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有多少 胡舒立:薄氏政治表演与文革有很多相似之处
备受关注的薄熙来违纪案,已经进入司法程序。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央纪委审查报告,决定给予薄熙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犯罪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在组织学习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相信对薄熙来严重违纪案的查处,对于纯洁干部队伍、遏制腐败蔓延、震慑犯罪分子,将起到积极而长远的作用。
从薄案官方报道来看,薄熙来具有违纪高官的一般特征。例如,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直接和通过家人收受贿赂;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像其他违法犯罪官员一样,薄熙来的贪腐活动有时通过其家庭成员进行,他的升迁道路也存在"带病"提拔问题,可谓边腐边升。
薄熙来的暴露也是被其他案件牵出,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薄熙来走向毁灭,背后的体制性原因也颇为相似:作为主政一方的高级领导干部,他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除上述共性外,薄熙来还具有一个在一般贪腐官员身上很少见的特点,那就是他善于利用现代政治传播手段来自我包装,博取民意,将自己装扮成"正确路线"的代表,因此戴上了别样的政治光环。特别是任职重庆以后,薄熙来以红歌开路,尽显"革命豪情",自我塑造成一个亲民爱民、嫉恶如仇的现代清官形象,也竭力赋予所推行的措施以十分强烈的政治符号意义。
他把中央政府出台的惠民措施包装成自己的德政,鼓励人民感恩,制造个人崇拜,当地竟然出现了以《薄熙来之歌》为代表的颂扬个人的文化现象,大有"文革"重现之况。
为了整顿社会和市场经济秩序,"打黑"是有必要的,也是正当的。但是,已经披露出来的大量事实显示,重庆"打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严重违反法律的行为,公权力恶性膨胀,侵夺公民权利,使"打黑"变成了"黑打"。与此同时,薄谷开来竟谋杀了一名外国公民,并获得"打黑英雄"王立军及一干重庆高级警官的枉法庇护,薄熙来本人也在罪案中"滥用职权,犯有严重错误、负有重大责任",并涉嫌违法。
铁的事实正是对薄氏政治表演的最大反讽,也表明他同一般的腐败官员相比有更强的欺骗性,而其无视党纪国法的实际行为只有更加嚣张。他的所作所为,一时造就了政治狂热为表、践踏法治为里的局面,与极"左"路线登峰造极的"文革"时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能不令人震惊和担忧。
回过头来看,从大连到重庆,薄熙来逐渐营造了一个庞大的权力网络,并建立起相应的商业利益网络。在这个复杂、庞大的网络中,他像一个领主那样呼风唤雨。他对待下属说一不二,乃至羞辱打骂,如同主子对待家奴;他对待百姓行愚民之实,进而寄望于后者的感激、膜拜和忠诚。
已经公布的事实表明,他的真实形象与其致力打造的清廉、正直的"好书记"形象完全相反,他以及他的家人已异化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人物。揭开其现代政治油彩的伪饰,我们看到的是封建残余的底色。
薄熙来事件并不孤立,而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在转轨的中国,对"一把手"的约束和监督仍存在巨大漏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与之相应的法治基础远未夯实。有此背景,加上薄氏本人骄傲自大的心理、不断膨胀的野心和贪欲驱使,使他最终走上了堕落的不归路。此事件的爆发,始于薄熙来与王立军矛盾公开化的"一记耳光",看上去颇为偶然,但或迟或早,如此"政治明星"的毁灭实乃必然。
薄熙来案后果严重,影响恶劣。在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此案进入司法程序,将有更完整的事实公之于众,使人看清其人其事的全貌。而此一事件的发生也是一个严峻警告,提醒我们必须时时提防个别野心家利用民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把中国引向歧途;而那种试图通过践踏法律、否定改革来回应民众关切、解决社会矛盾的"模式",是一条通向浩劫之路。
薄熙来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弊端和矛盾。人们迫切希望消除这些弊端,化解这些矛盾。执政党应当顺应这些要求,善于引导这些要求,把这些合理的要求转化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力。当前,必须坚定不移地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制度化,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殷鉴不远。薄熙来的堕落和毁灭提示我们,倒退没有出路,停滞也没有出路。只有把改革引向深入,才是惟一的长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