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飞律师 AAA教育—专访《泰囧》摄影师宋晓飞
宋晓飞 摄影指导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专业毕业。主要摄影作品:《双食记》《斗牛》《星海》《杀生》《人再囧途之泰囧》凭借《斗牛》《杀生》分获第46届、第49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奖”提名。以下为访谈完整文字版:
喜剧的真实感比表现性重要当时正好我刚拍完《杀生》,《杀生》这个电影比较沉重,所以整个过程包括拍完这个电影心情一直都不太好。然后跟徐峥导演约了见面,他说有这样的一个电影,在饭桌上他给我讲了一遍,他讲的时候我已经特别开心了,我知道这一定会是一个充满快乐的电影。
那个时候,其实我也需要有这么一部电影,能让自己整个开心一点,所以我就跟导演说,我说你这个电影我一定要去拍。拍这个电影有很多设想,毕竟我没有拍过喜剧,可能第一部完全的喜剧风格电影,因为我自己属于摄影风格那种比较强的,表现主义比较强的那种感觉。
这个电影从开始我就要求自己,一定要克制,要克制它的那个表现性的东西,要突出它的真实感。因为这件事情,是两个人,非常真实的走过这一段旅途,只有让观众相信它是真实的,它会更有价值,所以真实感要显得要比表现主义要重要得多。
看完本子以后,更坚定了这个想法。纪录这件事情比表现重要。正因为从开始想好了就好办了,就怕是开始有点犹豫,要拍着去找那个拍摄方向,你就会发现很痛苦。这个是我一决定跟他们一起去拍这个喜剧,就我把自己风格很强的东西已经放下了,就是打算去高高兴兴去拍一个喜剧,给大家讲一个喜剧故事。
“张扬”与“节制”之间的把握但其实“节制”对我来讲是挺困难的,因为张扬这件事情,可以非常努力的去做,我只要跟自己挑战就行,你下意识的会把这个画面拍得夸张,或者非常表现,又或者你把一些你个人的情绪加进去。
因为这个戏不需要,所以这些方面都需要非常要克制。《杀生》在那么危险的一个环境,全是在那个大山里头,那机器得上下翻飞,到处跑。而这次我就经常感觉我的机器不需要动,这个戏也很少有移动。因为就像他们三个人在演一个话剧,我们机器就是一个单独的一个机器,你只要看清楚他们的表情,然后听清楚他们讲话,已经足够了。
这戏唯一跳出来的几个段落,比如大桥上的那个段落。那个时候太需要表现那份情感了,我要表现两个好朋友的分开,要让观众有一丝不舍的感觉,所以那个环境是跳离开的,在一个非常远的一个位置看,我需要看到一个地平线,两个好朋友,有一个人走了,只有那个段落是最直接在传达情绪的。
摄影的距离感其实,有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一个景,忽略掉人物,但是这个电影呢,它必须要强调这个人物,他这三个人缺一不可。所以真实感上这件事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就是我也跟他们,一起在经历这段旅途。每一天,我在那个环境里,看到这几个人的存在,人和环境,是贴在一起的,我其实是跟他们保持着一个,一个正常的、最舒服的,观众距离,来看他们所有的表演。
距离感什么意思,就是在《杀生》的时候,我会跟演员保持非常近的距离,我需要观众在那个距离下去看,有贴近他们的生活那种感觉。
这个戏呢他有他不一样的地方,两个人去旅行的这样的事情,第三个人的视角,他其实很不自然。就好像我们俩说话一样,离得很近你会不舒服,我也会不舒服。他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舒服的距离,去看这个整个过程,所以他的距离要比《杀生》要放得远,才是一个舒服的一个距离。
我拍黄渤拍了6、7年了,他所有的角度我都非常了解,经常他的表演让我非常想靠近,但是我又需要整个电影整个风格统一,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你需要保持一种语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
用摄影传达一种感受《泰囧》其实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从我开始说的方向要“真实感”,我这边要“节制”,所以没有过多的技术可以分享大家。《泰囧》的场景里基本上是实景,也是跟真实感有关,因为你在泰国,一帮中国人去搭景,你会跟环境不接地气的,所以实景多,基本上环境怎样,就是怎样,就好像让观众去泰国旅游了一下。
我们去感受到的景,这些景反射给我的一些感受,我也想让大家同时看到,看到他的温度湿度,是不是热,是不是潮湿,然后就是这样子。
就是我第一眼看到那个环境是一个什么刺激,我尽量把那种刺激带给观众。比如拜佛那场,我一进院墙吓一跳,哇这么长一串佛,所以我就想把这种感觉带给观众,所以我跟导演商量说开始我们拍摄的那个角度是看不到那个佛,直到我们知道王宝强需要一个一个拜过去的时候,“啊,那么长”。这就是第一感觉。
导演兼任演员,摄影如何配合 “导演的眼睛” “泰囧的第一个观众”这其实是一特别幸福的事。可以说是《泰囧》的第一个观众,我每天在现场,我是第一个看到这个故事的人,同时你想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就是一个导演的眼睛,然后我要替他看到整个这件事,徐峥和王宝强、黄渤,他们三个人非常聪明,三个非常好的演员,所以我在现场要做的事情,就是他们是不是让我快乐了,他们演得有没有意思,有没有打动我。
我经常跟导演说的就是,如果这个镜头没问题,它打动我了,我说导演这个非常好,我们可以拍下一个了,所以基本上是这样的,我其实是完全享受这件事情,因为我是第一个观众。
导演同时要兼顾的事情非常多,他要跟我商量调度,同时他要投入地去演戏,我有的时候我还会提醒他,有些镜头他会跟王宝强对手戏的时候,我发现你走神,我发现你在看他的戏,我也会提醒他。
总之这个对导演来说太难了,而且有非常大的压力。胶片与数字现在我们其实是在一个转型的过程,在一个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非常巨大的变化的过程中,其实我自己也在找,到底用什么样的一个方式,怎么顺应技术变化这么快的一个时代,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得学习。
每一个摄影师面临着无数的机器,而且更新的速度这么快。
前些年胶片摄影机的时候,它型号没有那么快,即使它改变了摄影机,但胶片是没有变的。所以现在这个环境下对每个人来讲,其实都是挑战,同时对我也是。《泰囧》其实是我第一次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片子,所以我也一直在学新的机器,它们有什么样不同的特点,配上不一样的镜头它又会怎么样,需要做很多实验。
电影本身它的诞生它就是胶片,现在变成数字了以后,对于摄影师来讲,这一定是一个很伤感的事情。在纪录胶片,到你看到的时候,那个过程它是一个非常有神秘感的一个过程。
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都是所见即所得。所以在这个里面,你要做一些很个人情绪、个人风格的事情就变得很困难,其实每个人现在都在找方法,我到底能拿它跟别人拍得怎么不一样?在技术上也是同样,你比如说胶片得时候,我们曝光,我们在现场看的那个监视器,只是一个分量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光学棱镜分出来的一部分光,给监视器的一个影像,那个影像和实际出来的影像完全不一样,所以谁知道呢,只有摄影师知道。
当出来的时候和我的想法一样的时候,我会很兴奋,因为那个过程它就是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现在变的不一样了。之前我们在技术控制上,摄影师和摄影师之间是有技术高低的,现在等于零了,大家同样一个起跑线,没有技术了。
《泰囧》中对设备的考虑《泰囧》是ALEXA为主。我们有两台ALEXA,一台EPIC,还有5台5D。镜头是用的库克S系列镜头,是因为想让它清晰度更高一点,从12mm一直到135mm定焦。《泰囧》当时是定好要用数字机来拍,我就在所有的数字摄影机里做一个衡量,我之所以选择ALEXA是因为它的记录方式出来的是log-C的文件,这个文件最接近胶片扫描出来的这个log-C,这会最接近我之前熟悉的流程的方向,我拿它的文件马上就能过DI了嘛。
而且我当时也没有时间去调查其他的机器,当然也有几款机器我也比较好奇,也想尝试下,现在我都在做实验,包括RED的EPIC什么的这些机器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样的,哪个方向是怎样,它可以做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你比如说拍撞车,在自由市场徐峥他们车撞过那个唐人街,因为我们的经费只能拍一天,所以我需要找到一天把这一场戏拍完的这一个方式,那我必须采用多机的方式。我需要在一条街藏很多的机器,那一天大概是8台,8个机位,所以这其中也用到了其他几台5DII。
我需要那一个车撞过来的时候我需要拿到8组镜头,这样的话我那一天大概撞了5、6遍,因为每一撞我们还要起来恢复,店铺都稀里哗啦乱七八糟了。
关于摄影机之间的匹配我觉得匹配最好的是EPIC和ALEXA,它们两个之间做DI的话他们两个比较好匹配,和5DII不是特别好匹配。我是在《杀生》当中尝试用5DII和胶片做匹配,因为我有些影像需要的角度特别特殊,包括给黄渤做的那个自拍架,我需要一个很轻型的机器围着他的身体转。
(这个自拍架在《泰囧》中也有使用,包括最近黄渤的微电影《2b青年的不醉人生》)
因为当时还没有一个数字电影摄影机可以做到这个,现在可以用ALEXA-M,当时没有嘛,所以我做了一个5D的实验,我觉得还是有差别,不是最满意,当然我希望他们的影像越接近越好。当然你用越多机器就越会遇到匹配的问题,你用一种机器都很难做影像连接,每天你遇到那么多环境,你又要让他看起来像一个电影而不是十个电影,所以你要做很多让他们统一的事情。
这次我有意带了一台EPIC,我是想看看它和ALEXA之间的匹配。我之前拍摄的时候也会考虑配合,用ARRICAM LT配一台ARRIFLEX 435,得有一台高速的机器。
你有时候在现场拍的时候,你突然觉得这个镜头要高速,那你手上没有这样的机器,很麻烦。ALEXA本来就能升120fps了,然后我知道有些时候需要升到300fps的时候EPIC也可以,就比如最后徐峥和黄渤打斗的那段就是用了EPIC,其实也有实验的成分在里面。
现在目前ALEXA给我的感觉最像胶片,但是是不是最像就好?还是我们要找到另外一个方式要去突破数字的感觉?那我们在数字的这个时代为什么不把数感字提出来?为什么我们要学胶片?其实我在想这些问题。
我现在非常想找到一款机器能发展它的数字感,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挺好的事。以下为访谈视频精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