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刘冬生 刘冬生:我将尽我所能地爱学生丨专访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冬生,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 11 年.2005 年 2 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支

刘冬生,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 11 年。2005 年 2 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8年获得“第一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09 年 6 月获得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加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获邀成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6 年入选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刘冬生,清华大学第十五届“良师益友”特别奖获奖教师。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了两位用同款自行车车灯的同学,别急着八卦他们是否是情侣,他们很有可能只是刘冬生老师的学生。

为了学生们晚上能够安全回宿舍, 刘老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他的同款自行车闪光灯,要求学生晚上骑车的时候打开,注意安全。

“老师是怎么对待学生的,是把他作为事业的继承者,还是作为一个你用的工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或许风趣或许自嘲地把自己每天的科研工作称为:“为老板打工干活”,是很多学生共同心照不宣的经历。刘老师却认为,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接班人。他解释道: “因为这个时候,你不只会教他如何去工作,还会教会他如何去享受这份工作,为什么去做。”

每个学生怀着满腔的学术热情进入这所有点理想主义的美丽学府,能否一直保持这种学术热情,在于老师的态度, 一般老师谈“项目”,而刘老师谈“事业”。“现在的导学关系更像我们过去传统里的那种师徒关系,他是你的继承,或者是你未来精神的传承者。

”在当今越来越重视技术实践的今天,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刘老师始终保持着“育人”的初心。他说: “学生不仅要在实验室里能把实验完成,而且未来还要能够独立地去面对社会。”

“科研要么是the first,

要么做the best”

刘老师对于做科研,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 严谨的细节,健康的作息,效率的工作,值得的方向……所有优异成果的背后总是有着自己的独门秘诀。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刘老师说:“ 要么做the first,要么做到the best”,他要引导学生做领域真正的领导者,而对于一些创新性不强的方向,要有放弃的魄力。

实验中细节最重要,每次实验室的同学拿来自认为已经很完善的方案与刘老师讨论,他往往还是能够发现诸多小的瑕疵,帮助同学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刘老师要求学生每天8点准时到达实验室,自己更是以身作则,7点钟左右就来到办公室工作。早睡早起,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了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早晨的大好时光。刘老师认为,与其熬夜去‘扩充’工作时间,不如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时间。

严谨的实验记录是科研的基础,学生来讨论问题时,刘老师时常会拿出自己博士期间的实验记录作为例子给学生们做例子。再严格的要求,都比不过老师自身的自律与以身作则。导师精神的传承说起来虚无缥缈,但这些生动而具体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具象,也看到了刘老师培养“继承者”的决心。 “在组里面,关起这个门,你听到最多的可能是批评;但是当你走出去,你就是我的骄傲,我也会尽全力支持你们的发展。”

春风化雨,关心学生到细节

刘老师每次的出差都会给实验室带来小小的惊喜,因为刘老师出差回来后总会在实验室分发他带的当地特产。实验室每学期组织春游或者秋游,刘冬生老师总是刻意指定不同的人来负责,给每个不同性格的学生一次锻炼展示的机会。

一次出游中,刘老师教同学们怎么生火,更亲手烤羊肉串给同学们来品尝,用实际行动给大家上了一堂美食烹饪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不仅细心体贴,还能够紧跟学生潮流: 他不仅开组会用社交工具进行交流,还不时在同学的朋友圈上点赞留言,关心同学们生活。

所以,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了两位用同款自行车车灯的同学,他们很有可能是刘冬生老师的学生。