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丈夫彭咏梧牺牲前后的传奇故事

2017-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8年1月7日,在巫溪西宁乡公所,共产党人彭咏梧(江姐丈夫).卢光特等领导的巫溪游击队发动了西宁桥起义,拉开了奉(奉节)大(大宁县,今天

1948年1月7日,在巫溪西宁乡公所,共产党人彭咏梧(江姐丈夫)、卢光特等领导的巫溪游击队发动了西宁桥起义,拉开了奉(奉节)大(大宁县,今天的巫溪县)巫(巫山)地区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在我党历史上由此形成了与华蓥山游击区同等地位的奉大巫游击区。

如今,60多年过去了,彭咏梧、卢光特等革命英烈都早已作古,但西宁桥起义中的很多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巫溪、奉节等地广为流传。

腐尸藏枪

1948年1月6日上午,巫溪城外,人来人往,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仔细盘查着每一个进出城门的人……

这时,从奉节青莲乡方向走来一支送葬队伍。

远远看去,这支送葬队伍极其普通,十几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凄凉的唢呐让人一阵头皮发麻,人群中一口硕大的棺材格外醒目。

待这群人渐行渐近,城门口的行人们都禁不住捂住了口鼻。原来,从棺材里散发出的恶臭极其浓烈,远隔着十几米就让人忍不住想呕吐。

到了城门口,守城的士兵有些已经爬在沙袋上吐了一地,他们一边呕吐,一边挥手让队伍赶紧过去。“停下,停下。”这时,从城门里突然冲出一队人马,横在了队伍前方,“哪有人死了那么久都不下葬的,肯定有古怪。”一个满脸横肉、戴着军官帽的人叫嚣着。

于是,掀开棺材,四五个敌人拿着刺刀,在棺材里的腐尸上乱戳,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拳头也攥紧了……原来,这腐尸下藏着几十支枪,而这支送葬队伍,正是巫溪游击队,走在前面的就是游击队的负责人之一卢光特。他们在奉节青莲乡接受了起义任务,领取武器后,昼夜兼程赶回巫溪。为了躲避敌人关卡的搜查,卢光特想出了“腐尸藏枪”的计策,一路上成功地闯过了敌人的十几道关卡。

难道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卢光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拿出十几个大洋,把领头的敌人拉到一边,将大洋塞到敌人手里,“老总,行个方便。我家兄弟在奉节死了20几天,就为了回家乡入土为安啊。”

那头目摸着手里的大洋,又见卢光特说得恳切,再加上腐尸奇臭,也没搜出什么东西,便挥挥手同意放行。见此情景,送葬队伍赶紧重新吹响唢呐,加快脚步进入了巫溪城,待走得远了,众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可以说,没有卢光特“腐尸藏枪”和临危不乱、机智沉着,就没有1948年1月7日拂晓的西宁桥起义。

布条御寒

起义枪声打响时,寒冬腊月的西宁桥正下着漫天大雪,队员们奋勇杀敌、冲锋陷阵,并不觉得寒冷。战斗结束后,刚才还兴高采烈的队员们,汗湿单衣,在露天的西宁街上冷得直跺脚,他们抱着刚缴获的枪支弹药,浑身直打哆嗦。

再看看那些被抓获的战俘,一个个棉衣棉裤,尽管缩在一边不敢吱声,却一点都不觉得寒冷。有个队员冷不住了,冲到一个俘虏身边,就想扒下他的棉衣给自己穿上,冲到一半,他突然停住了,还狠狠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我怎么就忘了彭政委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呢?”说着,他狠狠瞪了那些俘虏一眼,回到了队友当中。

队员们的寒冷,卢光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让队员挨冻,但又不能扒俘虏的衣裤,不能抢百姓的衣服,这可怎么办呢?

焦急中,卢光特突然瞥见了一个布店的招牌,他顿时有了主意。

一大早,卢光特敲开了布店的大门,开门的店主听了一夜的枪声,此时见几个荷枪实弹的人站在跟前,一时竟有些双腿发软。

卢光特见此情景,连忙对店主说:“你不用担心,我们不是来抢布的,只是天气寒冷,想先找你借几匹布给队员裹上,我们给你打借条,改天一定把钱送过来行不?”

店主见卢光特态度谦恭有礼,加上之前也听说了一些游击队的事,便同意将布匹借给队员们用于防寒。

不一会,白雪皑皑的街道上,裹着各色布条的队员们组成了一道流动的彩虹,他们呼出的热气立即化为清晨升腾的雾气……

裹上布条,驱逐了寒冷,队员们在卢光特率领下向大本营奉节青莲乡撤退。队伍翻山越岭,来到青莲乡的铜钱垭,与前来接应的陈代候、蒋仁凤率领的队伍顺利汇合。

城墙盗头

西宁桥起义后,彭咏梧率领一支分队,由奉节向巫溪红池坝转移,途中遭到敌人重兵包围,彭咏梧为掩护战友突围英勇牺牲,时年仅33岁。

彭咏梧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挑到奉节竹园坪。当天,彭咏梧和其他两位烈士的头颅,被敌人放在竹笼中,悬挂在竹园镇中拱桥的城门上。不仅如此,敌人还用枪威逼着群众去看,不断地对群众高声谩骂和恐吓。

一段时间后,头颅开始腐烂变质,发出阵阵臭味,面目全非,但凶残的敌人不仅不准将其拿下来,还派兵把守,声称“谁敢取下来,谁就是共匪同党,格杀勿论”。

一天夜里,乌云黑沉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老城墙上,悬挂的竹笼里传来阵阵恶臭,守城的敌人都与三个竹笼离得远远的,捂着鼻子、倚着墙头慢慢睡着了……

等敌人从梦中惊醒,突然发现,竹笼已不翼而飞,顿时,城墙上的敌人乱作一团,枪声响成一片……

原来,乡亲们不忍心烈士的头颅被敌人糟践,决定冒死偷出烈士的头颅,但是城墙那么高,还有敌人驻兵把守,如何才能将烈士头颅成功取下呢?

“可以爬到墙边那棵树上,然后用竹竿绑上钩子,把竹笼挑过来。”正当大家举棋不定时,一位姓黎的老人出了个主意: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一人爬树挑竹笼,两人在树下接应。

几天后的夜里,乌云压顶,伸手不见五指,加上头颅挂了几天,敌人的防备开始松懈。一个黑影在夜色下,摸到了城墙下,手脚敏捷地爬上了墙边的大树,隐没在了繁茂的枝叶里。

此时,守城的敌人正在酣睡。只见枝叶里伸出一根长长的竹竿,瞄准了城墙上的竹笼,轻轻挑起,三个竹笼都被成功取下。随后,树叶里发出一两声猫叫,城墙下又闪出两个身影,他们接好竹笼,和树上溜下的伙伴一起,迅速消失在黑暗里。

过了近半小时,城墙上的敌人才察觉到了异样,而这时,烈士的头颅早已转移到了黎姓老人家里。在进行了简单的祭拜后,老人将烈士的头颅连夜带出城,安葬在了红岩山上,同时,老人还细心地在安葬地刻下了记号。

头颅被盗,敌人气急败坏,下令全城搜查,但搜查没有任何结果,却让“城墙盗头”的传奇故事众人皆知。人们在为烈士牺牲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为人民群众的大智大勇击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