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甫绑架的真相 绑架吴若甫案背后的故事(上)
以绑架吴若甫案为例,其中第一个被捕的主犯王立华,时年27岁,曾因抢劫入狱九年,被捕后和警方斗智斗勇,死扛到最后一刻才“撂”。 这个“好”对手留下了一个富有心计又颇显狂妄的细节。 说到这个细节,我们就得谈起另外一个问题。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吴若甫被绑架的时候,他是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他被绑走,那位朋友当时并未全力阻止,生死与共,是不是因为胆怯或者不够义气呢?王立华留下的细节说明,要这样评论吴若甫的这位朋友,是比较冤枉的,搁任何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当时都不敢上去玩命。
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王立华留下的一件证物,今天就摆放在警察博物馆里,那是他自制的“警官证”,堪称惟妙惟肖。 假扮警察也有个扮得像不像的问题呢。
当绑架吴若甫的时候,吴的朋友曾上前讲理。王立华立刻亮出了这张警官证,而且说得很清楚,别妨害公务!扣他就有扣他的道理,你不服可以抄我警号上市局投诉。 混乱之中,那位朋友还真被这一手给镇住了。
换我,估计也得给镇住。 直到车都开走了,这位朋友才反应过来 - 这几个人怎么看也不象警察啊!这位朋友正拍着一个警匪的电视剧,和警察打交道不少,一冷静觉出不对的地方来了。马上就报警了。不过这个也在王立华的意料之中,这张警证的作用,也就是为了当时摆脱旁人的纠缠。
巧妙而大胆的是,他这张警证上用的名字,就是他的真名减去一个字:“王华”。 这一手的巧妙之处在于,如果听见绑匪中有人不慎叫了他的真名,看过这张警证的人也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他们在用化名相互称呼。
这一手大胆的是,等于明着留给警方一条线索,看你抓不抓得着。警方把这种行为称作——狂妄。 这也是一个教训,对案犯来说,除非您有开膛手杰克那种本事,最好不要让警察觉得你狂妄,否则只会对自己不利。
吴若甫案的具体侦破过程和双方斗智经过,可以找到很多公开报道,重复起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趣味,至少据我所了解的情况,这些报道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很真实可信的。比如徐韬的实地跟进拍摄,堪称惊心动魄。
对于她见到吴若甫时语无伦次的祝福,现场的警察认为大可原谅,她那是紧张的啊!女的比男的容易激动,在这时候她说什么都正常,哪怕上去咬我们队长一口,都……正常。 也就是敢背后开这位徐大姐的玩笑吧。
对这位敢于跟着大伙儿往里冲的女主持人,警察们评价比较高。 那几个劫匪的确堪称职业,有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未经证实的事情:首犯王立华被捕后被带着到处指认地点,其间还要求一见女朋友,跟那女的在警车上警察监视的情况下拥抱告别,事后警察搜索发现王身上新藏了一把小钢片,就是那女的趁拥抱时藏在他身上的,而那个女的和他之前只见过两三次。
所以对他们发动的行动颇有危险性,徐韬跟着冲上去是有点儿玄乎的。
她在解救行动中拍摄到了第一张吴若甫的照片,这张照片意义深远,要是案犯藏着啥手雷之类的武器把大伙儿全都送上去了,这张照片恐怕够得普里策奖的资格。 这张照片似乎网上没有,可以看到的是两个警察前后夹着吴,蹲在地板上,吴若甫从警察的侧面伸出头来,表情…… 根据警察的回忆,当时一冲进去,看到吴若甫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扑上去,预先安排好的三名警察立刻用三件防弹衣把吴若甫保护起来,一件遮前胸,一件遮后背,一件挡在他头顶 ,至于胳膊腿之类不太重要的地方就顾不的了。
和吴若甫同样被绑架的另一名人质也享受同样的待遇。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根据王立华的交代,他们手中是有手榴弹的。一旦对案犯的控制不够成功,比如对方引爆了手榴弹,这三件防弹衣可以给人质最大的保护。
而吴若甫这时候伸出头来,大有一点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意思。 那么,当时吴若甫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根据现场的警察开玩笑说,吴若甫当时“非常听话”。事实上吴若甫的表现是很不错的,一方面,他当时很冷静,和警方的配合不错,反应灵敏,估计是和他曾经当过兵,心理素质较好有关;另一方面,他当时还很注意看一同被绑的同伴是否也被救到,说明他很理智很清醒的。
警察后来曾经和几个当事人谈过破门而入的瞬间,有趣的是吴若甫和案犯的用词竟然一模一样:神兵天降。
从徐韬拍摄的照片上看,吴若甫的表情平静中还有一丝迷惘,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获救,看来这次行动的突然性很出色。不过,警察们对同时从两方面得到“神兵天降”这样的评价,明显有些洋洋得意。
记得新闻报道中提到,吴若甫在被绑架期间曾经有意夺枪反击。对这种说法,警察的看法是吴最终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是正确的,因为尽管吴曾经是军人,身体的柔韧性也比较好,但几名案犯都是有犯罪经验的,一对一的情况下与吴至?是半斤八两,二或三对一?情况下吴就算夺枪成功,也几乎没有胜望。
没有绝对的机会时选择等待警方救援,应该是最佳选择。 那么,吴若甫在被绑架期间,是否曾经试图努力自行脱困呢? 答案是他的确曾经尝试过,而且做得可算相当不错,可惜功败垂成。
这个尝试失败的时候,对吴若甫的冲击不亚于被绑的瞬间。绑匪和与他在一起的另一名人质都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