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的作品 阎崇年、梁晓声对谈读书与写作:作家是时代的书记员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廊坊6月2日电(记者 王志艳)日前,第十届"读者大会"在河北廊坊第27届书博会期间举办.本届"读者大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出版集

新华网廊坊6月2日电(记者 王志艳)日前,第十届“读者大会”在河北廊坊第27届书博会期间举办。本届“读者大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廊坊市人民政府承办,河北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廊坊市文广新局承办。

自首届“读者大会”于2008年在郑州第18届书博会亮相始,十年来,“读者大会”已成为书博会促进出版业与读者交流的重点活动之一。十年来,主办方积极推动阅读公益,已先后为举办地的儿童福利院、大中小学以及部队、社区、贫困山区等捐建了60余家“读者之家”图书馆,累计捐赠近700万元图书。本次读者大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又向廊坊市图书馆、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9家单位捐赠了优秀图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周慧琳肯定了“读者大会”十年来为推动全民阅读做出的重要贡献。他认为,读者大会是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实践,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起到了先锋引领作用。

本次“读者大会”邀请到了阎崇年、梁晓声、曹文轩、葛亮、徐则臣、张悦然六位知名学者及作家就传统文化、儿童阅读、文学创作、历史写作等不同话题,分享了个人阅读体验与经历。

阎崇年&梁晓声

“把读书和生命揉在了一起”

“作家应该是时代的书记员”

“历史来自人民,还要回归人民,所以向大众传播历史,是历史学者的责任。”以清史研究蜚声的阎崇年介绍了自己一直致力于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普及的初心。这一次,他的新作《御窑千年》将目光聚焦在了“瓷器” ,阎崇年认为,历史范围非常宽,承载历史的最重要一个是文一个是物,比如故宫建筑,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历史趣味,瓷器也是历史,也在历史研究范围之内。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阎崇年谈到,“古代瓷器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亦有研究借鉴的价值。同时,他认为瓷器的锻造体现的是工匠精神,72道工序都要严肃认真,都要有创造,这同样符合当下对工匠精神的倡导。

作家梁晓声的视角则始终关注于当下,他的新作《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是一部充满人文理性的社会观察实录。对于作家的角色定位,梁晓声认为“作家应该是时代的书记员,写作要关注当下的时代。”

两位著作颇丰的作家对阅读之于个人的影响都有深刻体验。梁晓声说,读书是一件可以花最少的经济成本,而得到最多文化营养的事情。“这个大门就在那儿打开,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只要进去了,至少不管你将来做什么,你在文化上会成为一个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悲摧的人。”阎崇年更将阅读提升到了生命的高度,“存在是生命的第一需要,读书就是生命第二需要。所以我把读书和生命揉在了一起。”

对于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梁晓声态度鲜明,“读纸质书籍能使人沉浸下来,个人对抗社会的浮躁至少有一种方法是读纸质的书。尤其是应该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一个概念,书籍在家这个空间里是宝贵之物。”

曹文轩&张悦然

“把读者看的很高的时候就没有读者了”

“青春期阅读里需要有尖锐、叛逆声音的作品”

曹文轩已是连续四年参与“读者大会”,他还带来了获国际安徒生奖之后的新作《穿堂风》,小说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因为有缺点而备受排斥和歧视的男孩,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感人故事,贯穿于跌宕情节之中的人情冷暖也折射出现实中的世间百态。《穿堂风》被称为曹文轩的“新小说”, 曹文轩解释,“不只是指它们是我的新作,还有‘新的思考’‘新的理念’‘新的气象’等。”

谈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曹文轩首先回顾了鲁迅作品对自己写作的巨大影响,他认为,“当你把读者看的很高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没有读者了,读者就是你的上帝,你有想到上帝吗,如果达到这个境界也可以说心中无读者。”

作为80后代表作家,张悦然说,写作之前更漫长的岁月里面,她首先是一个读者,在一次一次被书中的东西打动时,读者会和作者建立一种非常隐秘的、美好的感情,写作当中她会记住这样的感情,也会产生这样的感情。

对于给予自己文学滋养的作家,虽然张悦然表示“一棵树长成大树以后,没有办法去把它具体吸收什么样的阳光,做一个特别明晰的呈现。”但她同样提到了鲁迅,以及张爱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张悦然说,“青春期阅读里面我们不可避免需要读一些有着尖锐、叛逆声音的作品,我会推荐这样的作品,因为我觉得读得更消极一点、更心碎一点,对于青春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葛亮&徐则臣

“身兼作者与读者,有双重的将心比心”

“有好文学才有好的一生”

青年作家葛亮近几年的写作锋芒渐盛,他书写近代历史和家国兴衰的作品《北鸢》入选了“2016中国好书”。读者大会上,葛亮就该书的关键词“民间”分享了个人体会。“《北鸢》的创作初衷是一个孙辈的身份,能够和我的祖父,以及他所面临的时代之间产生的对话。这种对话本身是有意义的,在那样一个非常跌荡的时代情景之下,他们能够以一种心境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验,我觉得那种精神在当代仍然适用。”

不同于葛亮的民国书写,70后作家徐则臣一直关注城市生活中的漂泊群体,他的《王城如海》、《耶路撒冷》、《跑步穿过中关村》都在诠释与不同的人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2002年我到北大来读书,一直到现在15年,一直生活在北京,对北京一切非常熟悉,这一段时间我对整个世界认识开始深入,开始思考。北京是中国非常典型的一个地方,能够看到中国各种问题,各色人等。如果要分析中国,你可能要把北京看清楚。”

对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葛亮认为身兼作者与读者,实际上有双重的将心比心,作者要思考怎样创造出一个负责任的作品,更好的建构立场,表达理念,换位思考当变成读者时,对于作者同样有这样的期待。

徐则臣在最后寄语读者,“享受阅读的过程,有好文学才有好的一生,阅读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最有效,最能够持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