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故事 《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事儿》第四篇“子思、齐威王故事”
先说这位子思先生,他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儒家人物。首先人家根红苗正,就是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的亲孙子;然后人家师从名家,当时儒家学派的泰斗是曾参老先生,还记得吴起故事的朋友会发现子思就是吴起的同学,曾子门下真是人才济济啊;最后他是孟夫子的老师,孟母三迁后还是把孟子送到了子思先生的门下学习,而孟子才是儒家发扬光大的关键人物。
所以这位子思可以说是孔孟的连接过渡点,对儒家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和孟子也被后世成为思孟学派。
接下来的几个关于他的故事发生在卫国(又是这个产生了商鞅和吴起的国家)。 子思有一次向卫国国君提到一位叫做苟变的大臣时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说到这个再额外说一下,战国时期各国的传统还是官员不分文武,只要当官都要带兵打仗,而能带多少兵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能力)。
”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人才也确实有一些水平,但是这个人思想品德不好,他当年去征税竟然吃拿卡要,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这样的行为不好,所以我能不用他。
”子思却说:“好的领导要挑选自己的官员,就好像木匠使用木料,不可能所有的料都完全适合,而是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一个人合包的好木头,如果只有几个地方有腐烂,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
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能干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的小操守问题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这才明白,不能光看一两件小事而放弃人才,表示接受子思先生的执教,使用这位干部。
对人一棒子打死、完全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人,这是儒家学者经常爱做的事情,可是儒家的大佬级人物子思却能提出用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的观念,似乎很奇怪。说起这个事情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儒家学说其实从孔子开始都是变通、活泼、务实的,我们看《论语》和曾参、子思等人的故事都能感受得到;而自从亚圣孟子出现,儒家的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固执、务虚的形象开始出现。
说起这个变化来我认为还是和人的生长背景有关,孔子是贵族家庭出来的公子哥,而孟子是单亲家庭跟着母亲长大的苦孩子,不同的家庭背景决定了这两位儒家大宗师一个更为开放包容、一个更为苛刻严谨,这可能这就是儒家变化的原因吧。
还有一次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手下的大臣们明知道有问题却都附和支持,说老板您真英明。
子思先生对此又有评价了,他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君、臣不臣’呀!”公丘懿子(没听说过这个人,估计是子思的另外一个学生吧)问道:“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子思说:“如果一个君主自以为是,底下的人便不愿意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君主决定的这个事情是对的但是因为没有听取众议,也就没有了进一步完善的机会;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见解,既而助长邪恶之风呢!
不考察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只乐于让别人赞扬,这样的君主可以说是无比的昏庸;另一方面,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向领导阿谀奉承,这样的臣子是无比的谄媚。一个国家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一帮人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肯定会同意的。
长期这样不改,国家也就没有希望,国将不国了。”后面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万马齐喑究可哀”这是一个谁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位的时间很长而没有外部威胁的话,无一例外都走入了这个误区。
当然对于此事子思也向卫侯提出了建议:“您的国家以后会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为什么?”他回答说:“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也是会复制的。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大臣们没有人敢指出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也有样学样,说话都自以为是,这样士人和百姓也不敢改正他们的错误。
君臣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有本事,下属又都跟着说好话一起吹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是违心奉承的人就有好处,而实实在在的指出错误的人就会因为武逆而倒霉,这样国家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诗经》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都说自己是圣贤,这样的情况谁能辨别其中哪个乌鸦是公的哪个乌鸦是母的呢。
也就是说一帮人都认为自己牛,那谁还分得出这里面谁这有本事谁是没本事的呢?)我看就是说你的这帮人。 从子思先生的批评看见他非常重视群策群力,但实践操作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事实上很多成功的策略都是排除众议才实现的,如何权衡独裁和众议的矛盾呢? 聊了几个子思先生的故事再说说齐威王。
说起这位齐威王也是战国时期有为的一位君主,说起他来大家可能不熟悉,但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田忌赛马》、《马陵之战》这几个故事相信上过学、读过书的人都该知道,邹忌讽的就是这位齐威王,而田忌和孙膑效力的君主也就是这位齐威王,这也是位有故事的人。
说话齐威王有一次召见即墨大夫(即墨的市长,这个即墨市现在还有,后来就是靠这个城市齐国才凤凰涅槃),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这个地方当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到我这里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呢,却发现田地开辟整治,百姓吃喝丰足,官府基本上都没事可做,我国的东方地区也因此变得十分安定。
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说完了就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这个阿地我还真没查出来在什么地方,有知道的朋友指点我一下),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去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到我耳朵里来。
但我派人前去实地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有一次赵国攻打我的鄄地,你不去救援;卫国夺取我的薛陵,你却不知道;于是我就知道你这个家伙很聪明,不干事实却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
”当天齐威王就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直接给煮了,也真是够狠的了),于是臣僚们都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获得了大治逐步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对于齐王如何了解两位地方干部的真实情况,我觉得这就是最早的东厂、克格勃,看来不能对特务组织一棒子打死。另外对于齐国的这个评价我觉得稍有点过,在这个阶段的战国最强国家还得是老魏国,不过要说最富裕的国家那倒是齐国没错。
有一次联合国开会,齐威王和魏惠王(大牛人魏文侯的孙子,他爸爸就是那位和吴起在一起说自己的国宝是江河山川的魏武侯,而这位老兄的儿子被孟夫子的评价是“望之不似人君”看起来也不像个国君。
可见魏国也真是一窝不如一窝啊,这点和后来秦国的代代英豪确实相差很多。)碰到了,两个人相约在郊外一起打猎玩,魏惠王问:“齐国也有什么好的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但是尚且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同时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大珍珠。
难道凭你齐国这儿大这么富裕,能没有什么宝贝?我才不信,您老哥也不必这么藏财富啊”齐威王说:“这可能是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
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我派他镇守南城,楚国就不敢来犯我,泗水河流域的十二个小诸侯国都来朝贺我,拜我当老大。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我让他去守高唐,赵国人怕得都不敢向东到黄河边上来打渔。我的手下还有一位黔夫,我令他去守徐州(看位置就不是现在的徐州),于是燕国人在北面、赵国人在西面都望空礼拜求福,也就是说都害怕我,这两个国家来投奔我的老百姓就多达七千余家。
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种首,我让他去防备盗贼(做公安部负责人),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魏惠王听了之后立即十分惭愧,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一位君主以人才为宝物,一位以金银为宝物,后来齐国战胜魏国也就不奇怪了。 小龙人说:“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老先生说的话确实有道理,在乱世中齐威王这样的君主才会为了国家强大积极招揽人才,而子思、吴起这样的人物才有机会施展才能,盛世中对人的要求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