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宪到赵普 从“五毛”到“公知”
最近,央视新闻名嘴赵普“出状况”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在各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法我觉得比较靠谱:赵普将还正在调查中的事儿在自己微博上捅出来了;赵普不是被“封杀”,而是被“停岗”一段时间。
如果确是这样,我觉得就是赵普自身的问题了,涉及新闻纪律与职业道德问题:怎么可以将尚在调查中的事儿捅出来呢?不合适嘛,央视对他作适当的处理,以示惩戒与警示,也是必要的。让他长点记性嘛:玩微博也是有游戏规则的,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这使我想起了当年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杜宪的事儿。据说他的弟弟在当年的6.4事件中怎么了。杜宪心情不爽当在情理之中,她私下里怎么宣泄都可以理解。但以那种方式出镜就不理智也不合适了:央视新闻联播毕竟是公共新闻平台、新闻公器啊!
虽然赵普与杜宪的作为未必有可比性,但却又有共同的相通之处的,那就是他们所涉行为举止都有悖职业道德。
我当然明白,对拙文表达,是会有争议的。这实属正常。
从“五毛”到“公知”
看到了京城一位女士新近发的一条微博,大意是说自己的老爸自从上网以来,渐渐从一个“五毛”(受党教育多年的正统人士)变成了一个有“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倾向的人士。既觉得这位女士以这种比喻调侃老爸很贴切很幽默,也很有情趣,更感慨网络的洗脑作用着实厉害:可以改变和瓦解一个受了一辈子正统教育和影响的人长期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亦即改变信仰与价值观。网络的作用及其强大的力量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至于“五毛”与“公知”各自的涵义,以及这种比喻的指向,相信诸位是可以意会的,所谓“心有灵犀”嘛。这里也没有必要和不宜做过多的解读。对此,相信诸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言蔽之: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不可以改变的东西。
又及。现在是一个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刚刚敲下上述文字,又在网络上看到一位作家对“公知”新的诠释:“公知不等于公彘”。“彘”者,古义“猪”之谓也。那么,则可将那个半白半文的“公知不等于公彘”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公知不等于公猪”。
这倒是,否则,如果“公知”与“公彘”可以画等号,那么,“公知”岂不可以去种猪配种站的干活了。当然,这虽说是力气活,却也很享受的,可谓“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不知一些“公知”对这种与“公彘”古今阴差阳错的身份错位意下如何?需要说明的是,这位作家对“公知”做“公彘”的引申,乃是对一位这些年来相当知名,享有“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之誉的风光人物的调侃与反讽。
而并非对“公知”的亵渎。
还应该说明的是,这位作家行文中在“公知”与“公彘”之间使用的是符号不等号。惜余愚钝笨拙,那个相等的两横杠之间拦腰一斜杠的不等号符号硬是不听招呼,支遣不动,故而只好使用汉字“不等于”代之了,惭愧。此处“又及”,便与上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就算一种调侃吧,还望诸位明察。当然,如果能从调侃中品咂出一些余音,那就是意外所得了,这就看诸位的悟性如何了。
附注:关中方言“知”、“猪”都念“zhi”。是故,“公知”与“公猪”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