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的故事 和孔繁森在一起的日子——听梁福兴讲述孔繁森在西藏的故事

2018-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他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七一”这天,市中区党家庄派出所里气氛融融,副所长梁福兴和他的同事们一道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党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梁福兴不由回想起了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敬爱的孔繁森书记,回想起了和孔繁森在一起的那5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思绪也不禁随着尘封的记忆飘回到了西藏,飘回到了孔繁森生前热爱并倾洒了毕生心血的那片美丽、广袤而又神奇的雪域高原。

初 识

1992年,18岁的重庆小伙子梁福兴光荣地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入伍第二年的3月份,组织在对他进行了严格政审后,安排他到地方去工作。当时,梁福兴不知道具体去干什么,他没有多问。

4月9日这天,时任阿里地委秘书长的安七一带着梁福兴来到一个非常简陋的住所。进屋时,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大家有说有笑,气氛非常热烈。安秘书长一番介绍和安排后,梁福兴才知道,自己是来给新来的地委书记孔繁森当公务员的。那时公务员和现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概念,大致相当于警卫员、通信员、勤务员的合称。

梁福兴有些紧张,他一边抬头偷偷看了看孔繁森,一边心里犯嘀咕:“孔书记看样子很严厉啊!看来我以后干工作得小心谨慎,可别冒犯他呀!”

当天晚上,孔繁森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梁福兴非常拘谨地擦着桌椅。孔繁森突然喊:“小梁,来看电视吧。”梁福兴怯怯地走了进去,搬了张小板凳坐下。可孔繁森又把他叫到沙发上,和他并肩坐在一起,用和蔼的声音问:“在我身边工作你愿不愿意啊?当公务员很辛苦,你知道吗?”梁福兴回答:“这是组织上的安排,只要您能很好地工作,我苦点累点都无所谓的。

”孔繁森笑了:“这是你的心里话吗?我这个人的脾气可不大好啊!只要工作一忙,就会跟人发脾气。你怕不怕?”梁福兴随口说道:“只要我干好了工作,您肯定不会发脾气的。”孔书记高兴地摸着他的头说:“好好干吧!”

奔 波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平均海拔4500米,气温长年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刮着7至8级大风,被当地人称作“西藏的西藏”。

一般人刚到阿里都得先休息两周,等适应了气候后,才能从事剧烈的活动。但孔繁森到阿里后第四天就开始工作了,带领着阿里的干部群众参加植树造林义务劳动,一干就是一个星期。他每天早早地就来到工地上,挖坑、种苗。大家都劝他先休息休息适应几天再干。孔繁森却说:“我是老西藏了,身体没有问题,看看阿里一片片荒漠,多植几棵树,也好改变一下生态环境嘛!”

紧接着,孔繁森开始带领工作组下乡开展调查研究。他到阿里后两个月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要知道阿里地区政府驻地狮泉河离最近的县城也有200多公里,远的则达900多公里。这98个乡他至少跑了两万多公里,相当于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因此,阿里的很多牧民群众都认识了他。

在下乡期间,孔繁森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好像一点也没觉得辛苦。一次在考察的路上,孔繁森边喝雪水边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来来来,快尝尝,这是高原上没有污染的矿泉水。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你们说好不好啊?”说得大家也乐了。

谋 划

为给阿里寻求一条发展的路子,孔繁森经常加班加点,经常彻夜不眠,精心谋划着阿里的发展蓝图。

1993年6月的一天深夜,梁福兴一觉醒来,看到孔繁森屋里的灯还亮着,便劝他早点休息。孔繁森没有回答,却放下笔问:“小梁,你觉得阿里好吗?”不知道书记为何突然问这句话,梁福兴一下子有些呆了。孔繁森接着问:“是不是很艰苦?”梁福兴点了点头。孔繁森感慨道:“确实很艰苦、很贫困、很落后啊!”他接着又说:“但阿里是个美丽的地方,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自然名胜繁多,前途和潜力都很大啊!”

当时,阿里地委机关照明所用的电还是用汽油发电机发出来的,每天只供两小时;房间里的灯没有开关,当然也用不着了,到点就自动停电了。阿里的电视也只能收到中央一台和西藏台。

一天晚上,孔繁森把安七一秘书长叫了过来,共同商讨阿里的发展大计。没有电,两人就在黑暗里交谈。从地区的工作、当地的优势,到阿里的未来,两人越谈越起劲。梁福兴就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炉火不旺了就添上几块焦炭,一直到天亮。

虽然一夜没睡,但是梁福兴一点睡意也没有,他被孔繁森的谈话感染着,也不禁对阿里的未来充满憧憬。

无 畏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漫天而降的大雪吞没了农田、牧场和村庄。凛冽的寒风,把各县受灾的消息直吹到狮泉河。

“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孔繁森的号召和带领下,地委、行署迅速组织了十多个工作组分赴各灾区。

厚厚的积雪淹没了道路,当地干部和群众就用铁锹挖,用汽车轧。大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赶到灾区,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急需救助的藏族同胞。

孔繁森早年在部队医院当过卫生员,粗通医术。在抗灾过程中,他随身携带一只小药箱,里面装满了他自掏腰包买的各种药品。在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的过程中,他随时为冻伤的牧民们疗伤看病。

海拔5700米的曲仓乡,被称作“生命禁区”。在这里,孔繁森挨家挨户地走访灾民,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风雪中,他高声地鼓励大家:“有党和政府在,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我们。我们一定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接着,他又和当地干部一起逐一解决了受灾牧民的搬迁、转场及资金、口粮、油料等问题。直到凌晨2点多钟,他才躺下休息。

奔波劳累了一天的孔繁森躺在帐篷里,梁福兴听到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便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孔书记说有点头疼,睡不着。梁福兴心里十分清楚,长时间的高山反应,加上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就是铁人也扛不住啊!这时,狂风仍在不停地呼啸,雪越下越大。

后来,梁福兴在给他整理物品时,无意中发现一本笔记本里面有孔书记留给自己的一段话:“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此时,梁福兴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这分明是孔书记写下的遗书啊!

到过聊城“孔繁森纪念馆”的人都知道,那段笔记完好地保存在那里。

深 情

孔繁森有两句话在当地干部和群众中广为流传:“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天,梁福兴随孔繁森到噶尔县门士区考察。听说草滩上的几间土坯房住着两位孤寡老人,他们便走了过去,借着火塘的光亮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有气无力地靠在墙上。

“阿妈啊,党派我看您老人家来了!”孔繁森说着,随手摸了摸放在地上的口袋,糌粑不多了;又摇了摇一旁的酥油茶壶,也快空了。原来,政府给老人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花光了。孔书记马上掏出200元钱对梁福兴说:“快去给老人买些食盐、酥油和大米来。

”说着,他又转身走进另一位孤寡老人的家。只见老人病着躺在一张破羊皮上。孔繁森心情沉重地对区里的干部说:“马上请医生来给老人看看病,另外再买块床垫来,要厚,要暖和。”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去噶尔县,孔书记必定要托人给这两位孤寡老人捎些钱、粮食和衣物等。

还有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生命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书记立即将听诊器的胶管剪断后伸进老人嘴里,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了出来。

孔繁森的举动将在场的几个藏族干部惊呆了,他们站在那里半天不知该说什么。

流 泪

1993年5月初,当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得知丈夫进藏期满,却又被组织上安排到阿里工作时,便寄给他一封信和两壶蜂蜜。

信中写道:“得知你又被安排到西藏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心中特别难受,盼望已久的相逢又不知轮到何年了。但组织上调你去阿里,这是对你的信任,你就安心地工作吧!你一个人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实在让我放心不下。现寄上两壶蜂蜜,每天都要喝上一杯……”

深感歉疚的孔繁森在回信中说:“这辈子我欠你的太多太多,今生都无以偿还。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想娘,想你,想孩子。我欠家里的情太多了。可我更不忍心离开那些憨厚、朴实的藏族人民,要知道,他们中有许多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啊!”

孔书记的小女儿孔玲早年就跟随爸爸把户口转到了西藏,1993年夏天,王庆芝带她到西藏参加高考。由于身体虚弱,王庆芝刚到拉萨,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住进了西藏军区总医院。

母亲突然住院,父亲又远在阿里,即将参加高考的孔玲无人照料。当时正值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带着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到阿里地区考察,这对阿里地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错失的良机,孔繁森陪着次仁卓嘎到基层考察。次仁卓嘎知道了这件事,便让孔繁森马上回拉萨,可是他没有答应。后来自治区党委又通过机要电报催促孔书记到拉萨。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再三劝说下,孔繁森终于在7月20日启程去拉萨。

一路上,孔繁森不断催促司机开快点,原本三天的路程,提前了半天。此时已脱离危险期的王庆芝看到满身疲倦、风尘仆仆的丈夫,满肚子的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后来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王庆芝很快出院了,孔玲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西南政法大学。

1994年春节,阿里的干部都回家和家人团聚了,只有孔繁森一个人留在阿里坚守岗位。除夕夜里,孔繁森和家人通完电话后,一个人坐在电话机旁流眼泪,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这是梁福兴第一次看见孔繁森落泪。

关 怀

孔繁森对梁福兴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在文化学习和思想进步方面。

从梁福兴来到的第一天,孔繁森就一再告诫他:“小梁,共产党员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为人民谋利益。在西藏、在阿里,我们再苦也要挺住,要让这里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这些话梁福兴一直深深地铭记在心里。

1994年春节,孔书记问:“小梁,你已是第三年的老兵了,对今后有什么想法?有没有考学的打算?”梁福兴回答:“有,能考上大学是我的愿望;可我高中基础太差,恐怕没什么希望。”孔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一个人连自己的理想都不敢追求,不敢去试一试,将来又怎能有出息呢?”在他的教诲和影响下,梁福兴鼓起勇气报考了军校。

孔繁森一有机会就给梁福兴找些复习资料来,并帮他请来辅导老师,制订学习计划。由于梁福兴经常晚上趴在桌子上睡觉,多次遭到孔繁森的严厉批评。三个月过去了,由于学习紧张,加上阿里气候恶劣,梁福兴的记忆力急剧下降,鼻子也经常流血。书记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就去药店一下子买了十盒“太阳神”口服液。

当梁福兴接过孔书记递过来的口服液时,看着书记那苍老的面容,虚弱的身体,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梁福兴眼含热泪地说:“书记,您的体质这样差,工作又这么忙,还是您喝吧!”孔繁森笑着说:“傻孩子,我又不考学,喝它干嘛?要是你不考学,我还不买呢。喝吧,一天两瓶,不准多喝。”当时梁福兴的鼻子酸酸的,心里暗暗发誓:书记,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复习,决不辜负您的希望!

为了让梁福兴有更多的时间复习,不管工作多忙,孔繁森总是抽出时间帮他干活。开饭时,孔繁森总抢着帮梁福兴把饭端回来;考试期间,每天都是孔繁森早早起床做饭,做好饭才叫醒小梁;吃完饭后,又亲自把他送到考场。终于,小梁以西藏考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西安武警技术学院。

永 别

和孔繁森分别的情形梁福兴终生难忘。

1994年8月26日中午,梁福兴从济南乘火车去西安,孔繁森也要在当天下午由济南赶回西藏去。有几名曾经和书记在西藏一起工作过的干部前来为孔书记送行。临走时,孔书记再三嘱咐:“到学校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尊重领导,和同学们搞好关系,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一定要给我来信!”

听到这话,想到书记孤身一人又要回到那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去,梁福兴心里难过极了,含着泪说:“书记,我不想去了,我想和您回去。”书记很生气地说:“傻孩子,这是你辛辛苦苦争取来的学习机会,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说到这里,书记突然转过身去,抹了抹眼睛,在场送行的许多人都哭了。

当时大家都劝梁福兴,不要让书记难过。梁福兴依依不舍地对书记说:“书记,我去还不行吗?您回去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书记擦干泪,强作笑颜说:“这就对了。你放心好了,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列车缓缓开动。马上就要离开朝夕相处了500多个日日夜夜、慈父般的孔书记,梁福兴探身窗外向敬爱的领导挥手告别。“到校后,一定要给我来信啊!”孔书记还不忘嘱咐,梁福兴使劲地点头,鼻子又一阵酸痛,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塔城遭遇车祸以身殉职。噩耗传来,梁福兴悲痛欲绝。没想到那一别竟成了和孔书记的永别!梁福兴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和孔书记在一起的无数个镜头。

在整理孔繁森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了三样东西:8.6元钱、一个旧收音机和四张稿纸——去世前10天在赴新疆塔城的途中拟就的“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草稿。这就是孔书记留下的少得可怜却又价值连城的全部遗产。

苍天无语,大地哽咽。穿着带补丁的内衣,孔繁森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并倾洒了毕生心血的那片美丽、广袤而又神奇的雪域高原,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