卫星,是星座系统建设的第一部分。星座完全建成后,将与航空观测、地面调查等手段以及其他遥感数据资源相结合,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和服务网络,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国家环境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在环境卫星星座研制和地面系统建设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尤其是我部卫星筹备办的同志们攻坚克难、不辱使命,顺利实现了星座组建的第一阶段工作目标。2008年9月26日国家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楼奠基开工,年底已经基本封顶,今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目前,过渡期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已初见成效,并在太湖和巢湖蓝藻水华监测、汶川大地震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和影响评估、奥运赛区青岛海域绿藻浒苔动态监测等环境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向国务院上报了遥感监测结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以环境卫星的成功发射为标志,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
(二)围绕减排重点,进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科技含量
2008年是减排攻坚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全力以赴,为推动减排任务的实现作出了应有贡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中将三河、三湖、一江、一库作为重点,确定了覆盖27个省区市共200多项示范工程项目,将全面提升我国水体污染物削减与治理能力。
环保公益性项目中安排了《造纸行业全程降污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途径研究》等19项课题7000万元,开展总量控制与减排技术方法的研究。国家为进一步削减太湖流域污染负荷,发布了造纸等13项含有特别限值的排放标准,并公布了太湖流域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范围和时间。
针对钢铁、有色、农药、轻工等减排重点行业,组织筛选了70多项污染减排重点技术,发布了17项排放标准和6项清洁生产标准。
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和先进技术示范目录,为污染减排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加快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步伐,联合商务部、科技部开展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区等三家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减排措施。山东省针对南水北调工程发布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提出了治、用、保的治污策略,使南水北调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重庆、辽宁、河南、天津、浙江等地针对当地污染严重的特色行业发布了地方排放标准,为削减当地污染负荷提供了支持。江苏、上海等环保部门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工作。
黑龙江省制定了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建设试点达14家,使一批污染集中排放区改造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去年全国有400多家单位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各地开展了80期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培训,共培训技术人员近万人,通过培训,有力提高了一线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为污染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队伍支持。
(三)全力保障奥运,为实现绿色奥运承诺作出贡献
为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全国环境科技力量共同开展了环境科技大攻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六省(区、市)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国环科院、监测总站等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共同攻关,圆满完成了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
特别是北京市环保部门在实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标准作用,先后投入8000万元开展了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等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了多次大型综合立体观测,模拟演练了“保障措施”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首都环境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实施了全国最为严格的23项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为控制机动车污染,部科技司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市提前实施了国四排放标准并制定了重型车、在用车、车载诊断系统等3项配套标准。
为解决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油气污染问题,发布了《储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
针对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在涉奥城市开展了臭氧监测试点工作,中国环科院、监测总站联合有关地方和科研院所开展了臭氧研究性监测,完善了有关评价技术规范,圆满完成了空气质量保障任务。生贤部长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对环境科技在奥运保障中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是继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后,全国环境科技力量进行的又一次大集结,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环保财富。
实践证明,广大环境科技战线的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四)科学应对灾害,为确保环境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去年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反应及时,处置科学,为确保环境安全作出了贡献。为应对50年未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我们及时组织编制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保护应对技术措施》并率先在环境报上全文发布,为消除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以后,组织制定了7项应急技术规范或标准,开展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研究,组织环保企业捐赠污染处理仪器设备,为国家应急决策、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物质保障。
清华大学、中国环科院等有关单位以及四川、陕西、甘肃等重灾省份的环保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不顾个人安危昼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攻克了次生环境灾害、消毒杀虫剂危害、饮用水源地监测、堰塞湖环境风险等一个个技术难题。
13个兄弟省份派出几百名环境科技监测工作者赶赴救灾现场,支援灾区的同志们,其他省份的同志们都踊跃捐款捐物,共同描绘了一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感人画卷,充分展现了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打硬仗、保障有力的良好风貌。
(五)实施三大工程,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创新能力基础
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实施环保科技创新工程、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等三大环保科技工程是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确定的重大举措。一年来,各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环保科技创新工程再创佳绩。国务院审议通过《水专项实施方案》后,全国各地环保部门、科研院所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工作。目前,已论证通过了32个项目、225个课题,其中2008年度中央财政投入4.
8亿元,启动21个项目、105个课题。同时,环保部门积极参与其他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科技重大专项,分别申报经费约2000万元和1.
4亿元。公益项目、支撑项目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共落实中央经费近4亿元。有48个项目获得2008年度环保科技奖,其中中国环科院牵头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与典型地区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科研投入,山东、陕西分别争取省财政支持3000万元和1000万元,围绕当地环保重点工作,开展环境科研和技术示范,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二是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成绩斐然。全年共完成123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行国家环保标准数量突破1100项。其中,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标准及铁路边界噪声标准修改方案,一揽子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环境噪声监管工作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规范和促进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地方环保标准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思路进一步明确、力度进一步加大。广东省建立了由省环保局立项制订、省质检局联合审查、省政府批准发布的地方环保标准职责分工和管理程序,理顺了环境标准管理体制。
河北、上海、山东分别制定了当地环保标准规划,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上海、福建等省市发布了一系列地方环保标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体系。辽宁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浙江组织开展了13项国家环保标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首个《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评估报告》,编制了火电、钢铁等13个行业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水泥、印染等19项工程技术规范,强化了环境技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有效地引导了环保产业发展。
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更新了政府绿色采购产品名录,新增5项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组织举办了国际环保展览、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等大型活动,与韩、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认真落实《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发布当地鼓励发展的环境技术和环保产品名录,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引导社会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六)落实以人为本,为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去年,国家加大了环境健康工作的投入,重点流域、区域环境健康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并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工作中,基于我部环境健康调查有关结果,有600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400万群众直接受益,其中近百个环境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村庄得到了重点整治。
为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部继续会同卫生部在沿淮四省政府和环保部门支持下开展流域环境健康调查,初步明确了部分癌症高发地区环境状况,筛选出了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提出了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思路。
完成了环境健康战略研究,初步构建了到2050年我国环境健康战略的框架,提出了战略重点、优先行动和保障措施。
环境健康基础工作取得进展,编制完成了化学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建立了环境污染相关健康损害案例数据库、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影响调查、镉污染区环境与健康调查等,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各地环保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工作思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陕西、河北、广东等地举办了环境与健康论坛,黑龙江省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本省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深圳市局开展了环境健康公害防治预案研究,积极探索多部门联动的环境污染危害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大连市局开展了内分泌干扰物、人居环境与癌症发病诱因等研究项目,为防治污染、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了技术支持。
部党组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在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中加强了科技司机构、职能和编制,在科技司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协调、新型环境问题风险评估等职能,明确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归口管理职责等,增加了一个处,4名行政编制,有力地保障了科技兴环保战略的实施。
总的来看,去年环保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这是各级环保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团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工作还处于爬坡阶段,环境科研经费、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等还比较薄弱,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适应环保事业发展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上,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2009年主要任务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和任务的关键一年。环保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环保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夯实工作基础,科学谋划思路,增强创新能力,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未雨绸缪,科学谋划“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
“十一五”已过大半,今年是实现环保科技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我们既要客观评估规划执行情况,又要及早谋划“十二五”工作思路。评估规划执行情况要实事求是,体现科技特色,分析总结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两年加快规划实施的针对性措施。
一是要全面总结分析科技规划确定的10个优先领域、33个重点主题和60亿投入的落实情况、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以及对环境管理的支撑情况等。二是要全面评估环保标准规划所确定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完整性,认真总结近年来出现的流域特别排放限值、标准族等经验做法。
三是要充分肯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首创精神,侧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研究规划的阶段目标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环保科技战略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动员各方力量,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积极研究环境保护新道路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丰富拓宽“十二五”环保科技规划思路和领域。
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国家和地方主要环境目标,找准阻碍国家和地方环保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中提炼出更加广泛的重大科技需求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提高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十二五”科技工作思路和科技发展规划对编制国家环保规划具有重要支撑和导向作用,希望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抗震救灾和中国环保精神,像举国办奥运一样,共同把这项事关环保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办好。
(二)健全体系,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
2009年是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要针对目前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严峻形势,面向污染源头控制、总量削减、达标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环节的科技需求,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污染减排环保科技支撑体系。
要全面开展污染物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开展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急需的污染源监测监控、信息交换传输、监测仪器设备、环境标准样品、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等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
特别要适应开展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和控制的需要,尽快制订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出台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开展污染防治技术调查评估,筛选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开发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高污染行业的污染物削减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三)力争突破,全面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
水专项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水污染防治能否实现重大突破。要按照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战略要求,围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水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水专项开好头、起好步、布好局,力争拿出突破性技术成果。
要通过实施水专项,搞清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水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开展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当前,专项组织实施处于非常关键的开局起步阶段,今年将有11个项目、118个课题启动实施。各地环保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大组织实施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为顺利推进专项实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按照国务院统一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构人员、保障条件和配套资金,切实把重大项目组织好、实施好。
(四)完善标准,提高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今年要在完善标准体系上下功夫,在强化技术引导中见成效。要全面评估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实施体系,完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更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按照科学、合理、先进、全面的总体要求建设新的污染物排放监控标准体系,加强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联动、配合,重点制修订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排放标准、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高排放控制技术水平。
要针对环境敏感流域区域制定特别排放限值,特别是要尽快启动三峡库区化工行业排放标准编制工作。监测管理职能调整后,标准工作更要加大监测标准、规范的组织制修订力度,一如既往地为监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要继续筛选发布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发布12-15项重点行业工程技术规范。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力度,开展污染治理市场化试点,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要继续扩大绿色采购产品种类,更新绿色采购清单。
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环保科研院所、企业、各类高校和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等,广泛开展环境科技成果推广活动。
继续落实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环保科普基地,研发推广环保产品和治理技术,创造更加富有成效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技术的整体水平。
(五)开展调查,为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支持
要按照理清思路、科学决策、把握重点、夯实基础、加强宣传的总体思路推进环境与健康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一是按照《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充分提炼和运用环境健康战略研究的成果,编制环保系统未来十年环境健康发展规划。
二是以大气环境与健康为内容开展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活动,会同卫生部办好第四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广泛开展理论和技术交流,提高社会各届环境健康意识,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扩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健康工作的社会影响。三是继续加强环境健康基础工作,组建环保部门环境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开展重点地区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状况调查,继续完善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淮河流域环境健康调查要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全面完成流域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完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向国务院提出结论报告。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下了很大的决心,投入了巨大财力,如果搞不好,不仅时间耽误了,财力损失了,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环保部门的形象,影响到环境健康工作的长远发展,出不了成果,我们将愧对国家与人民!
希望沿淮四省的同志们和项目牵头单位的同志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六)立足环保,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能力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是环保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根据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分工,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去年,部里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职能调整,明确由科技司归口负责。这项工作的基础很薄弱,比如哪些是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环保部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抓手是什么等问题,都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和研究。
要尽快成立部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制定并颁布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明确环境保护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今年要按照部党组提出的“夯实基础、立足环保、做大做强”的总体部署,理顺工作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强化归口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职责,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对外谈判,参与审核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展气候变化基础研究。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合力,初步打开工作局面。
三、提几点要求
(一)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环保科技机构队伍建设
今年是地方机构改革年。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科技工作的领导,在机构改革中,要把科技兴环保战略落实到加强科技、标准、技术等管理职能上,落实到加强科技机构队伍建设上,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科技管理任务的需要。
从根本意义上讲,经济靠科技,科技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通过环保人才培养规划,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科研人才评价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环保系统要多出院士级领军人才。
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鼓励年轻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超越,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扩大环保科技奖评选范围,对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实行奖励,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深化改革,提高环保科研院所综合竞争能力
目前环境科研院所整体能力相对较弱,相当一部分院所力量较弱,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差,还不能完全适应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仍然有一部分环境科研机构的工作游离于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之外,主要精力搞环评创收,而不是搞科学研究,有的甚至出现了违法腐败的问题。
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研究院所“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浓厚,项目层次和科研水平上不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环境科研院所做大做强的阻碍,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环境科学研究是社会公益性研究,环境科研机构总体上讲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今后环保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狠抓落实,加快进度。部直属、省及力量较强的重点城市科研院所,要通过重组、改造、整合,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
以环境技术开发和工程为主的应用型环境科研机构,包括部分省级和重点城市环境科研院所要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地市级环境科研机构除少数科研力量较强外,多数以环境评价、测试服务、科技咨询等为主的院所,包括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从事环境科技咨询业务的部分,原则上要转制为企业性质的环保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站所合一”的地市级环境科研机构应以监测业务为主。能否作为非营利科研机构取决于自身特点和当地环保工作需求。要通过改革,优化调整资源整合,使科研院所真正以科研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切实做大做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三)加大投入,夯实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基础
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舍得在科技上花钱。近年来,财政部、科技部在环境科技、标准等方面给予我部大力支持。各级环保部门也要紧紧抓住拉内需、保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增强环保科研院所的基础能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增强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要加强同科技、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和对接,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台站等大型科技基础项目,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野外实验提供物质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要抓好1-2个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公益性科研单位建设,建立省级环境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四)解放思想,不断开创环保科技工作新局面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们对环保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剖析总结,总体来看,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勇于开拓、思想解放,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些地方,个别同志不愿当马前卒,而甘为马后炮;有的满足靠政策吃饭,不愿意搞科研,不想出成果;有的同志工作没激情,思路窄、办法少,习惯于“文件套文件”,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环保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解放思想的精髓,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全靠解放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取得新成绩,还是要靠解放思想。
各级环境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创新,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突破狭隘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准确判断形势,清醒面对挑战,敏锐抓住机遇,把解放思想贯穿到各项事业尤其是重点工作中去,把它作为推动环保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破解环境难题的强大武器,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环保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同志们!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任重而道远,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努力开创环境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