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智的老婆 陈昌智:环保产业不会重蹈光伏的老路【2】
记者:在各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的边沿地带,一眼望不到边的“垃圾山”,不仅给环保带来了压力,也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陈昌智:研究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的感受之一。垃圾处理现在看来绝对不是我们发展中的单纯的“垃圾问题”,应当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放到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高度上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
现在一般的处理是,将“垃圾山”用土层重新覆盖,经无害化处理后在上面修建郊野公园等,但这样仍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先焚烧然后再填埋,这样会大大减少填埋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同时垃圾焚烧发电也能够“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现实的困境是很多地方担心垃圾焚烧带来大气污染、二恶英超标等,焚烧场周边的居民抵触情绪很大。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燃烧后每立方米空气二恶英的含量不超过0.1纳克,达到欧盟的环保标准。建议国家修改标准,并向社会作出充分的解释,大力推广垃圾焚烧。
环保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全社会都要倡导垃圾减量、分类处理,使垃圾的总量降下来,尤其要倡导简单化生活,杜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耗的生活方式。
我们过去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环境问题,使我们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环保产业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让城镇化与环保产业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需要财政扶持政策驱动
记者:“十二五”期间,大部分省区市定下的环保产业目标都将实现成倍增长,其中最为保守的为翻倍,比如浙江、湖北、上海和河南,最具雄心的是安徽,环保产业将实现14倍增长。这引发很多人关注。大家担心环保产业重复光伏产业的老路,一哄而上,结果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于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您有何建议?
陈昌智:这是我在调研中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节能环保产业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在第一,为什么没有像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得到“一哄而上”的“待遇”呢?比如你讲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各地一哄而上,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的生产能力每年已经超过3000万千瓦,产能严重过剩;再比如新能源汽车,同样是一哄而上,去年调研时发现所到之省、市都把新能源汽车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
但是环保产业却没有这种“待遇”。虽然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发展的还算可以,但是规模还不够大、发展速度也还不够快。
我想这与环保产业的特点有关,因为与其他产业相比,环保产业的边际利润率较低,甚至无利润或者处于亏损状态,对GDP的直接贡献就比较小;而环保产业还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
这决定了环保产业需要依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这种特点使得它要发展就不得不花钱:垃圾填埋要选址、建厂,防滤液渗漏等要花钱;污水处理要花钱;大气污染监测、分析、治理也要花钱等等,这些钱只能向企业、居民收,向政府要补贴。也就是说环保产业直接形成的GDP少于其他产业,在我们非常重视GDP考核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当然没有更大的动力来发展这个需要财政扶持、政策驱动的产业。
现在大部分省区市制定了环保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希望在“十二五”期间本地区的环保产业有长足发展,我很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很期待看到长足发展的成果。正是因为我国环保产业整体上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才需要环保产业有一个大发展、快发展。当然,我要强调一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是盲目发展、重复发展、无序发展,还是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产业结构、优势领域、人才构成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环保产业发展领域。
记者:环保产业的产业链条长,投资回报周期也比较长,如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证这一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从何处来?是否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
陈昌智:发展环保产业,总体上应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管理监督、科技创新、试点示范、集聚发展和宣传培训等方法和措施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而企业要在充分了解、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同时,立足市场,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环保产业,进而促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扶持政策。包括:加大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尽快下放住建系统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审批,修订申请条件;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对策措施等。同时,要修订《环境保护法》,出台《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提高违法排污成本。
关于资金投入的问题。作为政府来讲,首先应该加快出台地方性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其次,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思路,重视解决环保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最后,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污染治理思路和做法,积极购买环境服务,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从北京的发展经验看,抢占环保产业制高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研发,支持成果转化,同时要有市场政策帮助扩大需求,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