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陈立夫照片 陈立夫陈果夫的晚年生活
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曾是国民党政权中权势显赫的人物,但到台湾后,却被蒋介石政权抛弃,政途黯淡。
1948年12月6日,陈果夫携家人离开上海去台湾,心中充满“愁”和“恋”。7日,经过一天海船的颠簸,他们一家到达台湾基隆港口,再转乘火车,第二天才到达台中市,住在双十路8号一间公寓,陈果夫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陈立夫当时仍留在大陆,协助蒋介石维护岌骸可危的政权。但形势逼人,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见大势已去,发表“引退”声明,打算回奉化老家。蒋介石的下野似乎使二陈看到了国民党已穷途末路,也感到失去靠山。虽然他们对蒋介石深表同情,但蒋却不理会他们的忠心,反而认为是由于二陈把持党务,搞特务政治,激起各方反对,坏了他的事,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
当蒋介石从南京回奉化老家时,陈立夫前往送行,却遭到蒋介石的怒斥,心里十分不是滋味。1949年底,解放军攻入四川,陈立夫见势不妙,慌忙登机逃离成都。
陈立夫到台湾后,与其兄陈果夫及父亲同住台中市。当时整个台湾岛充满了惊恐、混乱的气氛,人们都为生计而发愁和奔忙。二陈在长吁短叹中迎来了1950年,这一年3月,蒋介石复职,采取一系列措施收拾残局,首先就是更换各级行政人选。
蒋介石到台湾后便开始认真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党本身的失改,自己打败了自己,而党的失败又是二陈兄弟直接造成的,他俩应对失败负责,因此他决定要对二陈进行清算。在蒋介石所有的行政人选的调整中和新职务的任命中,陈果夫与陈立夫都没有占一席之地。这种人事上的安排,表明蒋介石对陈氏兄弟已经不感兴趣了,将陈氏兄弟逐出了国民党权力中心。
重病中的陈果夫遭此打击,恼恨交加,病情政治形势,不禁感慨万分,作了一首“哑巴歌”,借自己的病情,表达失去蒋介石信任的痛苦心情。陈立夫则截然不同,他明确表示要离开台湾这个是非之地,远走他乡。8月,陈立夫携夫人及子女乘飞机启程,经瑞士赴美国寄居。到机场给陈立夫送行的有300多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哀愁。
陈立夫离台后,陈果夫拖着一身沉重的病留在台湾,度日如年。他知道自己的岁月将尽,想写一本回忆录,历数40多年业的经历和主张。但由于病情加重,到1950年底,他只写成了回忆之一《苏政回忆》,以后诸方面的回忆都没能完成。
虽然身在病床,陈果夫仍对大陆及海外各方面情况十分关心。1951年1月,陈果夫迁往台北市后,病情更加恶化,8月,他再也不能起床,由于结核菌已侵入右肺,并由此侵入血管,脑后,情况十分危急。陈果夫感到死神临近,在最后的时刻,这位一生反共的人物,为了向蒋介石表忠心,将自己的意见集中起来,名日“争谏论”,对国民党及其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也对蒋介石进行了善意的规劝,再没有涉及反共论题。
8月25日,陈果夫病情急转直下,进入错迷状态,下午4时52分去世,时年60岁。
蒋介石虽然早对陈果夫失去信任,但人已死,也不得不装模作样表示哀悼,定了“痛失元良”的悼词,颁布了所谓“褒扬令”。陈果夫安葬在台北市观音山西云寺右侧的一块山地上。
远涉重洋、到美国寄居的陈立夫,在新泽西州湖林镇开办了一个小型农场,随遇而安,静下心来从事实业,办了一个养鸡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农场顺利办下来,第一年的收获,除工人工资外,居然有所盈利。此外,陈立夫还津津有味地研究《易经》,并融会自己的体会,写同出读书心得,汇集成忆,名《四书道贯》,在美国出版后竟十分畅销,一版再版。
此书的出版,使陈立夫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并打算不再回台湾,不重返政坛,要在美国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岁月。
1961年2月中旬,陈立夫接到蒋介石从台湾拍来电报,得悉父亲病危,他百感交加,身不由已,想到其兄陈果夫病逝时自己强忍悲痛,没回台湾,已属不近人情,此次老父病危,如再不回,必为千夫所指。作为一个提倡忠孝的人,他没有理由不返台看望病危的父亲。于是他将农场的鸡卖了,辞退了工人,返回台湾。
2月24日下午,陈立夫携夫人飞抵台北机场,受到台湾政要1000多人的欢迎,陈立夫对此深受感动。他嘴上说此番返台只为探望父亲,没有任何政治意图,不久,他将返回美国。实际上,他也想借此机会顺便观望一下台岛的政坛,试探一下蒋介石对他的态度,如台湾能容他,即可结束寄居海外的生活。
为此目的,回台的第二天,陈立夫便前往总统官邸,晋见蒋介石,但蒋介石交接班他防碍蒋经国的仕途,对他敬而戒之。陈立夫十分知趣,此后便足不出户,一心侍奉病重的父亲。待父亲寿终,丧事完完毕,又悄然返回美国,总共在台湾呆了42天。
回美国后,陈立夫夫好再续家业,办养鸡场,但1964年10月,一场森林大火烧毁了陈立夫的农场。火灾之后,他又开始艰苦创业,日子虽然过得辛苦,却十分惬意。岂料1966年10月,蒋介石来信邀请他参加自己80寿辰的庆祝活动,陈立夫应邀于26日悄悄回到台北。
这次回台,蒋介石对他优礼有加,还邀请他回台居住。陈立夫便顺水推舟,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正式回台居住,结束了近20年的流亡生活。陈立夫深深明白,年高体弱的他是不可能东山再起了,蒋介石也只把他当成一个历史人物看待,授予他“总统庥资政”等荣誉职务,让他颐养天年,而这也十分符合陈立夫的愿望。
陈立夫还潜心于儒家、老子、庄子等传统文化的研究,写成了《人理学研究》、《生之原理》、《中华文学概述》、《孟子之政治思想》等书,还翻译了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由于他的努力与贡献,台湾医学界选举他担任“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文化蜀选举他担任“孔孟学会副会长”等职。
在努力研究学问的同时,陈立夫仍然关心政治和国家的前途。晚年的陈立夫十分关心中华民族的发展,对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他迫切希望祖国统一,并为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主张,为呼吁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尽心竭力。
早在1973年,陈立夫就以满腔热忱写了一篇呼吁祖国统一的文章,由于当时海峡两岸的客观形势,在香港报纸上发表时用了化名。他指出,要使中国强大起来,只有两岸实现统一,而统一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去努力。他对祖国的统一充满信心和希望,这种殷殷之情表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1975年,陈立夫基于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有过很好的合作,认为国共两党可以为了祖国的统一摒弃前嫌,再度合作。他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访问的信息。
但由于当时大陆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之际,这条信息没有引起任何反应。虽然如此,陈立夫希望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心情仍然十分迫切,又写了《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希望毛泽东、周恩来能像重庆谈判那样,到台湾与蒋介石进行和谈。
1988年7月,陈立夫在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联合34名委员,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哄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这个提案尽管在某些方面有些不适宜,但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和平统一,提介对话协商,符合两岸人民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的心愿,并且放弃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想法,提出以经济合作互惠为手段,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统一大业,是颇有见地的。
但由于这个提案对国民党长期坚持的“三不主义”政策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国民党当要派对它很不满,武断地否决了陈立夫等人的提案。
陈立夫和平统一祖国的提案被台湾当局否决后,他从各种渠道了解吴飞猛进的发展,所以他并不灰心,更加密切注视祖国大陆的建设与发展,广泛加强与祖国大陆各方面的联系,尤其是对自己家乡的变化更加关注。陈立夫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1990年5月,陈立夫夫妇得此消息后,十分高兴,与夫人一起挥毫泼墨,寄去了给画和书法作品,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1991年1月,中国第三届唯象中医研究会在深圳召开年会,陈立夫原定参加会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他给大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表达了希望祖国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心情及对祖国大陆的向往之情。
1991年4月,中华中医学会主办了张仲景学术国际研讨会,陈立夫又向大会寄去了自己多年研究而撰写的论文。 陈立夫不仅与大陆方面的亲朋旧友书信不断,而且想尽一切办法与大陆赴台人士广泛接触,增进友谊和了解,做了很多工作。
1990年8月,陈立夫在台湾阳明山的寓所热情接待了到台湾访问的著名中医学专家、天津中医院院长张大宁先生。同年年底,已故文学家郁达夫的前妻女十到台湾访问,也受到了陈立夫的热情接待。1992年9月,陈立夫在家中又接受了到台湾访问的大陆记者的采访。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一生极其复杂,但他们的晚年生活却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陈立夫,晚年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