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兰国学 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中国制造扬帆起航 机器人发展驶上快车道
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中国制造扬帆起航 机器人发展驶上快车道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
工业机器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智能化发展趋势已日益显现。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家庭服务、医疗康复、安防救灾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智能社会形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当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广泛深度融合、产业系统升级、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演进的契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新高地,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工业机器人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关键性带动作用。在工业领域,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有力推动我国装备制造“走出去”。在服务领域,机器人有助于提升民众生活品质。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机器人在医疗手术、助老助残、卫生护理、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并且“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机器人已经站在了中国制造的“风口”之上,顺势而为,机器人产业就能飞起来!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5~2014年的10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2.9%。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1/4,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014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16900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2013年增长25%,考虑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增长76.6%。从具体企业看,超过85%的国内企业销售量较上年增长,部分龙头企业销量增幅近50%。中国工业机器人处于产业形成和快速发展期,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也开始形成一定竞争力。
发展机器人产业需从三方面下大力气
然而,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器人产品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发展机器人产业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实施非对称的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制定我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发布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把机器人技术对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特别是基础工业水平的渗透、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走中国特色的差异化机器人发展道路。工业机器人既受制于国内基础工业水平,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高端产能扩张,又受到巨大市场需求的强劲刺激。应在政府主导和产业投资双轮驱动下走集成创新道路,一方面通过国家战略开展工业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技术的联合攻关;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通过收购核心专利,并购核心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机器人从低端到高端的快速发展。
三是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鼓励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开展技术攻关,对近市场和远市场的科技开发活动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依托骨干企业或科研院所建设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机器人系统仿真测试平台和基于市场发育积累的数据中心,搭建机器人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原理验证、原型机测试、数据查询等技术服务,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